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盘桓坐到日灼午,互相话说情何浓。

唐寅明代〕《渔樵问答歌

渔翁舟泊东海边,樵夫家住西山里。
两人活计山水中,东西路隔万千里。
忽然一日来相逢,满头短发皆蓬松。
盘桓坐到日灼午,互相话说情何浓。
一云深山有大木,中有猛虎吃人肉。
不如平原采短薪,无虑无忧更无辱。
一云江水有巨鳞,滔天波浪惊剎人。
不如芦花水清浅,波涛不作无怨心。
吾今与汝要知止,凡事中间要谨始。
生意宜从稳处求,莫入高山与深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盘桓互相话说

盘桓(盤桓,槃桓)pán huán
(1).徘徊;逗留。《文选·班固〈幽通赋〉》:“承灵训其虚徐兮,竚盘桓而且俟。” 李善 注:“盘桓,不进也。”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唐 刘希夷 《捣衣篇》:“揽红袖兮愁徙倚,盼青砧兮悵盘桓。” 清 沈复 《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揖山 有田在 东海 永泰沙 ,又偕余往收其息,盘桓两月。” 秦牧 《艺海拾贝·北京花房》:“在里面盘桓,时常可以感受到一种特殊的情趣。”
(2).周旋;交往。《秦併六国平话》卷上:“二将骤征鞍,盘桓两阵前。” 明 张景 《飞丸记·月下伤怀》:“幸得此地有个 张妈妈 ,朝夕宽慰盘桓。”《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一回:“我曾经与 黄龙子 盘桓多日,故能得其梗概。”
(3).玩弄;逗弄。《醒世恒言·汪大尹火焚宝莲寺》:“﹝ 汪大尹 ﹞即教令史去唤两个妓女,谁知都被那和尚们盘桓了一夜,这时正好熟睡。” 柔石 《别》:“狗要跟着他走,他又和狗盘桓了一息,抚抚狗底耳,叫狗蹲在门底旁边。”
(4).盘旋;曲折回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桓水》:“ 雍 戎 二野之间,人有事於京师者,道当由此州而来。 桓 是陇坂名,其道盘桓旋曲而上,故名曰 桓 ,是今其下民谓是坂曲为盘也。” 元 王实甫 《丽春堂》第二折:“端的个路盘桓,山掩映。” 清 龚自珍 《清平乐》词:“青谿一曲盘桓,粥鱼茶饭荒寒。”
(5).广大貌。《文选·陆机〈拟青青陵上柏诗〉》:“名都一何綺,城闕鬱盘桓。” 吕延济 注:“盘桓,广大貌。”
(6).引申为傲慢自大貌。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拥带 燕 胡 ,冯凌险远,讲武盘桓,不供职贡。”
槃桓:1.徘徊,滞留。《后汉书·种岱传》:“﹝ 岱 ﹞禀命不永,奄然殂殞。若不槃桓难进,等辈皆已公卿矣。” 三国 魏 嵇康 《述志诗》之一:“庆云未垂降,槃桓朝阳陂。”
(2).游乐。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予参 成都 议幙……时 凌云山 、 安乐园 皆盛处,纠曹 何预 元立 、法曹 蔡迨 肩吾 皆佳士,日相与同槃桓。”
(3).广大貌。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观 史迁 之《报任安》、 东方朔 之《难公孙》……志气槃桓,各含殊采。”  ——《漢語大詞典》
坐 zuò《國語辭典》

坐 [ zuò ]

  1. 彎曲下肢,將臀部附著在座位上休息。與站相對。如:「坐下」、「坐在椅子上」。
  2. 古人席地而坐時兩膝著地,故亦稱跪為「坐」。《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唐·孔穎達·正義:「坐,跪也。」
  3. 居、處。如:「坐落」、「坐北朝南」、「坐二望一」。
  4. 搭乘。如:「坐車」、「坐船」。
  5. 干犯。如:「坐法當死」。
  6. 處斷、定罪。如:「連坐」、「坐死」。《韓非子·定法》:「公孫鞅之治秦也,設告相坐而責其實。」《隋書·卷八三·西域傳·吐谷渾傳》:「殺人及盜馬者死,餘坐則徵物以贖罪。」
  7. 北平、河北、天津方言。指物體重心極力向下壓。如:「這房子向下坐了。」
  8. 蒞臨。參見「坐殿」、「坐堂」等條。
  1. 席位。《三國志·卷二一·魏書·王粲傳》:「時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通「座」。
  1. 堅守不去。參見「坐鎮」、「坐索」等條。
  2. 比喻平白的、不勞而獲的。如:「坐享其成」、「坐收漁利」。
  1. 因為。《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曾祖父通,以功封重合侯,坐兄何羅反,被誅。」唐·杜牧〈山行〉:「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到 dào《國語辭典》

到 [ dào ]

  1. 抵达、到达。如:「火车到站」、「支票到期」、「坚持到底」。《文选·江淹·恨赋》:「人生到此,天道宁论。」
  2. 往、去。如:「到非洲丛林探险。」、「我晚上到你家拜访。」
  1. 周密。如:「若有不到之处,尚请多多包涵!」《晋书·卷三二·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传》:「所奏恳到,形于翰墨,执省未究,以悲以惧。」《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授既同,情礼兼到。」
  1. 姓。如南朝宋有到彦之。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灼 zhuó《國語辭典》

灼 [ zhuó ]

  1. 炙、烧。如:「被火灼伤」。《国语·鲁语下》:「如龟焉,灼其中,必文于外。」
  2. 照耀、照亮。清·徐珂《清稗类钞·盗贼类·盗有徒为贼》:「偕仆掩门户。以烛灼之,惧有野犬留厨下。」
  1. 明显、明亮。如:「真知灼见」。《文选·曹植·洛神赋》:「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2. 著急、急躁。如:「焦灼」。
午 wǔ《國語辭典》

午 [ wǔ ]

  1. 地支的第七位。
  2. 时辰名。约当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
  3. 泛指白天的中间时段。如:「正午」、「中午」。《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尔乃羲和亭午,游气高褰。」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4. 姓。如汉代有午汝臣。
  1. 白天或夜晚中间时段的。如:「午餐」、「午饭」、「午夜」。
  1. 违背、抵触。《汉书·卷三六·楚元王刘交传》:「朝臣舛午,胶戾乖剌,更相谗愬,转相是非。」通「牾」。

午 [ huo ]

  1. 参见「[[晌午]]」条。
互相 hù xiāng
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旧题 汉 李陵 《与苏武》诗之一:“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踰。” 唐 杜甫 《草堂》诗:“西卒却倒戈,贼臣互相诛。”《水浒传》第四八回:“愿结生死之交,有事互相救应。” 柳青 《铜墙铁壁》十六章:“两个人四只眼互相一瞅,彼此那么了解。”  ——《漢語大詞典》
话说(話説)huà shuō
(1).谈说,谈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南人事不获已,须言伐閲,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便尔话説,及相访问。”
(2).话本、诸宫调、章回小说等开头处的常用语。犹言这话所说的是……。“话”,原指古代说话人所说的故事。《宣和遗事》前集:“今日话説的,也説一箇无道的君王,信用小人,荒淫无度。”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此本话説, 唐 时这箇书生,姓 张 名 珙 ,字 君瑞 , 西洛 人也。”《三国演义》第一回:“话説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孙楷第 《说话考》:“今小説开篇皆作‘话説’云云。‘话説’二字上,似省‘此本’或‘这本’字样。言本书所説之事如此。‘话説’二字,以起下文,亦内典‘如是我闻’之比也。”  ——《漢語大詞典》
情 qíng《國語辭典》

情 [ qíng ]

  1. 心理上发于自然的意念,或因外界事物刺激所引发的心理状态。如:「感情」、「温情」。《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唐·白居易〈琵琶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 两性间的爱。如:「爱情」、「痴情」、「谈情说爱」。宋·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 友谊、情分。如:「交情」、「人情世故」。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 面子。如:「情面」、「求情」、「说情」。
  5. 实际的状况、内容。如:「实情」、「病情」、「行情」。
  1. 有关男女恋情的。如:「情夫」、「情妇」、「情痴」。
  1. 分明、明明。《红楼梦·第四回》:「薛蟠见母亲如此说,情知扭不过的。」
何 hé/hē/hè《國語辭典》

何 [ hé ]

  1. 那里、何处。《史记·卷七○·张仪传》:「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唐·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 谁。《西游记·第八回》:「闹天宫搅乱蟠桃者,何也?」
  1. 什么。如:「何故」、「何时」。《论语·述而》:「伯夷叔齐何人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 为什么。如:「何必」、「何不」、「何乐不为」。《论语·先进》:「夫子何哂由也?」《孟子·滕文公上》:「且许子何不为陶冶?」
  2. 岂、怎么。如:「何只」、「何足挂齿」。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今主非尧、舜,何能无过?」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 多么。表示程度。如:「何等」、「何其不幸」。《汉书·卷六五·东方朔传》:「割之不多,又何廉也!归遗细君,又何仁也!」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1. 姓。如三国时魏国有何晏。
浓 ( 濃 ) nóng
浓 [ nóng ]
  1. 含某种成分多,与“”相对:~茶。~雾。~墨。~眉。~重(zhòng )。~郁。
  2. 深厚,不淡薄:情深意~。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