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动-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 美好的。如:「可人儿」。
-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 参见「可汗 」条。
裨 bì/pí《國語辭典》
裨 [ bì ]
動- 增加、幫助。如:「裨益」、「無裨於事」。《國語·晉語八》:「子若能以忠信贊君,而裨諸侯之闕。」
- 修補。南朝梁·王琰《冥祥記·趙泰》:「乃遣泰為水官監作吏,將二千餘人,運沙裨岸。」
裨 [ pí ]
形- 小的。《文選·張衡·西京賦》:「爾乃商賈百族,裨販夫婦。」
- 副的、偏的。《三國志·卷五六·吳書·呂範傳》:「曹公至赤壁,(呂範)與周瑜等俱拒破之,拜裨將軍,領彭澤太守。」《晉書·卷五九·東海王越傳》:「自頃胡寇內逼,偏裨失利。」
- 姓。如春秋時鄭國有裨諶。
教化 jiào huà
(1).政教风化。《诗·周南·关雎序》:“美教化,移风俗。” 汉 桓宽 《盐铁论·授时》:“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以防道其民。” 唐 元稹 《骠国乐》诗:“教化从来有原委,必将泳海先泳河。” 梁启超 《论中国之将强》:“某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於议院,下之於报章,日日言其种族之獷悍,教化之废坠。”
(2).教育感化。《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世尊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西游记》第二六回:“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有时几乎不相信诗书礼仪,对他的子女究竟施了多大的教化和影响。”
(3).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4).行乞,乞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心凭机以呻吟,无力丈梨而教化。”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三折:“大清早起,利市也不曾发,这两个老的就来教化酒喫,被我支他对门讨药去了。”
乞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九出:“教化归乡为没钱。”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卖葬》:“虽然这头髮值钱不多,也只把他做些意儿,恰似教化一般。” ——《漢語大詞典》
(2).教育感化。《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憍赏弥国》:“世尊曰:‘教化劳耶?开导末世,实此为冀。’”《西游记》第二六回:“教化众僧脱俗缘,指开大道明如电。”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他有时几乎不相信诗书礼仪,对他的子女究竟施了多大的教化和影响。”
(3).喻环境影响。《史记·三王世家》:“传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中,与之皆黑’者,土地教化使之然也。”
(4).行乞,乞讨。《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有心凭机以呻吟,无力丈梨而教化。” 元 郑廷玉 《看钱奴》第三折:“大清早起,利市也不曾发,这两个老的就来教化酒喫,被我支他对门讨药去了。”
乞丐。 宋 无名氏 《张协状元》戏文第三九出:“教化归乡为没钱。” 明 高明 《琵琶记·祝发卖葬》:“虽然这头髮值钱不多,也只把他做些意儿,恰似教化一般。” ——《漢語大詞典》
舒 shū《國語辭典》
舒 [ shū ]
动- 伸展。如:「舒手舒脚」、「舒眉弄眼」。
- 宣泄、抒发。如:「舒怀」。《楚辞·屈原·九章·思美人》:「申旦以舒中情兮,志忱菀而莫达。」《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 迟缓、从容不迫。《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唐·柳宗元〈游黄溪记〉:「又南一里,至大冥之川,山舒水缓,有土田。」
- 安适、舒畅。如:「舒泰」、「舒服」。《文选·张衡·西京赋》:「夫人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
- 姓。如唐代有舒元舆。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介-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济 ( 濟 ) jì/jǐ
济 [ jì ]
- 渡,过河:同舟共~。
- 对困苦的人加以帮助:~世。救~。赈~。周~。接~。
- 补益:无~于事。
- 〔~水〕古水名,源于今中国河南省,流经山东省入渤海。
万民(萬民)wàn mín
广大百姓。《易·谦》:“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史记·蒙恬列传》:“凡臣之言,非以求免於咎也,将以諫而死,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水浒传》第一回:“伏望陛下释罪宽恩,省刑薄税,以禳天灾,救济万民。” 鲁迅 《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他们都是酋长之下,万民之上的人。”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