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白居易〔唐代〕《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俯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清吹,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
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
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
冷滑无人迹,苔点如花笺。
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目眩手足掉,不敢低头看。
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
岌岌三面峰,峰尖刀剑攒。
往往白云过,决开露青天。
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
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
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
或铺为慢流,或激为奔湍。
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
侧身入其中,悬磴尤险难。
扪萝踏樛木,下逐饮涧猿。
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体烦。
浅深皆洞彻,可照脑与肝。
但爱清见底,欲寻不知源。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
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玙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
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
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炯左换鼠)(鼠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
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砖。
插在半壁上,其下万仞悬。
云有过去师,坐得无生禅。
号为定心石,长老世相传。
却上谒仙祠,蔓草生绵绵。
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西晒药台,犹对芝术田。
时复明月夜,上闻黄鹤言。
回寻画龙堂,二叟鬓发斑。
想见听法时,欢喜礼印坛。
复归泉窟下,化作龙蜿蜒。
阶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烟。
往有写经僧,身静心精专。
感彼云外鸽,群飞千翩翩。
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复,时节长不愆。
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杨难。
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
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
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员。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
无成心力尽,未老形骸残。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野糜断羁绊,行走无拘挛。
池鱼放入海,一往何时还。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
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
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俯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清吹,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
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
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
冷滑无人迹,苔点如花笺。
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目眩手足掉,不敢低头看。
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
岌岌三面峰,峰尖刀剑攒。
往往白云过,决开露青天。
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
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
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
或铺为慢流,或激为奔湍。
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
侧身入其中,悬磴尤险难。
扪萝踏樛木,下逐饮涧猿。
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体烦。
浅深皆洞彻,可照脑与肝。
但爱清见底,欲寻不知源。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
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玙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
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
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炯左换鼠)(鼠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
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砖。
插在半壁上,其下万仞悬。
云有过去师,坐得无生禅。
号为定心石,长老世相传。
却上谒仙祠,蔓草生绵绵。
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西晒药台,犹对芝术田。
时复明月夜,上闻黄鹤言。
回寻画龙堂,二叟鬓发斑。
想见听法时,欢喜礼印坛。
复归泉窟下,化作龙蜿蜒。
阶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烟。
往有写经僧,身静心精专。
感彼云外鸽,群飞千翩翩。
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复,时节长不愆。
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杨难。
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
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
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员。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
无成心力尽,未老形骸残。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野糜断羁绊,行走无拘挛。
池鱼放入海,一往何时还。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
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
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双瓶(双瓶)
唐 顾况 归阳萧寺有丁行者能修无生忍担水施僧况归命稽首作诗 开士行何苦,双瓶胝两肩。
宋 陆游 述怀 时分邻瓮双瓶绿,永谢官仓五斗陈。
宋 范成大 次韵时叙赋乐先生新居 紫露双瓶春夜醉,黄云一棱秋田租。
《韵府拾遗 青韵》:宋徽宗诗双瓶还绕小金龙 ——《骈字类编》
宋 陆游 述怀 时分邻瓮双瓶绿,永谢官仓五斗陈。
宋 范成大 次韵时叙赋乐先生新居 紫露双瓶春夜醉,黄云一棱秋田租。
《韵府拾遗 青韵》:宋徽宗诗双瓶还绕小金龙 ——《骈字类编》
白 bái《國語辭典》
白 [ bái ]
語音 名- 像雪或乳汁般素淨的顏色。
- 代表五行中金的顏色。如天地四方的西方、一年四季的秋、五臟的肺等。《說文解字·白部》:「白,西方色也。」
- 罰酒的杯子。也泛指一般酒杯。《漢書·卷一○○·敘傳上》:「及趙、李諸侍中皆引滿舉白,談笑大噱。」《文選·左思·吳都賦》:「飛觴舉白。」唐·李善·注:「白,罰爵名也。」
- 戲劇裡的對話。如:「道白」、「對白」。
- 姓。如唐代有白居易、白行簡,元代有白樸。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告訴。《樂府詩集·卷七三·雜曲歌辭十三·古辭·焦仲卿妻》:「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在書信末署名下的敬語,用於平輩或晚輩。唐·韓愈〈答李翊書〉:「聊相為言之。愈白。」
- 晨光初發,天明。宋·蘇軾〈赤壁賦〉:「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 彰明、表明。如:「真相大白」、「含冤莫白」。
- 揭穿,專指戳穿謊言。元·王曄《桃花女·楔子》:「我周公在卦鋪裡面,你自喚他出來,白他謊,討他銀子去。」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動作。如:「白了他一眼。」
- 白色的。如:「白紙」、「白布」、「藍天白雲」。
- 潔淨的。如:「潔白」。
- 淺顯的。如:「白話」、「淺白」。
- 率直、誠實。如:「坦白」。
- 沒有添加任何東西的。如:「白飯」、「白開水」。
- 錯誤的。如:「寫白字」。
- 表示輕視或不滿的樣子。如:「白眼」。
- 以合法掩護非法,以正當掩護不法的。與「黑」相對。如:「白道」。
- 徒然。如:「白跑一趟」、「白來」、「白費」。《紅樓夢·第六○回》:「沒的惹人笑話自己獃,白給人做粗活。」
- 不付代價而得到好處。如:「白吃白喝」。
- 就是、完全、實在。《金瓶梅·第一一回》:「家中好不無人,只靠著我逐日出來供唱,……也要往宅裡看看姑娘,白不得個閒。」
白 [ bó ]
讀音- (一)之讀音。
琉璃 liú lí
亦作“瑠璃”。
(1).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鷄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杂记》卷一:“杂厠五色琉璃为劎匣。” 宋 戴埴 《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踰於众玉,其色不常。”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瑠璃榻,翡翠楼,手捲真珠上玉钩。”
(2).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西京杂记》卷二:“﹝ 昭阳殿 ﹞窻扉多是緑琉璃。”《隋书·何稠传》:“时中国久絶瑠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 稠 以緑瓷为之,与真不异。”《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覆以锦罽,王居亦如之。” 清 唐孙华 《东岳庙》诗:“我来瞻庙貌,碧瓦琉璃光。”
(3).指玻璃。《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於是採矿山中,於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於西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瑠璃瓶》:“瑠璃为器,岂復容坚物振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 中国 所製,则脆薄而色微青。”
(4).诗文中常以喻晶莹碧透之物。 唐 杜甫 《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此喻碧波。 宋 苏轼 《赠眼医王生彦若》诗:“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此喻眼球。 宋 胡仲弓 《中秋望月呈诸友》诗:“长空万里琉璃滑,冰轮碾上黄金闕。”此喻晴空。 清 纳兰性德 《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诗:“瑠璃一万片,映彻 桑乾河 。”此喻雪。
(5).指玻璃灯。 宋 叶适 《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古称浄琉璃,物现我常寂。”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途逅》:“归来愁日暮,孤影对琉璃。”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院内设松亭,奉天地供案,繫天灯,掛琉璃。” ——《漢語大詞典》
(1).一种有色半透明的玉石。《后汉书·西域传·大秦》:“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鷄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西京杂记》卷一:“杂厠五色琉璃为劎匣。” 宋 戴埴 《鼠璞·琉璃》:“琉璃,自然之物,彩泽光润踰於众玉,其色不常。” 明 梅鼎祚 《玉合记·义姤》:“瑠璃榻,翡翠楼,手捲真珠上玉钩。”
(2).指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黏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西京杂记》卷二:“﹝ 昭阳殿 ﹞窻扉多是緑琉璃。”《隋书·何稠传》:“时中国久絶瑠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 稠 以緑瓷为之,与真不异。”《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百寺,琉璃为甓,错以金银,丹彩紫鑛涂地,覆以锦罽,王居亦如之。” 清 唐孙华 《东岳庙》诗:“我来瞻庙貌,碧瓦琉璃光。”
(3).指玻璃。《魏书·西域传·大月氏》:“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於是採矿山中,於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於西来者……自此中国琉璃遂贱。” 宋 洪迈 《夷坚丁志·瑠璃瓶》:“瑠璃为器,岂復容坚物振触?” 清 赵翼 《陔馀丛考·琉璃》:“俗所用琉璃,皆消融石汁及铅锡和以药而成,其来自西洋者较厚而白, 中国 所製,则脆薄而色微青。”
(4).诗文中常以喻晶莹碧透之物。 唐 杜甫 《渼陂行》:“琉璃汗漫泛舟入,事殊兴极忧思集。”此喻碧波。 宋 苏轼 《赠眼医王生彦若》诗:“琉璃贮沆瀣,轻脆不任触。”此喻眼球。 宋 胡仲弓 《中秋望月呈诸友》诗:“长空万里琉璃滑,冰轮碾上黄金闕。”此喻晴空。 清 纳兰性德 《早春雪后同姜西溟作》诗:“瑠璃一万片,映彻 桑乾河 。”此喻雪。
(5).指玻璃灯。 宋 叶适 《赵振文传借琉璃灯铺写山水人物》诗:“古称浄琉璃,物现我常寂。” 明 叶宪祖 《鸾鎞记·途逅》:“归来愁日暮,孤影对琉璃。”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岁暮杂务》:“院内设松亭,奉天地供案,繫天灯,掛琉璃。” ——《漢語大詞典》
色 sè《國語辭典》
色 [ sè ]
名- 物体表面的色彩。如:「五颜六色」、「五光十色」、「花色鲜艳」。
- 面容、神情。如:「不动声色」、「和颜悦色」、「面不改色」、「察言观色」。
- 女色,容貌美丽的妇女。《论语·季氏》:「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唐·白居易〈长恨歌〉:「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 景象。如:「暮色深沉」、「景色宜人」。
- 种类、式样。如:「货色齐全」、「形形色色」、「花色繁多」。
- 品质、成分。多指金银而言。如:「成色」、「足色」。
- 性欲、情欲。如:「色情」、「桃色纠纷」。《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生气发怒,改变脸色。《战国策·韩策二》:「怒于室者色于市,今公叔怨齐,无奈何也。」
- 访求。如:「物色」。
色 [ shè ]
名- 俗称男子的性欲冲动。
色 [ shǎi ]
名- 之语音。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名-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 姓。如汉代有若章。
-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秋 qiū《國語辭典》
秋 [ qiū ]
名- 一年四季中的第三季。農曆為七、八、九月,陽曆為九、十、十一月。如:「秋天」、「秋季」、「中秋」、「深秋」、「一葉知秋」。唐·杜甫〈登高〉詩:「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 年。古代年的長度以二次秋收為準,故以秋代表年。如:「千秋萬世」、「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 時候。如:「多事之秋」。《文選·諸葛亮·出師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姓。如清代有秋瑾。
- 喻衰老。宋·陸游〈南鄉子·早歲入皇州〉詞:「三十年來真一夢,堪愁。客路蕭蕭兩鬢秋。」
水寒
魏晋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
唐 杜甫 铁堂峡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宋 楼钥 次韵赵子野石城钓月图 想君一叶方掀舞,夜静水寒谁与语。
宋 谢翱 雪后湖堤步归 山碧眼花乱,水寒毛孔生。 ——《骈字类编》
唐 杜甫 铁堂峡 水寒长冰横,我马骨正折。
宋 楼钥 次韵赵子野石城钓月图 想君一叶方掀舞,夜静水寒谁与语。
宋 谢翱 雪后湖堤步归 山碧眼花乱,水寒毛孔生。 ——《骈字类编》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