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 两端的距离:~度。
- 长度大,与“短”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 生长,成长:~疮。
- 增加:~知识。
-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堤 dī《國語辭典》
堤 [ tí ]
名- 在江、河、湖、海边修筑的防水建筑物,以阻止水患,多用土或石修砌而成。如:「河堤」、「海堤」、「防波堤」。《老残游记·第一三回》:「这些堤里百姓怎样好呢?须得给钱,叫他们搬开才好。」
- 陶瓷瓶的底座。《淮南子·诠言》:「蓼菜成行,瓶瓯有堤。」汉·高诱·注:「堤,瓶瓯下安也。」
- 修筑堤防。宋·苏轼〈禹之所以通水之法〉:「今也堤之而庐民甚上,所谓爱尺寸而忘千里也。」
堤 [ dī ]
- (一)之又音。
十里
南北朝 王训 应令咏舞诗 笑态千金动,衣香十里传。
唐 杜甫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
唐 胡曾 咏史诗 邯郸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唐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元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元 刘因 闻角 馀哀到晓无寻处,吹作南湖十里霜。
元 虞集 画马二首 其二 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
元 马祖常 驾发上京 十里貔貅骑腰袅,一双日月绣旗幡。
元 萨都剌 题半山寺 龙归石洞半山雨,潮卷天风十里松。
元 郑元祐 月夜怀十五友,并引 其八 草堂、宾主 山色湖光秋十里,诗成应更刻琅玕。
元 陈高 游灵山寺 鳌背千年开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元 宋无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直沽 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
金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韵府拾遗 纸韵》: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课伐木 青冥曾巅后,十里斩阴木。
唐 武元衡 寓兴呈崔员外诸公 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飖十里雪如风。
唐 胡曾 咏史诗 邯郸 晓入邯郸十里春,东风吹下玉楼尘。
唐 韦庄 观浙西府相畋游 十里旌旗十万兵,等闲游猎出军城。
宋 苏轼 正月一日,雪中过淮谒客回,作二首 其一 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
元 元好问 游天坛杂诗五首 其一 青山可是堪人恨,藏著中岩十里花。
元 刘因 闻角 馀哀到晓无寻处,吹作南湖十里霜。
元 虞集 画马二首 其二 春风十里闻芗泽,新赐金鞍不受骑。
元 马祖常 驾发上京 十里貔貅骑腰袅,一双日月绣旗幡。
元 萨都剌 题半山寺 龙归石洞半山雨,潮卷天风十里松。
元 郑元祐 月夜怀十五友,并引 其八 草堂、宾主 山色湖光秋十里,诗成应更刻琅玕。
元 陈高 游灵山寺 鳌背千年开佛国,鲸波十里隔人寰。
元 宋无 鲸背吟二十二首 其二十一 直沽 细问花名何处出,扬州十里小红楼。
金 王庭筠 大江东去 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韵府拾遗 纸韵》:家语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 ——《骈字类编》
转 ( 轉 ) zhuǎn/zhuàn/zhuǎi
转 [ zhuǎn ]
- 迁徙;流亡:老弱~乎沟壑。
- 不直接的,中间再经过别人或别的地方:~送。~达。~发。~运。周~。
- 改换方向:~弯。向左~。
- 改变位置:~移。
- 改变形势、情况:~败为胜。天气~睛。病情好~。
- 旋转:车轮飞~。
- 使旋转:~动地球仪。
- 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越陷越深绕着太阳~。
- 量词,旋转一圈为一转:绕了几十~。
- 量词,古代勋位每升一级称“一转”:“策勋十二~,赏赐百千强。”
- [转文]指说话或写文章时有意不用通俗易懂的词句,而使用文言文词语以显高雅。
香车(香車)xiāng chē
(1).用香木做的车。泛指华美的车或轿。 唐 卢照邻 《行路难》诗:“春景春风花似雪,香车玉轝恒闐咽。”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妇女·黄取吾兵部》:“其妾甫及门,则女奴数辈竟拥香车入司马曲房。”《清平山堂话本·洛阳三怪记》:“坐的轿谓之‘香车’。”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破五》:“春日融和,春泥滑澾,香车绣幰,塞巷填衢。”
(2).即阿香车。神话中的雷车。《太平御览》卷十三引 晋 干宝 《搜神记》:“ 义兴 人 周永和 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唤:‘阿香!’女应诺。‘官唤汝推雷车。’女遂辞 周 云:‘有官事须去。’俄而大雷。”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香车声破江门晓,云端一泻天瓢,沛人间盆倾下洨,八荒洗尽燄敲。”
(3).指神仙乘的车。 唐 叶法善 《留诗》之一:“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 清 龚自珍 《南歌子·自题近词卷尾》词:“灵鹊飞秋夕,香车驾暮烟。” ——《漢語大詞典》
(2).即阿香车。神话中的雷车。《太平御览》卷十三引 晋 干宝 《搜神记》:“ 义兴 人 周永和 出行,因日暮,路旁小屋中有女子留宿。一更后有唤:‘阿香!’女应诺。‘官唤汝推雷车。’女遂辞 周 云:‘有官事须去。’俄而大雷。” 明 谢谠 《四喜记·喜逢甘雨》:“香车声破江门晓,云端一泻天瓢,沛人间盆倾下洨,八荒洗尽燄敲。”
(3).指神仙乘的车。 唐 叶法善 《留诗》之一:“自此非久住,云上登香车。” 清 龚自珍 《南歌子·自题近词卷尾》词:“灵鹊飞秋夕,香车驾暮烟。” ——《漢語大詞典》
两岸(兩岸)liǎng àn
水流两旁的陆地。《宋书·刘钟传》:“ 循 先留别帅 范崇民 以精兵高舰据 南陵 ,夹屯两岸。” 唐 李白 《望天门山》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元 萨都剌 《江浦夜泊》诗:“棹歌未断西风起,两岸菰蒲杂雨声。” 茅盾 《子夜》一:“现在沿这 苏州河 两岸的各色船只都浮得高高地,舱面比码头还高了约莫半尺。” ——《漢語大詞典》
烟花(煙花)yān huā
亦作“烟花”。
(1).雾霭中的花。 南朝 梁 沈约 《伤春》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其四序云:‘ 葛氏 姪女子告归,作《少女游》送之:“雨晴云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 清 魏宪 《西湖春晓》诗:“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2).泛指绮丽的春景。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 秦 城楼阁烟花里, 汉 主山河锦绣中。”
(3).指妓女或艺妓。 唐 黄滔 《闺怨》诗:“塞上无烟花,寧思妾颜色。”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来……早将一个泼贱的烟花娶过来。”《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苏 扬 各地之烟花,亦都因 上海 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快去 皇城坝 茶馆泡碗茶,专门听烟花小妹唱段清音!”
(4).犹风月。指情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
(5).焰火。 许地山 《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 ——《漢語大詞典》
(1).雾霭中的花。 南朝 梁 沈约 《伤春》诗:“年芳被禁籞,烟花绕层曲。”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八:“其四序云:‘ 葛氏 姪女子告归,作《少女游》送之:“雨晴云歛,烟花澹荡,遥山凝碧。驱车问征路,赏春风南陌。”’” 清 魏宪 《西湖春晓》诗:“十里寒塘路,烟花一半醒。”
(2).泛指绮丽的春景。 唐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故人西辞 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 扬州 。” 唐 杜甫 《清明》诗之二:“ 秦 城楼阁烟花里, 汉 主山河锦绣中。”
(3).指妓女或艺妓。 唐 黄滔 《闺怨》诗:“塞上无烟花,寧思妾颜色。” 元 无名氏 《货郎旦》第四折:“只教那媒人往来……早将一个泼贱的烟花娶过来。”《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奶奶是名门宦家之子,奴是烟花,出身微贱。”《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回:“ 苏 扬 各地之烟花,亦都因 上海 富商大贾之多,一时买棹而来。”《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快去 皇城坝 茶馆泡碗茶,专门听烟花小妹唱段清音!”
(4).犹风月。指情爱。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诊祟》:“病躲在烟花,你药怎知?”
(5).焰火。 许地山 《空山灵雨·公理战胜》:“那边预备放烟花了,我们过去看看罢……那红黄蓝白诸色火花次第地冒上来。” ——《漢語大詞典》
锦 ( 錦 ) jǐn
锦 [ jǐn ]
- 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旗。~屏。~标。~绣(精美鲜艳的纺织品,喻美丽或美好,如“~~山河”、“~~前程)”。~上添花。
- 鲜明美丽:~霞。~缎。~笺。~鸡(鸟,形状和雉相似,雄的头上有金色的冠毛,颈橙黄色,背暗绿色,杂有紫色,尾长,雌的羽毛暗褐色。饲养供玩赏)。
不如 bù rú
(1).比不上。《易·屯》:“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谚曰,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明 李贽 《答耿司寇书》:“翻思此等,反不如市井小夫,身履是事,口便説是事。” 沙汀 《丁跛公》:“他以为不如把运气搁在买卖烟土上好些。”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2).不象;不符。《后汉书·逸民传·周党》:“不如臣言,伏虚妄之罪。” 明 叶盛 《水东日记·司马欧阳两公荐士》:“ 吕惠卿 未达时, 欧阳 公以学者罕能及,告之於朋友,以端雅之士荐之於朝廷,且云:‘后有不如,甘与同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