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风落帽。葫芦却缠葫芦倒。

黄庭坚宋代〕《渔家傲

静后,小葫芦入大葫芦。”又云:“大葫芦干枯,小葫芦行沽。一住金仙宅,一住黄公垆。有此通大道。无此令人老。不问恶与好,两葫芦俱倒。”或请以此意倚声律作词,使人歌之,为作渔家傲
踏破草鞋参到了。等闲拾得衣中宝。遇酒逢花须一笑。长年少。俗人不用瞋贫道。
何处青旗夸酒好。醉乡路上多芳草。提著葫芦行未到。风落帽。葫芦却缠葫芦倒。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风落葫芦葫芦

风落(风落)
唐 戴叔伦 松鹤 雨湿松阴凉,风落松花细。  ——《骈字类编》
帽 mào《國語辭典》

帽 [ mào ]

  1. 戴在頭上,用來裝飾、保暖或保護頭部的東西。如:「草帽」、「遮陽帽」。唐·杜光庭《虯髯客傳》:「脫衣去帽,乃十八九佳麗人也。」
  2. 器物的頂罩,作用或形狀像帽子。如:「筆帽」、「螺絲帽」。《聊齋志異·卷二·口技》:「折紙戢戢然,拔筆擲帽丁丁然。」
葫芦(葫蘆)hú lú
(1).植物名。也称壶芦、匏瓜。果实像重迭的两个圆球,嫩时可食,干老后可作盛器或供玩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卖油翁﹞乃取一葫芦置於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警世通言·福禄寿三星度世》:“﹝ 刘本道 ﹞就船中取一个盛酒的葫芦上岸来。”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静宁州道士》:“ 陕西 静寧州 一道士,卖药於市,手持小葫芦。”
(2).同“ 胡卢 ”。笑;嗤笑。 清 谈迁 《国榷》卷一三五:“后史氏饰美,不为有识者所葫芦乎!” 郭沫若 《蜩螗集·颂苏联红军》:“﹝纳粹的将军们﹞唱着 拿破仑 时代的 俄国 民歌幽默地令人葫芦:‘已经有了全 欧洲 ,为甚么要到 俄罗斯 来吃苦?’”  ——《漢語大詞典》
却 ( 卻 ) què
却 [ què ]
  1. 退:~步(因畏惧或厌恶而后退,如“望而~~”)。退~。
  2. 退还,不受:盛情难~。
  3. 表示转折:我来了,他~走了。
  4. 去掉:失~。了(liǎo)~。
缠 ( 纏 ) chán
缠 [ chán ]
  1. 绕,围绕:~绕。~绑。~缚。
  2. 搅扰;牵绊:~绵。~磨()。~搅。纠~。琐事~身。
  3. 应付:这个人真难~。
倒 dǎo/dào《國語辭典》

倒 [ dǎo ]

  1. 人或竖立的物体因本身或外来因素而横躺下来。如:「跌倒」、「摔倒」、「卧倒」、「大水冲倒龙王庙」。《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2. 垮台、失败。如:「倒闭」、「倒台」。《三国志·魏书·卷九·曹爽传》「夷三族」句下裴松之注引魏略:「卿用读书何为耶!于今日卿等门户倒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八回》:「我们的生意,已经倒了。」
  3. 声音沙哑。如:「听说那位名演员近日嗓子倒了,正在休息当中。」
  4. 北平方言:➊ ​ 指商家把整批货物或全部店里的物品顶让给别人。如:「将铺子倒出去。」《儒林外史·第五二回》:「我东头街上谈家当铺折了本,要倒与人。现在有半楼货,值得一千六百两。」➋ ​ 指转移、更换、对调。如:「倒手」、「两张桌子对倒一下。」

倒 [ dào ]

  1. 上下前后相反,或互相更换。《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之倒之,自公召之。」《朱子语类·卷七一·易·复》:「如人善端初萌,正欲静以养之,方能盛大。若如公说,却是倒了。」
  2. 把物体或液体倾倒出来。如:「倒茶水」、「倒垃圾」。唐·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开筵交履舄,烂漫倒家酿。」
  3. 向后退。如:「倒车」、「倒退」。
  4. 违逆、不顺。《韩非子·难言》:「且至言忤于耳而倒于心,非贤圣莫能听。」《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故至乱之化,君臣相贼,长少相杀,父子相忍,弟兄相诬,知交相倒。」
  1. 反而。表出乎意料之外。《红楼梦·第二二回》:「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了主意。」《儿女英雄传·第一七回》:「你老人家不说今日要歇半天儿吗?怎的倒这么早就来了。」
  2. 却。《朱子语类·卷三九·论语·先进篇上》:「如今人恁地文理细密,倒未必好,宁可是白直粗疏底人。」《红楼梦·第一九回》:「你倒说说,我还要怎么留你?我自己也难说了。」
  3. 反过来、相反的。如:「海水倒灌」、「倒挂金钩」。唐·徐凝〈杭州祝涛头〉诗二首之二:「倒打钱塘郭,长驱白浪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