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

欧阳修宋代〕《永阳大雪

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度人行绝。
冰连溪谷麋鹿死,风劲野田桑柘折。
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
老农自言身七十,曾见此雪才三四。
新阳渐动爱日辉,微和习习东风吹。
一尺雪,几尺泥,
泥深麦苗春始肥。老农尔岂知帝力,
听我歌此丰年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江淮卑湿北地苦寒疫疠

江淮 jiāng huái
(1). 长江 和 淮河 。《左传·哀公九年》:“秋, 吴 城 邗 ,沟通 江 淮 。” 三国 魏 阮籍 《乐论》:“ 江 淮 之南,其民好残; 漳 汝 之间,其民好奔。”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银杏》:“ 江 淮 间一御史疏陈水患。”
(2).泛指 长江 与 淮河 之间的地区。《后汉书·周荣传》:“ 荣 , 江 淮 孤生,蒙先帝大恩,以歷宰二城。” 明 《端午食赐粽有感》诗:“东南米价高如玉, 江 淮 饿莩千家哭。” 清 钮琇 《觚賸·旧雷有声》:“余宦游所至,其风土大略相同,唯 粤 中则不特与朔方絶异,即较之 江 淮 ,亦甚悬殊。”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一:“如今捻军兵分东西,追剿各军愈追愈远愈加劳苦,而出自 江 淮 的饷源却愈益短绌难办。”
(3).特指今 江西省 鄱阳湖 一带。《史记·五帝本纪》:“ 三苗 在 江淮 、 荆州 数为乱。” 张守节 正义:“淮,读曰匯,音胡罪反,今 彭蠡湖 也。”  ——《漢語大詞典》
卑湿(卑濕,卑溼)bēi shī
(1).地势低下潮湿。《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 卑溼,丈夫早夭。” 唐 白居易 《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诗:“犹恐清光不同见, 江陵 卑湿足秋阴。”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蜚蠦即臭虫》:“﹝臭虫﹞大抵生於湫隘卑溼之地。” 郭沫若 《羽书集·长沙哟,再见》:“古人说: 长沙 乃卑湿之地。不错,从 岳麓山 俯瞰的时候, 长沙 的确是卑。在街上没有太阳而且下雨的时候, 长沙 的确是湿。”
(2).谓意志低下消沉。《荀子·修身》:“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溼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杨倞 注:“卑谓谦下,溼亦谓自卑下如地之下溼然也。《方言》:‘溼,忧也。自关而西,凡志而不得,欲而获,高而有坠,行而中止,皆谓之溼。’”   ——《漢語大詞典》
殊 shū《國語辭典》

殊 [ shū ]

  1. 斬首、殺死。《說文解字·歺部》:「殊,死也。」清·段玉裁·注:「凡漢紹云殊死者,皆謂死罪也。死罪者,首身分離,故曰殊死。」《後漢書·卷六○上·馬融傳》:「或夷由未殊,顛狽頓躓,蝡蝡蟫蟫。」
  2. 斷絕。《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斷其後之木而弗殊。」《漢書·卷八·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超過。《後漢書·卷三四·梁統傳》:「母氏年殊七十。」唐·章懷太子·注:「殊,猶過也。」《三國志·卷一九·魏書·陳思王植傳》:「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於胡越。」
  4. 區別。《史記·卷一三○·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三國魏·曹植〈節遊賦〉:「觀靡靡而無終,何渺渺而難殊。」
  1. 不同的、互異的。如:「殊途同歸」。《易經·繫辭下》:「天下同歸而殊塗。」《史記·卷二十四·樂書》:「紂樂好之,與萬國殊心。」
  2. 特別的、異常的。如:「殊榮」。《晉書·卷五二·阮种傳》:「弱冠有殊操,為嵇康所重。」《資治通鑑·卷四二·漢紀三十四·光武帝建武八年》:「帝聞而善之,以宣告百僚,乃置酒高會,待融等以殊禮。」
  1. 拚死、決死。《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2. 非常、極、甚。如:「殊為失當。」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卷一上·遊武彝山日記》:「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
  3. 猶、尚。《文選·謝靈運·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圓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唐·白居易〈早蟬〉詩:「西風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北地 běi dì
北部地方。《史记·燕召公世家》:“王( 齐湣王 )因令 章子 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 燕 。” 司马贞 索隐:“北地,即 齐 之北边也。”《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 张 韩 将北地, 弓高 宿左右,兵不得下壁,军不得太息,臣窃哀之。” 李善 注:“将北地,谓将兵在 吴 军之北也。”  ——《漢語大詞典》
岁 ( 歲 ) suì
岁 [ suì ]
  1. 年:~首。~暮。~夕(即“除夕”)。~除(年终)。~阑(一年将尽的时候)。
  2. 一年的收成,年景:~凶(年成歉收)。歉~(收成不好的年份)。
  3. 年龄:年~。周~。
  4. 星名:~星(即“木星”。)
  5. 指时间,光阴:~月(泛指时间)。
不 bù/fǒu《國語辭典》

不 [ bù ]

  1. 否定詞。有不是、未、非等義。如:「不能」、「不法」、「不久」、「不容易」、「不好吃」、「拿不動」。
  2. 與「就」連用,表示有所選擇的意思。如:「晚上回到家的消遣,不是看書,就是聽音樂。」
  1. 用於句末,表示疑問的語氣。如:「醫生,請問他的身體狀況好不?」
  2. 用來加強語氣,往往與「好」字連用。如:「這齣戲好不精彩!」、「誤會澄清了,心情好不輕鬆!」
  3. 置於句中,用來調整音節,沒有特殊含義。《詩經·小雅·車攻》:「徒御不驚,大庖不盈。」漢·毛亨·傳:「不驚,驚也;不盈,盈也。」《楚辭·宋玉·招魂》:「被文服 纖,麗而不奇些。」漢·王逸·注:「不奇,奇也。」
  1. (「不」字在去聲字之前,變讀為陽平。)​

不 [ fōu ]

  1. 姓。如晉朝有不準。

不 [ fǒu ]

  1. 表示否定。《史記·卷一○一·袁盎鼂錯傳》:「上問曰:『道軍所來,聞鼂錯死,吳楚罷不?』」同「否 」。
  2. 表示疑問、未定。晉·陶淵明〈遊斜川〉詩:「未知從今去,當復如此不?」唐·李白〈秋浦歌〉一七首之一:「寄言向江水,汝意憶儂不?」同「否 」。

不 [ fū ]

  1. 花萼上的蒂。《詩經·小雅·常棣》:「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苦寒 kǔ hán
(1).严寒。 唐 杜甫 《捣衣》诗:“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八:“界外苦寒,吾为若纳一袄,可衣之以行,回日当復以归我。”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兼以 石塘 、 古北 ,本号苦寒,地既虏衝,土尤磽确。”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四段:“在苦寒的大草原上,在风雪漫天的 长城 线上,他们共同爬大山,吃冰饭团,枪冻得拉不开栓,还在进行着惨烈的战斗。”
(2).指物性寒凉。《老残游记》第三回:“原起只是一点火气,被医家用苦寒药一逼,火不得发,兼之平常肝气易动,抑鬱而成。”
(3).为严寒所苦。 晋 陆机 《苦寒行》:“剧哉行役人,慊慊恒苦寒。” 唐 吴兢 《贞观政要·论贡赋》:“ 林邑国 贡白鸚鵡,性辩慧,尤善应答,屡有苦寒之言, 太宗 愍之。”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梅》:“花时苦寒,既有妻梅之心,当筹寝处之法。”
(4).土地贫瘠;家境贫穷。《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 永乐爷 从 北平 起兵靖难,迁於 燕都 ,是为 北京 。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门人有作令 云南 者,家本苦寒,仅携一子一僮,拮据往。” 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陕西 是比较苦寒的地带。”
(5).古乐府歌辞名。即《苦寒行》《文选·江淹〈望荆山〉诗》:“一闻《苦寒》奏,更使《艳歌》伤。” 李善 注:“ 沈约 《宋书》曰:《北上苦寒行》, 魏帝 辞。” 唐 李白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诗:“弹剑歌《苦寒》,严风起前楹。” 王琦 注:“《苦寒行》,古清商曲也,因行役遇寒而作。” 唐 孟郊 《出门行》之一:“一闻陌上《苦寒》奏,使我佇立惊且悲。”  ——《漢語大詞典》
常 cháng《國語辭典》

常 [ cháng ]

  1. 伦理关系。如:「伦常」、「三纲五常」。
  2. 姓。如汉代有常惠。
  1. 普通的、一般的。如:「平常」、「常识」、「人之常情」。
  2. 固定不变的。如:「常规」。《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3. 规律的、定期的。如:「常期」、「常会」。
  1. 长久不变的。如:「常设」、「知足常乐」。
  2. 时时、一次又一次,表示频繁的意思。如:「常常」、「时常」、「老生常谈」。唐˙韩愈〈杂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疫疠(疫癘)yì lì
瘟疫。 汉 蔡邕 《月令问答》:“著《月令》者,豫设水旱、疫癘,当祷祈也。”《晋书·李矩传》:“时饥饉相仍,又多疫癘, 矩 垂心抚恤,百姓赖焉。” 梁启超 《新民说》十一:“近十年来, 广东 人死于疫癘者,每岁以数十万计。”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