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汹涌蔽平冈,汨若波涛连。

张说唐代〕《过汉南城叹古坟

旧国多陵墓,荒凉无岁年。汹涌蔽平冈,汨若波涛连。
上世千金子,潜卧九重泉。松柏剪无馀,碑记灭罔传。
葬于不毛地,咸谓楚先贤。事尽情可识,使人心怅然。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汹涌平冈波涛

汹涌(洶湧)xiōng yǒng
亦作“ 汹涌 ”。
(1).水势翻腾上涌。 汉 刘向 《九叹·逢纷》:“波逢汹涌,濆滂沛兮。” 唐 李白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清 薛福成 《〈五省沟洫图说〉序》:“西北横流,汹涌而衝决为患。”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五:“他想起自家的身世,不禁悲从中来,热泪又涔涔地流下,落在汹涌的波浪中。”
(2).气势盛大。 唐 黄滔 《融结为河岳赋》:“刚柔随之而汹涌,嗜欲继之而隆崇。”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努目向人,势甚汹涌。” 唐韬 《〈点滴集〉序言》:“从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革命浪潮汹涌,在中等城市里,中小学教师是一股很重要的力量。”
(3).动荡不安。 明 罗贯中 《风云会》第四折:“ 五代 乱离,人心汹涌。”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石亨奸党》:“事虽传闻,信实显著,人心汹涌,中外危疑。”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葛诚》:“知 长洲县 事 邓云霄 ,见民情汹涌,擒委官头目。”
(4).形容声音喧闹。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有翁媪二人,率男妇六七辈,直入草堂,汹涌叫駡。”《廿载繁华梦》第九回:“及到了门前,已听得楼上人声汹涌,巴不得三步登到楼上。”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四章:“一霎时就地起水,山洪暴发了,雷声、雨声、山洪滔滔,汹涌嘈杂,使他们在避雨窑子里说话,还要大声喊叫才能听见。”  ——《漢語大詞典》
蔽 bì《國語辭典》

蔽 [ bì ]

  1. 遮蓋、擋住。如:「衣不蔽體」、「浮雲蔽白日」。《楚辭·屈原·九歌·國殤》:「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晉書·卷九四·隱逸傳·陶潛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
  2. 遮掩、保護。如:「掩蔽」、「蔽護」。《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伯亦拔劍起 舞,常以身翼蔽沛公,莊不得擊。」
  3. 受阻隔、欺騙。如:「蔽塞」、「蒙蔽」。《楚辭·屈原·卜居》:「竭知盡忠,而蔽鄣於讒。」《戰國策·齊策一》:「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4. 總括。《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1. 障礙、毛病。《論語·陽貨》:「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隋書·卷三二·經籍志一》:「譊譊成俗,而不知變,此學者之蔽也。」

蔽 [ fú ]

  1. 古時車廂旁邊的帘子。《周禮·春官·巾車》:「木車蒲蔽,犬䄙尾櫜疏飾小服皆疏。」
  1. 擦拭。《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通「拂」。
平冈(平岡)píng gāng
指山脊平坦处。 南朝 梁 沈约 《宿东园》诗:“茅栋啸愁鴟,平冈走寒兔。” 宋 柳永 《临江仙引》词:“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南循东下之脊而上,半里,得平冈。”  ——《漢語大詞典》
汨 mì《國語辭典》

汨 [ mì ]

  1. 参见「汨罗江 」条。
若 ruò/rě《國語辭典》

若 [ ruò ]

  1. 一种香草。《楚辞·屈原·九章·惜往日》:「自前世之嫉贤兮,谓蕙若其不可佩。」唐·陆龟蒙〈美人〉诗:「犹欲悟君心,朝朝佩兰若。」
  2. 姓。如汉代有若章。
  1. 顺从。《左传·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
  2. 及、比得上。《国语·晋语五》:「病未若死,祗以解志。」《论语·学而》:「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3. 奈。《左传·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1. 如果、假如,表示假设。《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
  2. 至于,表示另提一件事。《孟子·梁惠王上》:「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荀子·劝学》:「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3. 或、或者,表示选择。《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传》:「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红楼梦·第七四回》:「将镜奁、妆盒、衾袱、衣包若大若小之物,一齐打开。」
  1. 乃、才。《国语·周语中》:「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2. 似、好像。如:「欣喜若狂」、「旁若无人」。《左传·定公四年》:「若闻蔡将先卫,信乎?」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九·禽部·杜鹃》:「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1. 你、你的。《庄子·齐物论》:「然则我与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 如此、这样。《书经·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唐·白居易〈见敏中初到邠宁秋日登城楼诗诗中颇多乡思因以寄和〉诗:「望乡心若苦,不用数登楼。」

若 [ rě ]

  1. 参见「般若」、「兰若」等条。
波涛(波濤)bō tāo
(1).江河湖海中的大波浪。《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 洞庭 ,騖 石城 ,经 丹徒 ,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 唐 张乔 《望巫山》诗:“愁连远水波涛夜,梦断空山雨雹时。”《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 乐和 跳下水去,直至水底,全不觉波涛之苦,心下如梦相似。” 茅盾 《锻炼》二五:“ 陈克明 感覚到自己好像是在一叶孤舟,而这孤舟又是在这风狂雨骤波涛汹涌的大海。”
(2).比喻艰险的处境。 晋 葛洪 《抱朴子·正郭》:“无故沉浮於波涛之间,倒屣於埃尘之中,遨集京邑,交关贵游。” 唐 孟郊 《百忧》诗:“何必在波涛,然后惊沉浮。” 浩然 《艳阳天》第六九章:“在 东山坞 这场剧烈、复杂的斗争波涛里,那那全身的精神力量又被大大地鼓动起来了。”
(3).比喻突起的变故。《秦併六国平话》卷上:“ 汉祖 西征秉白旄, 子婴 宗庙起波涛。”
(4).比喻起伏不平的思潮。 唐 韩愈 《桃源图》诗:“ 南宫先生 忻得之,波涛入笔驱文辞。” 柯岩 《奇异的书简》三:“窗外是祖国明丽的山河,心中是滚滚的波涛。”
(5).波逃,奔逃。 唐 李白 《白马篇》:“叱咤经百战, 匈奴 尽波涛。”一本作“ 奔逃 ”。《敦煌变文集·季布诗咏变文》:“三三五五总波涛,各自思归营幕内。”  ——《漢語大詞典》
连 ( 連 ) lián
连 [ lián ]
  1.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
  2.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
  3.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
  4. 联合:外~东吴。
  5. 军队的编制单位,“”的上一级:~长。
  6. 姓。
  7. 同“琏”,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8. 同“链”,铅矿。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