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楚相 chǔ xiàng
《史记·滑稽列传》载, 楚 相 孙叔敖 死,其子贫困。 优孟 为 叔敖 衣冠见 楚王 。“ 庄王 大惊,以为 孙叔敖 復生也,欲以为相。 优孟 曰:‘请归与妇计之……妇言慎无为, 楚 相不足为也。如 孙叔敖 之为 楚 相,尽忠为廉以治 楚 , 楚王 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 孙叔敖 ,不如自杀。’”后用“楚相”櫽括此事,用为典实。 宋 苏轼 《送碧香酒与赵明叔教授》诗:“闻君有妇贤且廉,劝君慎勿为 楚 相。不羡紫驼分御食,自遣赤脚沽村酿。” ——《漢語大詞典》
祠堂 cí táng
(1).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汉书·循吏传·文翁》:“ 文翁 终於 蜀 ,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絶。” 唐 杜甫 《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 外柏森森。”此谓祀先贤之庙堂。 宋 司马光 《文潞公家庙碑》:“先王之制,自天子至于官师皆有庙……﹝ 秦 ﹞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无敢营宗庙者。 汉 世公卿贵人多建祠堂於墓所。”此谓祀祖宗之庙堂。
(2).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像 臧三爷 的廪,是少爷替他补,公中看祠堂的房子,是少爷盖,眼见得学院不日来考,又要寻少爷修理考棚。”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 冰心 《六一姊》:“从我们楼上可以望见 曲 家门口和祠堂前两对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阁。” ——《漢語大詞典》
(2).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儒林外史》第三二回:“像 臧三爷 的廪,是少爷替他补,公中看祠堂的房子,是少爷盖,眼见得学院不日来考,又要寻少爷修理考棚。”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本地大建筑在城外计三十来处,除了庙宇就是会馆和祠堂。” 冰心 《六一姊》:“从我们楼上可以望见 曲 家门口和祠堂前两对很高的旗杆,和海岸上的魁星阁。” ——《漢語大詞典》
仍 réng《國語辭典》
仍 [ réng ]
动- 因循、沿袭。《文选·张衡·思玄赋》:「夫吉凶之相仍兮,怕反庂而靡所。」唐·柳宗元〈封建论〉:「徇之以为安,仍之以为俗。」
- 屡次、频频。《国语·周语下》:「晋仍无道而鲜胄,其将失之矣。」《汉书·卷九·元帝纪》:「百姓仍遭凶阨,无以相振。」
- 依然、还。如:「他的病仍不见好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 于是、因此。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忿狷》:「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南史·卷四九·刘怀珍传》:「与崔祖思友善……及闻祖思死,恸哭,仍得病,建元二年卒。」
好在 hǎo zài
(1).安好。多用于问候。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六:“ 子恭 苏,问家中曰:‘ 许侍郎 好在否?’” 唐 杜甫 《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诗:“因君问消息,好在 阮元瑜 ?” 唐 白居易 《代人赠王员外》诗:“好在 王员外 ,平生记得不?” 宋 周密 《甘州·灯夕书寄二隐》词:“喜故人好在,水驛寄诗筒。”
(2).犹依旧,如故。 唐 常建 《落第长安》诗:“家园好在尚留 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宋 陆游 《湖上》诗:“犹怜不负湖山处,好在平生旧钓磯。” 元 姚燧 《黑漆弩》曲:“问 姮娥 不嫁空留,好在朱颜千古。”
(3).表示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为难了一会,説:‘有了,好在咱们带着仵作呢,且相验相验就明白了。’”《官场现形记》第四一回:“ 王柏臣 无可説得,只好收拾收拾行李,预备交代起程。好在囊橐充盈,倒也无所顾恋。” 续范亭 《七七抗战六周年寄晋西北同胞及诸同志并以自勉》:“好在我们是真正的民主政治,集中领导,少了一个机件仍是照样转动的。” ——《漢語大詞典》
(2).犹依旧,如故。 唐 常建 《落第长安》诗:“家园好在尚留 秦 ,耻作明时失路人。” 宋 陆游 《湖上》诗:“犹怜不负湖山处,好在平生旧钓磯。” 元 姚燧 《黑漆弩》曲:“问 姮娥 不嫁空留,好在朱颜千古。”
(3).表示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为难了一会,説:‘有了,好在咱们带着仵作呢,且相验相验就明白了。’”《官场现形记》第四一回:“ 王柏臣 无可説得,只好收拾收拾行李,预备交代起程。好在囊橐充盈,倒也无所顾恋。” 续范亭 《七七抗战六周年寄晋西北同胞及诸同志并以自勉》:“好在我们是真正的民主政治,集中领导,少了一个机件仍是照样转动的。” ——《漢語大詞典》
胜游 shèng yóu
见“ 胜游 ”。 ——《漢語大詞典》
思 sī/sāi《國語辭典》
思 [ sī ]
动- 考虑。如:「深思熟虑」、「三思而后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想念、怀念。如:「思亲」、「思家」。唐·李白〈静夜思〉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悲悼。《文选·张华·励志诗》:「吉士思秋,寔感物化。」
- 心绪、心情。如:「情思」、「愁思」。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 想法、意念。如:「心思」、「文思」。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士衡运思,理新文敏。」
- 姓。如明代有思志道。
- 用于句首,无义。《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
- 用于句中,无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无思不服,皇王烝哉。」
- 用于句末,相当于「啊」。《诗经·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思 [ sāi ]
形- 䯱思:胡须多的样子。《集韵·平声·咍韵》:「䰄,䯱䰄,多须貌。或作思。」
思 [ sì ]
名- 之读音。
为 ( 為 爲 ) wéi/wèi
为 [ wéi ]
-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留 liú《國語辭典》
留 [ liú ]
动- 停止。《史记·卷四一·越王句践世家》:「可疾去矣,慎毋留!」《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 不使离开。如:「慰留」。《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去齐宿于昼,有欲为王留行者。」《三国演义·第八二回》:「昔子瑜在柴桑时,孔明来吴,孤欲使子瑜留之。」
- 保存、保留。如:「留余地」、「留胡子」。《墨子·非儒下》:「于是厚其礼,留其封,敬见而不问其道。」
- 遗下。如:「遗留」、「祖先留下丰富的遗产。」
- 注意。如:「留心」、「留意」、「留神」。
篇 piān《國語辭典》
篇 [ piān ]
名- 书籍、简册。《说文解字·竹部》:「篇,书也。」清·段玉裁·注:「书,箸也,箸于简牍者也,亦谓之篇。古曰篇,汉人亦曰卷。」南朝齐·谢朓〈酬德赋〉:「登金华以问道,得石室之名篇。」
- 首尾完整的文章。如:「通篇及义」。唐·韩愈〈送灵师〉诗:「少小涉书史,早能缀文篇。」
- 量词。计算文章或诗作的单位。如:「一篇论文」、「诗三百篇」。《三国志·卷二一·魏书·王粲传》:「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唐·杜甫〈饮中八僊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