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何处问前程,文学宗师心秤平。
瞿士雅〔清代〕《自贺重入奉庠八首 其一》
青云何处问前程,文学宗师心秤平。鹏翼张风期万里,骊珠搜得尽东瀛。
衔烟细草无端绿,失水枯鳞得再生。
却愧此时叨厚遇,才兼文武播雄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青云(青雲)qīng yún
(1).青色的云。《楚辞·九歌·东君》:“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汉书·扬雄传上》:“青云为纷,虹霓为繯。”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阴沟水》:“ 文帝 以 汉 中平 四年生于此,上有青云如车盖,终日乃解。”
(2).指高空的云。亦借指高空。《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汎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 傅玄 《历九秋篇》诗:“ 齐 謳 楚 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 叶适 《送郭黄中》诗:“ 雁山 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辛雷 《一个爱说梦话的人》:“站在 武汉 长江大桥 上……头也有点发晕,如置身青云之上。”
(3).喻高官显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须贾 顿首言死罪,曰:‘ 贾 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汉 扬雄 《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 司马光 《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4).喻谋取高位的途径。 明 汪錂 《春芜记·悲秋》:“肝胆自怜白首,功名谁借青云。”参见“ 青云路 ”。
(5).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论》“其 良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张子房 青云之士,诚非 陈平 之伦。”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 黄石 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
(6).指青云之士。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仇兆鳌 注:“青云,指文士之追随者。” 宋 王安石 《葛兴祖挽辞》:“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羣。” 清 恽敬 《答董牧唐》:“敬幸附青云,而生平未得一见。”参见“ 青云士 ”。
(7).谓隐居。《南史·齐衡阳王钧传》:“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闥,而意在青云。”《云笈七籤》卷一○七:“遂拜表解职,求託巖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
(8).喻黑发。 唐 李贺 《大堤曲》:“青云教綰头上曲,明日与作耳边璫。”
(9).古指春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漢語大詞典》
(2).指高空的云。亦借指高空。《楚辞·远游》:“涉青云以汎滥兮,忽临睨夫旧乡。” 晋 傅玄 《历九秋篇》诗:“ 齐 謳 楚 舞纷纷,歌声上激青云。” 宋 叶适 《送郭黄中》诗:“ 雁山 削玉上青云,仙侣常游遣俗纷。”《水浒传》第六回:“旛竿高峻接青云,宝塔依稀侵碧汉。” 辛雷 《一个爱说梦话的人》:“站在 武汉 长江大桥 上……头也有点发晕,如置身青云之上。”
(3).喻高官显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须贾 顿首言死罪,曰:‘ 贾 不意君能自致於青云之上。’” 汉 扬雄 《解嘲》:“当途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宋 司马光 《和任屯田感旧叙怀》:“自致青云今有几?化为异物已居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又有那身在青云之上,拔人淤泥之下。”
(4).喻谋取高位的途径。 明 汪錂 《春芜记·悲秋》:“肝胆自怜白首,功名谁借青云。”参见“ 青云路 ”。
(5).喻远大的抱负和志向。《三国志·魏志·荀彧荀攸贾诩传论》“其 良平 之亚歟”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 张子房 青云之士,诚非 陈平 之伦。” 明 徐渭 《上督府公生日》诗:“未逢 黄石 书谁授,不坠青云志自强。”
(6).指青云之士。 唐 杜甫 《寄李十二白二十韵》:“白日来深殿,青云满后尘。” 仇兆鳌 注:“青云,指文士之追随者。” 宋 王安石 《葛兴祖挽辞》:“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羣。” 清 恽敬 《答董牧唐》:“敬幸附青云,而生平未得一见。”参见“ 青云士 ”。
(7).谓隐居。《南史·齐衡阳王钧传》:“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闥,而意在青云。”《云笈七籤》卷一○七:“遂拜表解职,求託巖林,青云之志,于斯始矣。”
(8).喻黑发。 唐 李贺 《大堤曲》:“青云教綰头上曲,明日与作耳边璫。”
(9).古指春官。《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漢語大詞典》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代-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问 ( 問 ) wèn
问 [ wèn ]
-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
-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
-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
- 管,干预:概不过~。
-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
- 姓。
前程 qián chéng
(1).前面的路程。 唐 孟浩然 《问舟子》诗:“向夕问舟子,前程復几多?” 宋 王安石 《送僧游天台》诗:“前程好景解吟否?密雪乱云缄翠微。” 沙汀 《记贺龙》十五:“那个自愿做我们的向导的老乡,又领着我们走了好几里路,并且仔细地交代过我们的前程,然后才和我们分手。”
(2).比喻未来在功业上的成就。《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时有 周玄豹 者,善人伦鉴,与 道 不洽,谓 承业 曰:‘ 冯生 无前程,公不可过用。’”《说唐》第四五回:“ 咬金 大叫道:‘此去投 唐 ,自有大大前程。’” 郭小川 《祝酒歌》:“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
(3).指功名职位。《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 谢希大 ﹞把前程丢了。”《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再过一年,我就可以得个知府的前程。”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八:“生监以上通呼曰前程……本为路程,借为人身阶衔也。” 田汉 《江村小景》:“你也弄了点什么前程没有?”
(4).特指婚姻。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听的箇东君今日綺筵开,则俺这美前程世间无赛。”此“前程”指 孙 刘 的婚姻。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我看了些觅前程俏女娘,见了些铁心肠男子辈,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頽。”
(5).犹盘缠,费用。《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但劣(立)赴任,将绢以充前程。” ——《漢語大詞典》
(2).比喻未来在功业上的成就。《旧五代史·周书·冯道传》:“时有 周玄豹 者,善人伦鉴,与 道 不洽,谓 承业 曰:‘ 冯生 无前程,公不可过用。’”《说唐》第四五回:“ 咬金 大叫道:‘此去投 唐 ,自有大大前程。’” 郭小川 《祝酒歌》:“饮酒赞前程的,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
(3).指功名职位。《金瓶梅词话》第十一回:“﹝ 谢希大 ﹞把前程丢了。”《儒林外史》第五三回:“再过一年,我就可以得个知府的前程。”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八:“生监以上通呼曰前程……本为路程,借为人身阶衔也。” 田汉 《江村小景》:“你也弄了点什么前程没有?”
(4).特指婚姻。 元 无名氏 《隔江斗智》第四折:“听的箇东君今日綺筵开,则俺这美前程世间无赛。”此“前程”指 孙 刘 的婚姻。 元 关汉卿 《救风尘》第一折:“我看了些觅前程俏女娘,见了些铁心肠男子辈,便一生里孤眠,我也直甚頽。”
(5).犹盘缠,费用。《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但劣(立)赴任,将绢以充前程。” ——《漢語大詞典》
文学(文學)wén xué
(1).文章博学。 孔 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德行: 颜渊 、 閔子騫 、 冉伯牛 、 仲弓 。言语: 宰我 、 子贡 。政事: 冉有 、 季路 。文学: 子游 、 子夏 。” 刑昺 疏:“若文章博学,则有 子游 、 子夏 二人也。” 朱熹 集注:“弟子因 孔子 之言,记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长,分为四科。 孔子 教人各因其材,於此可见。”参见“ 四科 ”。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2).指儒家学说。《韩非子·六反》:“学道立方,离法之民也,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史记·李斯列传》:“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
(3).泛指文章经籍。《吕氏春秋·荡兵》:“今世之以偃兵疾説者,终身用兵而不自知悖,故説虽彊,谈虽辨,文学虽博,犹不见听。” 唐 韩愈 《上兵部李侍郎书》:“性本好文学,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遂得究於经传史记百家之説。”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4).儒生。亦泛指有学问的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自 献帝 播迁,文学蓬转。”《明史·隐逸传序》:“ 明太祖 兴礼儒士,聘文学,搜求巖穴。”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 始皇 既壮,絀 不韦 ;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
(5).学校,习儒之所。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南岸道东,有文学。始 文翁 为 蜀 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后州夺郡,学移 夷星桥 南岸道东。”
(6).文才;才学。《北史·魏收传》:“ 收 从叔 季景 有文学,歷官著名,并在 收 前。”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德裕 虽丞相子,文学过人。” 元 武汉臣 《玉壶春》楔子:“据此人文学,还在小官之上。”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四》:“ 姚峴 有文学,而好滑稽,遇机即发。”
(7).特指有关狱讼的文书、文件。《史记·蒙恬列传》:“ 恬 尝书狱典文学。” 司马贞 索隐:“谓 恬 尝学狱法,遂作狱官文学。”
(8). 南朝 宋 东观 设置的四门学科之一。《宋书·隐逸传·雷次宗》:“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蓺术,使 丹阳 尹 何尚之 立玄学,太子率更令 何承天 立史学,司徒参军 谢元 立文学,凡四学并建。”参见“ 四科 ”。
(9).官名。 汉 代于州郡及王国置文学,或称文学掾,或称文学史,为后世教官所由来。 三国 魏武帝 置太子文学, 魏 晋 以后有文学从事。 唐 初于州县置经学博士, 德宗 时改称文学, 宋 以后废之。 晋 及 隋 唐 时,太子与诸王下亦置文学。 明 清 废。
(10).以语言塑造形象来反映现实的艺术。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 郭沫若 《谈文学翻译工作》:“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漢語大詞典》
宗师(宗師)zōng shī
(1).为众所崇仰,堪称师表之人。《后汉书·朱浮传》:“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师,使 孔圣 之言传而不絶。” 唐 颜真卿 《尚书刑部侍郎孙逖文公集序》:“夫然,信可谓人文之宗师,国风之哲匠者矣!” 宋 孔平仲 《谈苑》卷三:“ 石介 ,字 守道 , 徂徠山 人也。文章学术,天下宗师,皆呼为 徂徠先生 。” 清 戴名世 《答张氏二生书》:“不佞自初有知识,即治古文,奉 子长 、 退之 为宗师。” 秦牧 《艺海拾贝·眼睛的奥妙》:“ 晋 代的 顾恺之 ,画过《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画,一向被人推为 中国 画史上的第一位画人物的宗师。”
(2).尊崇;效法,以之为师。《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宗师 仲尼 ,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后汉书·谢弼传》:“ 谢弼 字 辅宣 , 东郡 武阳 人也。中直方正,为乡邑所宗师。”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凝式 虽仕歷五代,以心疾閒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 欧阳询 与 颜真卿 ,而加以纵逸。”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惟 献吉 宗师 子美 ,併夺其神。”
(3). 明 清 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又到馆中,静坐了一月有餘,宗师起马牌已到。那宗师姓 梁 名 玉范 , 江西 人。”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廪,观场一十五次,不幸前任宗师,考居劣等停廪。”《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值宗师来省録遗, 周进 就録了个贡监首卷。”
(4).官名, 汉 置, 晋 沿之,属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训导。《汉书·平帝纪》:“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晋书·汝南王亮传》:“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 亮 为宗师,本官如故,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十一月, 魏 主 珪 如西宫,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亦各置师,以辨宗党,与才行,如 魏 晋 中正之职。”
(5).佛教尊称传其宗法者为宗师。参阅《释氏要览》卷上。 ——《漢語大詞典》
(2).尊崇;效法,以之为师。《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祖述 尧 舜 ,宪章 文 武 ,宗师 仲尼 ,以重其言,於道最为高。”《后汉书·谢弼传》:“ 谢弼 字 辅宣 , 东郡 武阳 人也。中直方正,为乡邑所宗师。”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十:“ 凝式 虽仕歷五代,以心疾閒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 欧阳询 与 颜真卿 ,而加以纵逸。”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下》:“惟 献吉 宗师 子美 ,併夺其神。”
(3). 明 清 时对提督学道、提督学政的尊称。《初刻拍案惊奇》卷十:“ 子文 又到馆中,静坐了一月有餘,宗师起马牌已到。那宗师姓 梁 名 玉范 , 江西 人。”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腐叹》:“小子自幼习儒,十二岁进学,超增补廪,观场一十五次,不幸前任宗师,考居劣等停廪。”《儒林外史》第三回:“正值宗师来省録遗, 周进 就録了个贡监首卷。”
(4).官名, 汉 置, 晋 沿之,属宗正卿,掌管宗室子弟的训导。《汉书·平帝纪》:“其为宗室自太上皇以来族亲,各以世氏,郡国置宗师以纠之,致教训焉。二千石选有德义者以为宗师。”《晋书·汝南王亮传》:“时宗室殷盛,无相统摄,乃以 亮 为宗师,本官如故,使训导观察,有不遵礼法,小者正以义方,大者随事闻奏。”《资治通鉴·晋安帝元兴三年》:“十一月, 魏 主 珪 如西宫,命宗室置宗师,八国置大师、小师,州郡亦各置师,以辨宗党,与才行,如 魏 晋 中正之职。”
(5).佛教尊称传其宗法者为宗师。参阅《释氏要览》卷上。 ——《漢語大詞典》
心秤 xīn chèng
比喻公正之心。谓其平如秤,故云。 唐 黄滔 《与南海韦尚书启》:“将以鏘履声而朝紫殿,扩心秤而啟洪钧。” 唐 李潜 《和主司王起》:“文学宗师心秤平,无私三用佐贞明。” ——《漢語大詞典》
平 píng《國語辭典》
平 [ píng ]
形- 不高不低、不凸出的。如:「平地」、「平房」、「平沙」。唐·王维〈观猎〉诗:「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宋·陆游〈初发夷陵〉诗:「山平水远苍茫外,地辟天开指顾中。」
- 协调的。《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五声和,八风平。」
- 均等的。如:「平均」、「平等」。
- 安宁的。如:「心平气和」、「风平浪静」。唐·王湾〈次北固山下〉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没有战争的。如:「和平」、「太平」。唐·韩愈〈争臣论〉:「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
- 寻常的。如:「平日」、「平时」、「平常」。
- 不分胜负的。如:「平手」。
- 缺少变化的。如:「声音低平」。
- 公正的、无偏倚的。如:「平分」、「平反」。
- 不高不低的。如:「平推」、「平铲」。
- 使安定、征服。如:「平乱」、「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媾和、和好。《左传·桓公八年》:「秋,随及楚平,楚子将不许。」
- 压抑。如:「怨气难平」。
- 犁平、辗平、推平。如:「去将地平一平。」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平声 」条。
- 大陆地区北平市的简称。如:「王兄今日赴平公干。」
- 姓。如汉代有平当。
平 [ pián ]
动- 辨别。参见「平章百姓 」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