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胡桃 hú táo
落叶乔木,羽状复叶,小叶椭圆形,核果球形,外果皮平滑,内果皮坚硬,有皱纹。木材坚韧,可以做器物,果仁可吃,亦可榨油及入药。又称核桃。 晋 张华 《博物志》卷六:“ 张騫 使 西域 还,乃得胡桃种。”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因物得名》:“胡人常食核桃而名胡桃。” ——《漢語大詞典》
松实(松實)sōng shí
松子。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 偓佺 以松实方目, 赤松 以水玉乘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偓佺 者, 槐山 採药父也。好食松实。”《新唐书·地理志三》:“﹝ 蔚州 ﹞土贡:熊鞹、豹尾、松实。”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 ——《漢語大詞典》
何曾 hé zēng
(1).为何,何故。《孟子·公孙丑上》:“尔何曾比予於 管仲 ?” 赵岐 注:“何曾,犹何乃也。” 宋玉 《九辩》:“何曾华之无实兮,从风雨而飞颺?”《诗·大雅·云汉》“胡寧瘨我以旱?憯不知其故” 汉 郑玄 笺:“天何曾病我以旱?曾不知为政所失,而致此害。”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2).何尝;几曾。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何曾须臾相失?” 唐 王昌龄 《九日登高》诗:“谩説 陶潜 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宋 苏轼 《和寄无选长官》诗:“自古山林人,何曾识机巧?”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何曾没有生机?只是横遭抑塞!” ——《漢語大詞典》
吃 chī《國語辭典》
吃 [ chī ]
动- 口中咀嚼食物后咽下。有时吸、饮液体也称为「吃」。如:「吃饭」、「吃茶」、「吃药」。
- 吸入、吸收。如:「吃烟」、「吃墨」。
- 下棋、玩牌时夺取对方的棋子或牌张。如:「抽车吃炮」、「吃掉老K」。
- 吞没。如:「这贪官不知吃了多少民脂民膏!」、「我的储蓄全给他吃了!」
- 沉入。用来说明船舶下沉于水面下程度的用语。如:「这船吃水多深?」
- 担负。如:「吃重」、「吃不住」、「吃不消」。
- 挨、受。如:「吃惊」、「吃亏」、「吃官司」、「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 理会、接纳。如:「他软硬不吃!」、「谁吃这一套!」
- 耗费。如:「吃力」。
吃 [ jí ]
形- 说话结巴、言语困难的样子。如:「口吃」。《说文解字·口部》:「吃,言蹇难也。」
- 形容笑声。汉·伶玄《赵飞燕外传》:「帝昏夜拥昭仪居七成帐,笑吃吃不止。」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 退还,不受:盛情难~。
-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 去掉:失~。了(liǎo)~。
嚼 jiáo/jué/jiào《國語辭典》
嚼 [ jué ]
動- 用牙齒咬碎食物。如:「咀嚼」、「細嚼慢嚥」。《淮南子·說林》:「嚼而無味者,弗能內於喉。」
- 剝蝕、侵蝕。宋·真山民〈朱溪澗〉詩:「雪融山背嵐生翠,水嚼沙洲樹出根。」
- 玩味。宋·王令〈寄滿執中子權〉詩:「吾愛子權詩,苦嚼味不盡。」
嚼 [ jiào ]
動- 牛、駱駝等動物的反芻。如:「反嚼」、「回嚼」。
嚼 [ jiáo ]
動- (一)
- 之語音。
- 絮絮不休的說話,有厭惡的意思。如:「整晚盡聽他一個人窮嚼,真無聊!」
秋风(秋風)qiū fēng
(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柏子 bǎi zǐ
即柏子香。 明 徐霖 《绣襦记·竹林祈嗣》:“瑞草满瑶阶,白鹤飞来,香焚柏子碧云开。” 清 澹归 《风流子·上元风雨》词:“吾无恙,一炉焚柏子,七盌覆松涛。”参见“ 柏子香 ”。 ——《漢語大詞典》
仁 rén《國語辭典》
仁 [ rén ]
動- 親愛。如:「仁民愛物」。
- 寬惠善良的德行。如:「仁愛」。《論語·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 有仁德的人。如:「泛愛眾而親仁。」
- 一般人。如:「同仁」。通「人」。
- 果核中的種子。如:「果仁」、「杏仁」、「桃仁」、「花生仁」。
- 姓。如五代時有仁裕。
- 寬厚、有德性的。如:「仁政」、「仁心仁術」、「仁人君子」。
- 有感覺、感受的。如:「麻木不仁」。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