古诗词网

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

岑参唐代〕《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

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天晴诸山出,太白峰最高。
主人东溪老,两耳生长毫。远近知百岁,子孙皆二毛。
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石泉饭香粳,酒瓮开新槽。
爱兹田中趣,始悟世上劳。我行有胜事,书此寄尔曹。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中庭井阑一架猕猴桃

中庭 zhōng tíng
(1).古代庙堂前阶下正中部分。为朝会或授爵行礼时臣下站立之处。《管子·中匡》:“ 管仲 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少进中庭,公不与言。”《礼记·檀弓上》:“ 孔子 哭 子路 於中庭。” 陈澔 集说:“哭於中庭,於中庭南面而哭也。不於阼阶下者,别於兄弟之丧也。”阼阶、堂前东阶。
(2).厅堂正中;厅堂之中。《汉书·朱买臣传》:“坐中惊骇,白守丞,相推排陈列中庭拜謁。” 唐 李商隐 《齐宫词》:“ 永寿 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復印中庭。”《宣和遗事》前集:“红袖调筝於屋侧,青衣演舞於中庭。”
(3).庭院;庭院之中。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醴泉涌於清室,通川过於中庭。” 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 宋 李清照 《添字采桑子》词:“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餘情。” 郭沫若 《牧羊哀话》:“小小一个中庭,薄有一些花木。”
(4).指现代高级旅馆中庭院式的大厅。《科学画报》1983年第6期:“所谓中庭,往往是一个多层的、带有玻璃天棚的大厅…… 北京 的 香山饭店 ,在世界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 先生精心设计下,建造了一个具有 中国 园林特色的中庭-- 溢香厅 (又名 四季庭院 )。”
(5).中草药“百合”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百合》。  ——《漢語大詞典》
井阑(井闌)jǐng lán
(1).古代登高攻城的器具。《三国志·魏志·明帝纪》“ 曹真 遣将军 费曜 等拒之” 裴松之 注引《魏略》:“ 亮 ( 诸葛亮 )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
(2).同“ 井栏 ”。 唐 薛奇童 《怨诗》之一:“杨叶垂阴砌,梨花入井阑。” 唐 白居易 《渭村退居诗》:“井阑排菡萏,檐瓦鬭鸳鸯。” 唐 李贺 《恼公》:“井槛淋清漆,门铺缀白铜。”  ——《漢語大詞典》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一架
唐 王建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唐 李咸用 山居 草堂书一架,苔径竹千竿。
宋 范成大 淳熙五年四月二日直宿玉堂怀旧二绝句 其一 当年曾识青青鬓,惟有东墙一架花。
宋 陆游 闲游二首 其二 垆边烂醉眠经日,开过红薇一架花。  ——《骈字类编》
猕猴桃(獼猴桃)mí hóu táo
落叶藤本植物,叶互生,圆形或卵形,花黄色。其果实如梨,故亦称猕猴梨,可吃,也可入药。茎皮纤维可做纸,花可提制香料。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猕猴桃》:“獼猴梨、藤梨、阳桃、木子。”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五·猕猴桃》:“﹝獼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獼猴喜食,故有诸名。 闽 人呼为阳桃。”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