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

范成大宋代〕《欲雪

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
说与江梅须早计,冯夷无赖欲争春。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乌鸦撩乱黄云楼上飞花

乌鸦(烏鴉,烏鵶)wū yā
亦作“乌鸦”。鸟名。嘴大而直,羽毛黑色。 宋 范成大 《欲雪》诗:“乌鸦撩乱舞黄云,楼上飞花已唾人。” 明 王世贞 《过长平作〈长平行〉》:“乌鵶饱宿鬼车哭,至今此地多愁云。”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三·乌鸦》:“乌鸦大觜而性贪鷙。”  ——《漢語大詞典》
撩乱(撩亂)liáo luàn
(1).纷乱;杂乱。 唐 韦应物 《答重阳》诗:“坐使惊霜鬢,撩乱已如蓬。”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仔细把 鶯鶯 偷看,早教措大心撩乱。”《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公子听了,只乐得眼花儿撩乱,心花儿怒发。”
(2).缤纷。 宋 王安石 《渔家傲》词之一:“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3).搅乱,扰乱。 冰心 《寄小读者》六:“我今日心厌凄恋的言词,再不说什么话来撩乱你们简单的意绪。” 叶紫 《电网外》四:“亲热的呼声,撩乱了 王伯伯 的视听。”  ——《漢語大詞典》
舞 wǔ《國語辭典》

舞 [ wǔ ]

  1. 一种配合音乐节奏移动身体,表演各种姿态的艺术。如:「芭蕾舞」、「华尔滋舞」、「交际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1. 表演舞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刘尹、王长史同坐,长史酒酣起舞。」
  2. 耍动、挥动。如:「舞剑」、「手舞足蹈」。《礼记·乐记》:「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3. 飞扬、飞翔。如:「飞舞」、「眉飞色舞」、「龙飞凤舞」。
  4. 卖弄、玩弄。如:「舞文弄墨」。《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好兴事,舞文法,内怀诈以御主心,外挟贼吏以为威重。」
  5. 搞、弄、忙。《儒林外史·第三回》:「邻居一起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
黄云(黄雲)huáng yún
(1).黄色的云气。(1)天子气。《古微书·洛书纬》:“ 黄帝 起,黄云扶日。”《宋书·符瑞志上》:“ 帝尧 之母曰 庆都 ,生於 斗维 之野,常有黄云覆护其上。”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 尧 之诞生,常有黄云垂覆; 舜 之御宇,常有黄云凝空。”(2)祥瑞之气。《汉书·郊祀志上》:“天子使验问巫得鼎无姦诈,乃以礼祠,迎鼎至 甘泉 ,从上行,荐之。至 中山 ,晏温,有黄云焉。”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一》:“ 沈佺期 《改年观赦》诗:‘六甲迎黄气,三元降紫泥。’《望气经》云:‘黄云四出,主赦。’黄气,黄云也。”(3)雪天之云。下雪天云特黄于常云,故称。 宋 曾巩 《咏雪》:“黄云半夜满千里,大雪平明深一尺。”
(2).黄尘;沙尘。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阮瑀》:“河洲多沙尘,风悲黄云起。” 唐 孟郊 《感怀》诗:“登高望寒原,黄云鬱峥嶸。” 明 王世贞 《立春前一日过尹汝渔副使饮》诗:“落日千门飞鴈去,黄云一骑按雕迴。”
(3).边塞之云。塞外沙漠地区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故称。 南朝 梁简文帝 《陇西行》之二:“洗兵逢骤雨,送阵出黄云。” 唐 杜甫 《佐还山后寄》诗之一:“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仇兆鳌 注:“塞云多黄,故公诗云‘黄云高未动’,又云‘山晚黄云合’。” 明 李梦阳 《石将军战场歌》:“黄云落日古骨白,砂砾惨淡愁行人。”
(4).比喻成熟的稻麦。 宋 王安石 《同陈和叔游齐安院》诗:“繅成白雪桑重緑,割尽黄云稻正青。” 明 高启 《看刈禾》诗:“黄云渐收尽,旷望空郊平。”  ——《漢語大詞典》
楼上 lóu shàng
房屋中在底层之上的部分  ——《整理自网络》
飞花(飛花)fēi huā
(1).落花飘飞。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飘飞的落花。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3).比喻飘飞的雪花。 宋 苏辙 《上元前雪三绝句》之一:“不管上元灯火夜,飞花处处作春寒。”
(4).纺织时飞散的棉花纤维。  ——《漢語大詞典》
已 yǐ《國語辭典》

已 [ yǐ ]

  1. 停止。《詩經·鄭風·風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論語·泰伯》:「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 完畢、完成。《國語·齊語》:「有司已於事而竣。」《漢書·卷三○·藝文志》:「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
  3. 黜退。《論語·公冶長》:「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
  4. 病癒。《史記·卷一○五·扁鵲倉公傳》:「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
  1. 已經。如:「時間早已過了。」《論語·微子》:「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唐·李白〈早發白帝城〉詩:「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2. 太、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管子·戒》:「其為人也,好善而惡惡已甚。」
  3. 隨後、然後。《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韓王成無軍功,項王不使之國,與俱至彭城,廢以為侯,已又殺之。」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天台山日記》:「香風來處,玉蘭芳草,處處不絕。已至一山嘴,石壁直豎澗底,澗深流駛,旁無餘地。」
  4. 一定、必定。《漢書·卷五二·灌夫傳》:「夫不好文學,喜任俠,已然諾。」
  1. 用於句尾。相當於「矣」。《書經·洛誥》:「公定,予往已。」《孟子·梁惠王上》:「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1. 用於句首,表示感嘆的語氣。《書經·大誥》:「已!予惟小子。」同「哎 」。
  1. 此、如此。《論語·陽貨》:「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史記·卷二·夏本紀》:「敦序九族,眾明高翼,近可遠在已。」
唾 tuò《國語辭典》

唾 [ tuò ]

  1. 口水、口液。如:「唾沫」、「唾液」。《文选·扬雄·解嘲》:「顩颐折頞,涕唾流沫。」《董西厢·卷三》:「秀才家,平生饿,无那,空倚著门儿咽唾。」
  1. 吐口水。有轻视、鄙弃的意思。如:「唾骂」、「唾弃」。《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2. 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鲁人有自喜者,见长年饮酒,不能釂则唾之,亦效唾之。」唐·韩愈〈太学博士李君墓志铭〉:「发且止,唾血数十升以毙。」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1.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2.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4.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5.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6. 姓。如明代有人杰。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