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白居易〔唐代〕《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
元和九年秋,八月月上弦。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俯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清吹,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
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
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
冷滑无人迹,苔点如花笺。
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目眩手足掉,不敢低头看。
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
岌岌三面峰,峰尖刀剑攒。
往往白云过,决开露青天。
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
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
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
或铺为慢流,或激为奔湍。
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
侧身入其中,悬磴尤险难。
扪萝踏樛木,下逐饮涧猿。
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体烦。
浅深皆洞彻,可照脑与肝。
但爱清见底,欲寻不知源。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
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玙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
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
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炯左换鼠)(鼠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
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砖。
插在半壁上,其下万仞悬。
云有过去师,坐得无生禅。
号为定心石,长老世相传。
却上谒仙祠,蔓草生绵绵。
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西晒药台,犹对芝术田。
时复明月夜,上闻黄鹤言。
回寻画龙堂,二叟鬓发斑。
想见听法时,欢喜礼印坛。
复归泉窟下,化作龙蜿蜒。
阶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烟。
往有写经僧,身静心精专。
感彼云外鸽,群飞千翩翩。
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复,时节长不愆。
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杨难。
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
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
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员。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
无成心力尽,未老形骸残。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野糜断羁绊,行走无拘挛。
池鱼放入海,一往何时还。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
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
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我游悟真寺,寺在王顺山。
去山四五里,先闻水潺湲。
自兹舍车马,始涉蓝溪湾。
手拄青竹杖,足蹋白石滩。
渐怪耳目旷,不闻人世喧。
山下望山上,初疑不可攀。
谁知中有路,盘折通岩巅。
一息幡竿下,再休石龛边。
龛间长丈余,门户无扃关。
俯窥不见人,石发垂若鬟。
惊出白蝙蝠,双飞如雪翻。
回首寺门望,青崖夹朱轩。
如擘山腹开,置寺于其间。
入门无平地,地窄虚空宽。
房廊与台殿,高下随峰峦。
岩崿无撮土,树木多瘦坚。
根株抱石长,屈曲虫蛇蟠。
松桂乱无行,四时郁芊芊。
枝梢袅清吹,韵若风中弦。
日月光不透,绿阴相交延。
幽鸟时一声,闻之似寒蝉。
首憩宾位亭,就坐未及安。
须臾开北户,万里明豁然。
拂檐虹霏微,绕栋云回旋。
赤日间白雨,阴晴同一川。
野绿簇草树,眼界吞秦原。
渭水细不见,汉陵小于拳。
却顾来时路,萦纡映朱栏。
历历上山人,一一遥可观。
前对多宝塔,风铎鸣四端。
栾栌与户牖,恰恰金碧繁。
云昔迦叶佛,此地坐涅槃。
至今铁钵在,当底手迹穿。
西开玉像殿,白佛森比肩。
抖擞尘埃衣,礼拜冰雪颜。
叠霜为袈裟,贯雹为华鬘。
逼观疑鬼功,其迹非雕镌。
次登观音堂,未到闻栴檀。
上阶脱双履,敛足升净筵。
六楹排玉镜,四座敷金钿。
黑夜自光明,不待灯烛燃。
众宝互低昂,碧佩珊瑚幡。
风来似天乐,相触声珊珊。
白珠垂露凝,赤珠滴血殷。
点缀佛髻上,合为七宝冠。
双瓶白琉璃,色若秋水寒。
隔瓶见舍利,圆转如金丹。
玉笛何代物?天人施祗园。
吹如秋鹤声,可以降灵仙。
是时秋方中,三五月正圆。
宝堂豁三门,金魄当其前。
月与宝相射,晶光争鲜妍。
照人心骨冷,竟夕不欲眠。
晓寻南塔路,乱竹低婵娟。
林幽不逢人,寒蝶飞翾翾。
山果不识名,离离夹道蕃。
足以疗饥乏,摘尝味甘酸。
道南蓝谷神,紫伞白纸钱。
若岁有水旱,诏使修苹蘩。
以地清净故,献奠无荤膻。
危石叠四五,磊嵬欹且刓。
造物者何意,堆在岩东偏。
冷滑无人迹,苔点如花笺。
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
目眩手足掉,不敢低头看。
风从石下生,薄人而上抟。
衣服似羽翮,开张欲飞骞。
岌岌三面峰,峰尖刀剑攒。
往往白云过,决开露青天。
西北日落时,夕晖红团团。
千里翠屏外,走下丹砂丸。
东南月上时,夜气青漫漫。
百丈碧潭底,写出黄金盘。
蓝水色似蓝,日夜长潺潺。
周回绕山转,下视如青环。
或铺为慢流,或激为奔湍。
泓澄最深处,浮出蛟龙涎。
侧身入其中,悬磴尤险难。
扪萝踏樛木,下逐饮涧猿。
雪迸起白鹭,锦跳惊红鳣。
歇定方盥漱,濯去支体烦。
浅深皆洞彻,可照脑与肝。
但爱清见底,欲寻不知源。
东崖饶怪石,积甃苍琅玕。
温润发于外,其间韫玙璠。
卞和死已久,良玉多弃捐。
或时泄光彩,夜与星月连。
中顶最高峰,拄天青玉竿。
(炯左换鼠)(鼠令)上不得,岂我能攀援。
上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
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又有一片石,大如方尺砖。
插在半壁上,其下万仞悬。
云有过去师,坐得无生禅。
号为定心石,长老世相传。
却上谒仙祠,蔓草生绵绵。
昔闻王氏子,羽化升上玄。
其西晒药台,犹对芝术田。
时复明月夜,上闻黄鹤言。
回寻画龙堂,二叟鬓发斑。
想见听法时,欢喜礼印坛。
复归泉窟下,化作龙蜿蜒。
阶前石孔在,欲雨生白烟。
往有写经僧,身静心精专。
感彼云外鸽,群飞千翩翩。
来添砚中水,去吸岩底泉。
一日三往复,时节长不愆。
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杨难。
诵此莲花偈,数满百亿千。
身坏口不坏,舌根如红莲。
颅骨今不见,石函尚存焉。
粉壁有吴画,笔彩依旧鲜。
素屏有褚书,墨色如新干。
灵境与异迹,周览无不殚。
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我本山中人,误为时网牵。
牵率使读书,推挽令效官。
既登文字科,又忝谏诤员。
拙直不合时,无益同素餐。
以此自惭惕,戚戚常寡欢。
无成心力尽,未老形骸残。
今来脱簪组,始觉离忧患。
及为山水游,弥得纵疏顽。
野糜断羁绊,行走无拘挛。
池鱼放入海,一往何时还。
身著居士衣,手把南华篇。
终来此山住,永谢区中缘。
我今四十余,从此终身闲。
若以七十期,犹得三十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代-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一)之讀音。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登 dēng《國語辭典》
登 [ dēng ]
动- 上、升。由低处到高处。如:「登山」、「登峰造极」、「一步登天」、「捷足先登」。《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宋·陈与义〈临江仙·忆昔午桥桥上饮〉词:「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进用、提拔。《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而无大过,登以为上卿之佐。」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昨者州前搥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 成熟。《孟子·滕文公上》:「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宋·苏轼〈荔支叹〉:「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记录、刊载。如:「登记」、「登报」、「登帐」、「刊登」。
- 科举考试合格被录取。唐·郑谷〈赠刘神童〉诗:「还家虽解喜,登第未知荣。」《新唐书·卷一六八·刘禹锡传》:「登博学弘词科,工文章。」
- 收取别人物品时的敬词。如:「拜登厚赐」。
- 北方方言。指穿。如:「脚登长筒靴」。《文明小史·第四九回》:「上面套著枣红铁线纱夹马褂,底下登著缎靴。」
- 姓。如三国时蜀国有登定。
上头(上頭)shàng tou
(1).谓排列在前,序次在先。古乐府《陌上桑》:“东方千餘骑,夫婿居上头。” 唐 白居易 《河阳石尚书破迴鹘以诗美之》:“他时 麟阁 图勋业,更合何人居上头。”
(2).指文章或讲话中前面已叙述过的部分。 蔡元培 《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就上头所举的功效和损失比较起来,实在是损失的分量突过功效。”
(3).指高处。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解宝 见哥哥攧将下去,急退步下岭时,上头早滚下大小石块,并短弩弓箭,从竹藤里射来。”
(4).指上位。《水浒传》第三二回:“那汉引了众人,便向 武行者 对席上头坐了。”
(5).指事情的某一个方面。 茅盾 《无题》:“关于财政上头,她自信她有她的经验--或者‘天才’。”
(6).里面;当中。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 唐 史上头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
(7).表示某种缘故。 元 代 汉 译蒙古语时多用之。《元史·泰定帝纪一》:“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元朝秘史》卷七:“因你与我父契交的上头,我差人迎接你来我营内。”《水浒传》第十九回:“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併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
(8).犹言起初。《元史·泰定帝纪》:“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安业。”
(9).指主子,上司。《红楼梦》第五八回:“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10).指上级官署、上级部门。《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哦,还有件事,前日我在上头遇见咱们旗人 卜德成 -- 卜三爷 ,赶着给 玉格 提亲。”
(1).指女子束发插笄,为成年的象征。 南朝 梁 萧纲 《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裾出乐游。”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七五:“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一》:“女子至十四,则择日为蓄髮,谓之上头。”
(2).指成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郭全海 瞅她一眼,认识这是 小老杜 家的还没上头的童养媳。”
(3).指娼妓初次接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上头入月》:“倡家处女初得荐寝於人,亦曰上头。”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眠香》:“今日 香姐 上头,贵人将到,你还做梦哩。”
(4).指男子束发加冠,为成年的标志。《南齐书·孝义传·华宝》:“父 豪 , 义熙 末,戍 长安 , 宝 年八岁。临别,谓 宝 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先是,诸王冠,止于宫中行世俗之礼,谓之上头。”《西游补》第十一回:“前日, 小月王 一个结义兄弟,三、四十岁还不上头,还不做亲, 小月王 替他讨一个妻子,叫做 翠绳孃 。” ——《漢語大詞典》
(2).指文章或讲话中前面已叙述过的部分。 蔡元培 《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就上头所举的功效和损失比较起来,实在是损失的分量突过功效。”
(3).指高处。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我来登上头,下临不测渊。”《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解宝 见哥哥攧将下去,急退步下岭时,上头早滚下大小石块,并短弩弓箭,从竹藤里射来。”
(4).指上位。《水浒传》第三二回:“那汉引了众人,便向 武行者 对席上头坐了。”
(5).指事情的某一个方面。 茅盾 《无题》:“关于财政上头,她自信她有她的经验--或者‘天才’。”
(6).里面;当中。 唐 王建 《寄贺田侍中东平功成》诗:“ 唐 史上头功第一,春风双节好朝天。”《水浒传》第三回:“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头。”
(7).表示某种缘故。 元 代 汉 译蒙古语时多用之。《元史·泰定帝纪一》:“遵守正道行来的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得安业。”《元朝秘史》卷七:“因你与我父契交的上头,我差人迎接你来我营内。”《水浒传》第十九回:“我今日只为众豪杰义气为重上头,火併了这不仁之贼,实无心要谋此位。”
(8).犹言起初。《元史·泰定帝纪》:“上头数年之间,百姓安业。”
(9).指主子,上司。《红楼梦》第五八回:“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 老舍 《茶馆》第一幕:“一份钱粮倒叫上头克扣去一大半,咱们也不好过。”
(10).指上级官署、上级部门。《儿女英雄传》第二回:“哦,还有件事,前日我在上头遇见咱们旗人 卜德成 -- 卜三爷 ,赶着给 玉格 提亲。”
(1).指女子束发插笄,为成年的象征。 南朝 梁 萧纲 《和人渡水》诗:“婉娩新上头,湔裾出乐游。”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七五:“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云鬟便上头。”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清明节》:“子女及笄者,多以是日上头。”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家礼一》:“女子至十四,则择日为蓄髮,谓之上头。”
(2).指成亲。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四:“ 郭全海 瞅她一眼,认识这是 小老杜 家的还没上头的童养媳。”
(3).指娼妓初次接客。 明 陶宗仪 《辍耕录·上头入月》:“倡家处女初得荐寝於人,亦曰上头。”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眠香》:“今日 香姐 上头,贵人将到,你还做梦哩。”
(4).指男子束发加冠,为成年的标志。《南齐书·孝义传·华宝》:“父 豪 , 义熙 末,戍 长安 , 宝 年八岁。临别,谓 宝 曰:‘须我还,当为汝上头。’”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先是,诸王冠,止于宫中行世俗之礼,谓之上头。”《西游补》第十一回:“前日, 小月王 一个结义兄弟,三、四十岁还不上头,还不做亲, 小月王 替他讨一个妻子,叫做 翠绳孃 。” ——《漢語大詞典》
下临(下臨)xià lín
下对;下视。 汉 枚乘 《七发》:“上有千仞之峯,下临百丈之谿。” 南朝 齐 王巾 《头陁寺碑文》:“飞阁逶迤,下临无地。” 唐 杜甫 《寄董卿嘉荣》诗:“下临千仞雪,却背五绳桥。” ——《漢語大詞典》
不测(不測)bù cè
(1).难以意料;不可知。《易·繫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 王弼 注:“神也者变化之极,妙万物而为言,不可以形詰者也。” 南朝 陈 徐陵 《与章司空昭达书》:“存亡不测,悬怀饮泪。” 唐 韩愈 《殿中少监马君墓志》:“犹高山深林鉅谷,龙虎变化不测。” 清 冯桂芬 《关帝觉世真经阐化编印》:“大抵圣人之施教有常,而神与佛之施教不测。” 鲁迅 《南腔北调集·捣鬼心传》:“不测的威棱使人萎伤,不测的妙法使人希望。”
(2).料想不到的事情。多指祸患。《新唐书·奸臣传下·玄晖》:“帝自出关,畏不测,常默坐流涕。”《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恶僧事虽不谐,久后终有不测,难以防制。”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她发愁自己的丈夫出外会发生不测。”
(3).危殆;危险。《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初,作坊使 贾延徽 有宠於帝,与 魏仁浦 为邻,欲併 仁浦 所居以自广,屡譖 仁浦 於帝,几至不测。” 胡三省 注:“言几至於死也。”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英宗 大怒, 君謨 几陷不测。 魏公 力为营救。”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广寒宫扫花女》:“非余来,君将不测矣。”
(4).不可计数;不可测量。《礼记·中庸》:“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郑玄 注:“言至诚无贰,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 汉 贾谊 《过秦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 清 陈恭尹 《登祝融峰》诗:“ 祝融 高不测,云雨及其半。”
(5).喻指深渊或江海。 南朝 梁 何逊 《敬酬王明府》诗:“贱躯临不测,玉体畏垂堂。”《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京师恃东南海运,实竭民力以航不测,非所以宽远人而因地利也。” ——《漢語大詞典》
(2).料想不到的事情。多指祸患。《新唐书·奸臣传下·玄晖》:“帝自出关,畏不测,常默坐流涕。”《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恶僧事虽不谐,久后终有不测,难以防制。”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她发愁自己的丈夫出外会发生不测。”
(3).危殆;危险。《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初,作坊使 贾延徽 有宠於帝,与 魏仁浦 为邻,欲併 仁浦 所居以自广,屡譖 仁浦 於帝,几至不测。” 胡三省 注:“言几至於死也。” 宋 王明清 《玉照新志》卷三:“ 英宗 大怒, 君謨 几陷不测。 魏公 力为营救。” 清 程麟 《此中人语·广寒宫扫花女》:“非余来,君将不测矣。”
(4).不可计数;不可测量。《礼记·中庸》:“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郑玄 注:“言至诚无贰,乃能生万物多无数也。” 汉 贾谊 《过秦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谿以为固。” 清 陈恭尹 《登祝融峰》诗:“ 祝融 高不测,云雨及其半。”
(5).喻指深渊或江海。 南朝 梁 何逊 《敬酬王明府》诗:“贱躯临不测,玉体畏垂堂。”《续资治通鉴·元泰定帝泰定三年》:“京师恃东南海运,实竭民力以航不测,非所以宽远人而因地利也。” ——《漢語大詞典》
渊 ( 淵 ) yuān
渊 [ yuān ]
- 深水,潭:~水。~谷。~林。~薮(“渊”,鱼所聚处;“薮”,水边草地,兽所聚处;喻人或事物聚集的地方)。深~。临~羡鱼(喻只作空想,不作实际工作)。
- 深:~博。~源。~浩。~玄。~邈。~儒。~识(精深的见识)。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