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春风(春風)chūn fēng
(1).春天的风。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寤春风兮发鲜荣,絜斋俟兮惠音声。” 唐 元稹 《莺莺传》:“春风多厉,强饭为嘉。” 张天翼 《春风》:“春风是平等待人的。无论大小,一律要吹到春风的。”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2).喻恩泽。 三国 魏 曹植 《上责躬应诏诗表》:“伏惟陛下德象天地,恩隆父母,施畅春风,泽如时雨。” 清 钱谦益 《河南卫辉府辉县知县陈必谦前母钱氏赠孺人制》:“因亲以及亲,使海隅之枯木,咸被春风。”
(3).喻融和的气氛。 陶行知 《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视察员到时,不是带来恐怖,而是带来春风。”
(4).比喻教益;教诲。参见“ 春风化雨 ”。
(5).形容喜悦的表情。《再生缘》第七二回:“一个儿顷刻春风生粉颊,一个儿顿时喜色上眉峰。”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二一章:“只见她神态自如,满面春风。”
(6).比喻美貌。参见“ 春风面 ”。
(7).比喻男女间的欢爱。参见“ 春风一度 ”。
(8).指茶。 宋 黄庭坚 《谢送碾赐壑源拣牙》诗:“春风饱识大官羊,不惯腐儒汤饼肠。” 宋 陆游 《余邦英惠小山新芽作小诗以谢》之三:“谁遣春风入牙颊,诗成忽带小山香。” ——《漢語大詞典》
助 zhù/chú《國語辭典》
助 [ zhù ]
动- 辅佐、帮忙。如:「互助」、「援助」、「守望相助」。唐·白居易〈春寒〉诗:「助酌有枯鱼,佐餐兼旨蓄。」
- 殷商时代的赋税制度。《孟子·滕文公上》:「夏后氏五十贡,殷人七十而助。」
肠断(腸斷)cháng duàn
形容极度悲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临川 东兴 ,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於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唐 白居易 《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 ——《漢語大詞典》
吹 chuī《國語辭典》
吹 [ chuī ]
动- 噘著嘴将气体用力从口中呼出来。如:「吹奏」、「吹口哨」。《诗经·小雅·鹿鸣》:「鼓瑟吹笙。」
- 气流顺著某方向流动。如:「风吹雨打」。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 夸口、说大话。如:「吹牛」、「吹嘘」。
- 事情作罢或关系断绝。如:「他们的婚事,早就吹了。」
吹 [ chuì ]
- 参见「鼓吹」(一)条。
落 là/luò/lào《國語辭典》
落 [ luò ]
动- 脱落、凋坠。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一四:「木落秋草黄,登高望戎虏。」宋·秦观〈一斛珠·碧云寥廓〉词:「江山满眼今非昨,纷纷木叶风中落。」
- 掉下、降低。如:「落泪」、「落价」。唐·李商隐〈常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宋·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陷入、掉入。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晋书·卷五四·陆云传》:「于水中顾见其影,因大笑落水,人救获免。」
- 除去。唐·刘长卿〈戏赠干越尼子歌〉:「厌向春江空浣沙,龙宫落发披袈裟。」《宋史·卷三○四·刘师道传》:「几道既擢第,事泄,诏落其籍,永不预举。」
- 掉在后面。唐·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诗:「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
- 衰败。如:「衰落」、「家道中落」。清·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
- 停留。如:「落脚」、「话音未落」。唐·刘长卿〈入桂渚次砂牛石穴〉诗:「片帆落桂渚,独夜依枫林。」
- 留下。如:「落款」、「不落痕迹」。
- 得到。《红楼梦·第三四回》:「伏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是造化了。」
- 归属。如:「重担落在谁身上?」唐·杜甫〈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诗:「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 掉下的、凋零的。如:「落英缤纷」。唐·白居易〈长恨歌〉:「西宫南苑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 余留的。《石点头·卷四·瞿凤奴情愆死盖》:「我只当做个老丫头,情愿以大作小,服事你终身。拾些残头落脚,量不占住你正扇差徭,一举两得,可好么?」
- 稀疏、冷清的。如:「寥落」、「疏落」。《史记·卷一二○·郑当时传》:「家贫,宾客益落。」
- 伶俐。如:「俐落」。
- 人所聚居的地方。如:「村落」、「部落」。唐·杜甫〈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 停留、停顿的地方。如:「下落」、「著落」。
- 量词。计算成堆成叠物品的单位。如:「一落书」、「两落碗」。
- 姓。如汉代有落闳。
落 [ là ]
动- 遗漏、忘记。如:「丢三落四」、「我的皮匣子落在家里了。」
- 掉在后面、跟不上。如:「我们一伙人登山,他总是落在后头。」
落 [ lào ]
名- 参见「落子」、「莲花落」等条。
- 降落。如:「鸟儿落在树上。」
- (一)之又音。
白衣 bái yī
(1).白色衣服。《吕氏春秋·孟秋》:“天子居总章左个,乘戎路,驾白骆,载白旂,衣白衣,服白玉。”《旧唐书·薛仁贵传》:“ 仁贵 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 宋 苏轼 《和答庞参军》:“一见胜百闻,往鏖 皋兰山 ,白衣挟三矢,趁此征 辽 年。” 胡征 《白衣女》:“我还不知道你的姓名,更记不清你那夜的容颜,只留下一个白衣的身影,在我深沉的忆念里。”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史记·儒林列传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禰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浩然》:“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汉书·龚胜传》:“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隋书·百官志》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壚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沈畯 《九日》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参见“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晋书·蔡谟传》:“冬蒸, 謨 领祠部,主者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陈书·陈拟传》:“ 世祖 嗣位,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復本职。”《新唐书·封常清传》:“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上大怒,復议兴师,以前副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卢文弨 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説,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 ——《漢語大詞典》
(2).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史记·儒林列传序》:“及 竇太后 崩, 武安侯 田蚡 为丞相,絀 黄 、 老 、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 公孙弘 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 平津侯 。”《后汉书·孔融传》:“﹝ 曹操 ﹞遂令丞相军谋祭酒 路粹 枉状奏 融 曰:‘少府 孔融 ……又前与白衣 禰衡 跌荡放言。’”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孟浩然》:“观 浩然 磬折谦退,才名日高,竟沦明代,终身白衣,良可悲夫!”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 杨士奇 以白衣荐举,而直纶扉。”
(3).古指给官府当差的小吏。《汉书·龚胜传》:“尚书使 胜 ( 龚胜 )问 常 ( 夏侯常 ), 常 连恨 胜 ,即应曰:‘闻之白衣,戒君勿言也,奏事不详,妄作触罪。’” 颜师古 注:“白衣,给官府趋走贱人,若今诸司亭长掌固之属。” 清 顾炎武 《日知录·白衣》:“白衣,但官府之役耳,若侍卫则不然。”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少吏论》:“《隋书·百官志》云:‘凡州郡县,各因大小,置白直供其役。’即白衣也。”
(4).特指送酒的吏人。 唐 高适 《重阳》诗:“岂有白衣来剥喙,亦从乌帽自欹斜。” 宋 司马光 《和同舍对菊无酒》:“尽日柴门外,白衣来不来?”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偕计》:“阁上华玄,尝接白衣之载酒;壚头涤器,未酬彩管之题桥。” 清 沈畯 《九日》诗:“有酒赏重阳,无烦白衣至。”参见“ 白衣人 ”。
(5).旧指受处分官员的身分。《晋书·蔡谟传》:“冬蒸, 謨 领祠部,主者忘设 明帝 位,与太常 张采 俱免,白衣领职。”《陈书·陈拟传》:“ 世祖 嗣位,除 丹阳 尹,常侍如故。坐事,又以白衣知郡,寻復本职。”《新唐书·封常清传》:“败书闻,帝削 常清 官,使白衣隶 仙芝 军效力。”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上大怒,復议兴师,以前副将军 阿桂 首倡罢兵议,因褫其职,以白衣从军。”
(6).特指穿便服的士兵。 清 吴伟业 《读史杂感》诗之九:“白衣摇急桨,青草伏彊弓。”
(7).佛教徒着缁衣,因称俗家为“白衣”。《太平御览》卷三五九引 荀氏 《灵鬼志》:“ 泰元 中,有道人从外国来,自説所受术师白衣,非沙门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岁中所计,斋讲诵持,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卢文弨 注:“僧衣緇,故谓世人为白衣。” 宋 苏轼 《真相院释迦舍利塔铭》:“ 洞庭 之南,有 阿育王 塔,分葬 释迦如来 舍利。尝有作大施会出而浴之者,緇素传捧,涕泣作礼。有比丘窃取其三……以授白衣 方子明 。”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述此既终,则又得一疑事,或举 赫尔图门 之説,以为宗教不可专任僧徒,当普及白衣而后可。” ——《漢語大詞典》
裳 cháng/shang《國語辭典》
裳 [ cháng ]
名- 古代下身穿的衣服称为「裳」。即裙子。《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汉·毛亨·传:「上曰衣,下曰裳。」
裳 [ shāng ]
- (一)之又音。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