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不独邯郸新嫁女,四枝鬟上插通犀。

段成式唐代〕《戏高侍御七首

百媚城中一个人,紫罗垂手见精神。
青琴仙子长教示,自小来来号阿真。
七尺发犹三角梳,玳牛独驾长檐车。
曾城自有三青鸟,不要莲东双鲤鱼。
花恨红腰柳妒眉,东邻墙短不曾窥。
犹怜最小分瓜日,奈许迎春得藕时。
自等腰身尺六强,两重危鬓尽钗长。
欲熏罗荐嫌龙脑,须为寻求石叶香。
别起青楼作几层,斜阳幔卷鹿卢绳。
厌裁鱼子深红缬,泥觅蜻蜓浅碧绫。
诈嫌嚼贝磨衣钝,私带男钱压鬓低。
不独邯郸新嫁女,四枝鬟上插通犀。
可羡罗敷自有夫,愁中漫捋白髭须。
豹钱骢子能擎举,兼著连干许换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不独邯郸四枝通犀

不独(不獨)bù dú
不但,不仅。《韩非子·孤愤》:“凡法术之难行,不独万乘,千乘亦然。” 唐 李咸用 《题陈将军别墅》诗:“不独春光堪醉客,庭除长见好花开。” 明 贺万祚 《周侍御行部》诗:“不独艰危忧水旱,前筹更欲请长缨。” 鲁迅 《准风月谈·豪语的折扣》:“其实,这故作豪语的脾气,正不独文人为然,常人或市侩,也非常发达。”  ——《漢語大詞典》
邯郸(邯鄲)hán dān
(1).古地名。今 河北省 邯郸市 。 春秋 时, 卫 地,后属 晋 。公元前386年 赵敬侯 自 晋阳 徙都 邯郸 。 秦王 政 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置 邯郸郡 。 三国 、 魏 、 晋 为 广平郡 , 隋 开皇 中改置县, 唐 、 宋 、 金 、 元 因之。《左传·哀公元年》:“夏四月, 齐侯 、 卫侯 救 邯郸 ,围 五鹿 。”《汉书·地理志下》:“ 邯郸 北通 燕 涿 ,南自 郑 卫 , 漳 河 之间一都会也。” 清 陈维嵩 《菩萨蛮·赠梁陶侣》词:“ 邯郸 年少春衫緑,鸣筝竞唱《棠村曲》。”
(2). 战国 赵 都 邯郸 ,因以为 赵 的代称。《竹书纪年·显王》:“六年,我师伐 邯郸 ,取 列人 。我师伐 邯郸 ,取 肥 。”《竹书纪年·显王》:“十六年…… 邯郸 之师败我于 桂陵 。”
(3).《邯郸曲》《文选·鲍照〈舞鹤赋〉》:“虽《邯郸》其敢伦,岂《阳阿》之能拟。” 张铣 注:“ 邯郸 善为歌曲。”参见“ 邯郸曲 ”。
(4).稻粱的一种。《管子·地员》:“五纑之状,彊力刚坚。其种,大邯郸、细邯郸,茎叶如扶櫄,其粟大。” 郭沫若 等集校引 王绍兰 曰:“此盖稻粱之属也……其种有大小,古人因名为大邯郸、细邯郸矣。”
(5).复姓。 汉 有 邯郸义 。见《通志·氏族三》。  ——《漢語大詞典》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嫁 jià《國語辭典》

嫁 [ jià ]

  1. 女子结婚。如:「出嫁」、「婚嫁」。唐·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唐·白居易〈琵琶行〉:「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2. 推恶于人。如:「嫁祸」、「嫁怨」。
女 nǚ/rǔ《國語辭典》

女 [ nǚ ]

  1. 女子,与「男」相对。如:「才女」、「男女平等」。《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晋书·卷九七·四夷传·南蛮传》:「贵女贱男,同姓为婚。」
  2. 女儿。如:「生儿育女」。唐·杜甫〈兵车行〉:「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北方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有四颗星。《晋书·卷一二·天文志中》:「怀帝永嘉六年七月,荧惑、岁星、太白聚牛、女之间。」
  4.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女性的、雌性的。如:「女道士」。《太平广记·卷三八五·崔绍》:「畜一女猫,常往来绍家捕鼠。」
  2. 幼小、柔弱。《诗经·豳风·七月》:「猗彼女桑。」

女 [ rǔ ]

  1. 你。《左传·宣公十一年》:「诸侯县公皆庆寡人,女独不庆寡人。」同「汝 」。
  1. 姓。如商代有女方。

女 [ nǜ ]

  1. 将女儿许配给他人。《左传·桓公十一年》:「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姑。」《聊斋志异·卷六·江城》:「临江高蕃,少慧,仪容秀美。十四岁入邑庠,富室争女之。」
四枝 sì zhī
同“ 四肢 ”。 《逸周书·武顺》:“左右手各握五,左右足各履五,曰四枝。” 孔晁 注:“四枝,手足。”《管子·内业》:“耳目聪明,四枝坚固。”《庄子·达生》:“齐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  ——《漢語大詞典》
鬟 huán《國語辭典》

鬟 [ huán ]

  1. 妇女头发挽成中空环形的一种发髻。如:「香鬟」、「双鬟」。北周·庾信〈和咏舞诗〉:「顿履随疏节,低鬟逐上声。」唐·李白〈久别离〉诗:「至此肠断彼心绝,云鬟绿鬓罢梳结,愁如回飙乱白雪。」
  2. 婢女。如:「丫鬟」。宋·梅尧臣〈听文都知吹箫〉诗:「欲买小鬟试教之,教坊供奉谁知者。」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1.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2.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3.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4.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5.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1.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2.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3.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4.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5.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6.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7.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8. 登載。如:「上報」、「上帳」。
  9.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10.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11.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12.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1.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2.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3.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4.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1.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1. 參見「上聲 」條。
插 chā《國語辭典》

插 [ chā ]

  1. 刺入、扎入。如:「一根針插進我的手掌了。」
  2. 栽種。宋·陸游〈時雨〉詩:「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3. 放進、擺入。如:「插花」、「筆插入筆筒」。
  4. 參入其間。宋·陳造〈再次韻答許節推〉詩:「宦途要處難插手,詩社叢中常引頭。」
通犀 tōng xī
犀角的一种。《汉书·西域传赞》:“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於后宫。”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通犀,中央色白,通两头。”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岭 表珍奇,是不一类,珊瑚硨磲,明珠文贝,沉檀通犀,象齿翡翠。”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