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

郑谷唐代〕《蜀中三首

马头春向鹿头关,远树平芜一望闲。雪下文君沾酒市,
云藏李白读书山。江楼客恨黄梅后,村落人歌紫芋间。
堤月桥灯好时景,汉庭无事不征蛮。
夜无多雨晓生尘,草色岚光日日新。蒙顶茶畦千点露,
浣花笺纸一溪春。扬雄宅在唯乔木,杜甫台荒绝旧邻。
却共海棠花有约,数年留滞不归人。
渚远江清碧簟纹,小桃花绕薛涛坟。朱桥直指金门路,
粉堞高连玉垒云。窗下斫琴翘凤足,波中濯锦散鸥群。
子规夜夜啼巴树,不并吴乡楚国闻。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乔木杜甫

扬 ( 揚 ) yáng
扬 [ yáng ]
  1.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
  2.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
  3. 在空中飘动:飘~。
  4.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
  5. 姓。
雄 xióng《國語辭典》

雄 [ xióng ]

  1. 公鸟。唐·杜甫〈义鹘行〉:「雄飞远求食,雌者鸣辛酸。」
  2. 勇敢杰出的人或强大的国家。如:「战国七雄」、「一代枭雄」。《汉书·卷四三·郦食其传》:「且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
  3. 胜利。《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1. 阳性的或指生物中能产生精细胞的。如:「雄鸭」、「雄鸡」。《诗经·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
  2. 超群的、杰出的。《三国志·卷二二·魏书·陈矫传》:「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
  3. 威武有力。如:「雄壮」。唐·刘禹锡〈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诗:「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
宅 zhái《國語辭典》

宅 [ ​zhái ]

語音
  1. 住所、住處。如:「國民住宅」。《說文解字·宀部》:「宅,人所託居也。」晉·陶淵明〈歸園田居〉詩五首之一:「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唐·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
  2. 墳墓。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卷九下·釋邱》:「宅,葬地也。」《儀禮·士喪禮》:「筮宅,冢人營之。」
  1. 存、居。如:「宅心仁厚」。《書經·康誥》:「宅心知訓。」《文選·張衡·東京賦》:「彼偏據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
  2. 安住。《書經·康誥》:「亦惟助王宅天命。」

宅 [ ​zhè ]

讀音
  1. (一)​之讀音。
在 zài《國語辭典》

在 [ zài ]

  1. 存、存活。如:「健在」、「精神永在」。《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2. 居于、处于。如:「在任」、「在位」、「在职进修」。《易经·乾卦·九三》:「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3. 决定、依靠。如:「事在人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4. 观察。《书经·舜典》:「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礼记·文王世子》:「食上必在视寒暖之节。」
  1.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如:「我在听音乐。」、「妹妹在唱歌。」
  1. 表示时间。如:「他喜欢在晚上看书。」
  2. 表示处所、位置。如:「人生在世」、「他不在家」。
  3. 表示范畴。如:「在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他是个杰出的专家。」
  1. 居所、处所。《汉书·卷六·武帝纪》:「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辽史·卷三一·营卫志上》:「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2. 姓。如晋代有在育。
唯 wéi《國語辭典》

唯 [ wéi ]

  1. 独、只有。《易经·同人卦·彖曰》:「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楚辞·屈原·离骚》:「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通「惟」。
  2. 以、因为。《左传·僖公二年》:「冀之既病,则亦唯君故。」《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 希望、祈使。《史记·卷八一·廉颇蔺相如传》:「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传》:「陛下未有继嗣,子无贵贱,唯留意!」
  4. 听任、听随。《左传·僖公十五年》:「唯所纳之,无不如志。」《庄子·说剑》:「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1. 虽。《荀子·性恶》:「今以仁义法正为固无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则唯禹不知仁义法正,不能仁义法正也。」《史记·卷一二○·汲黯传》:「弘、汤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说也。」通「惟」。
  1. 发语词,无义。《论语·述而》:「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汉书·卷四○·张良传》:「今乃立六国后,唯无复立者。」通「惟」、「维」。

唯 [ wěi ]

  1. 对于尊长的应答之词,表示恭敬的意思。《礼记·曲礼上》:「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意者寡人殆不明乎,非有先生伏而唯唯。」
乔木(喬木)qiáo mù
(1).高大的树木。《诗·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唐 张乔 《题友人林斋》诗:“乔木带凉蝉,来吟暑雨天。” 郭沫若 《芍药及其他·影子》:“我手栽的那株大山朴,怕已经长成乔木了。”
(2).《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赵岐 注:“所谓是旧国也者,非但见其有高大树木也,当有累世修德之臣,常能辅其君以道,乃为旧国可法则也。”后因以“乔木”为形容故国或故里的典实。《文选·颜延之〈还至梁城作〉》诗:“故国多乔木,空城凝寒云。” 李善 注:“《论衡》曰:‘观乔木,知旧都。’” 明 高攀龙 《鸣阳伯兄六十序》:“乔木之门,百世不易姓可矣。” 清 曹寅 《读葛庄诗有感》诗:“故家乔木今谁在,永日残碁局更新。”
(3).植株高大,主干和分枝有明显区别的木本植物。如松、柏、杨、白桦等。  ——《漢語大詞典》
杜甫 dù fǔ
(712—770) 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被公认为唐代以来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著有《杜少陵集》  ——《漢語大詞典》
台 ( 檯 臺 颱 ) tái/tāi《國語辭典》

台 [ tāi ]

  1. 大陸地區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之台的舊讀。

台 [ yí ]

  1. 喜悅。《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通「怡」。
  1. 我。古人稱自己為「台」。《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唐·盧肇〈漢堤〉詩:「流災降慝,天曷台怒。」
  2. 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後漢書·四○·班彪傳下》:「罔光度而遺章,今其如台而獨闕也!」
  1. 姓。如明代有台元。
荒 huāng《國語辭典》

荒 [ huāng ]

  1. 废弃。如:「荒废」、「荒芜」。《说文解字·艸部》:「荒,芜也。」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国有沃野之饶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业荒也。」唐·韩愈〈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 沉溺。如:「荒淫」。《金史·卷七○·撒改传》:「辽主荒于游畋,政事怠废。」
  3. 扩大。《诗经·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列子·杨朱》:「禹纂业事雠,惟荒土功。」
  4. 惊慌、忙乱。唐·卢藏用〈陈子昂别传〉:「(段简)​将欲害之,子昂荒惧,使家人纳钱二十万。」《刘知远诸宫调·第二》:「知远听得道,好惊荒,别了三翁,急出祠堂。」通「慌」。
  1. 还未开垦的田地。如:「垦荒」。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五首之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晋书·卷九○·良吏传·王宏传》:「督劝开荒五千余顷,而熟田常课顷亩不减。」
  2. 边远的地方。如:「八荒九垓」。《楚辞·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三国演义·第九一回》:「我奉王命,问罪遐荒。」
  3. 凶年,农作物歉收的日子。如:「救荒」、「逃荒」、「饥荒」。清·魏源〈吴农备荒议上〉:「救荒不如备荒,备荒莫如急农时。」
  4. 事物严重缺乏的情况。如:「水荒」、「屋荒」、「师资荒」。
  5. 破烂废弃的物品。如:「收荒」、「拾荒」。
  1. 空旷冷清、偏僻。如:「荒凉」、「荒郊野外」。唐·吴融〈野庙〉诗:「古原荒庙揜莓苔,何处喧喧鼓笛来。」
  2. 不合情理的、不实在的。如:「荒诞」、「荒谬」、「荒唐」。《红楼梦·第一○○回》:「前两天还听见一个荒信,说是南边的公当铺也因为折了本儿收了。」
绝 ( 絕 絶 ) jué
绝 [ jué ]
  1. 断:~种。~缘。~嗣。~情。~迹。断~。杜~。灭~。空前~后。
  2. 尽,穷尽:~命。~望。~境。~棋。气~。
  3. 极,极端的:~妙。~密。~壁。~无仅有。
  4. 独特的,少有的,没有人能赶上的:~色。~技。~伦。~唱。~代。
  5. 一定的,肯定的:~对。~然。
  6. 越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7. 旧体诗的一种体裁:~句。五~。
旧 ( 舊 ) jiù
旧 [ jiù ]
  1. 过时的,与“”相对:~式。~俗。
  2. 东西因经过长时间而变了样子:~衣服。~书。
  3. 原先曾有过的,过去很长时间的:~居。~友。
  4. 有交情,有交情的人:故~(指老朋友)。念~(怀念旧日情谊)。
邻 ( 鄰 ) lín
邻 [ lín ]
  1. 住处接近的人家:四~。左~右舍。
  2. 接近,附近:~国。~家。~座。~里。~邦。
  3. 接近,亲近:“~以理者,知也”。
  4. 古代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