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笔阵(筆陣)bǐ zhèn
(1).比喻写作文章。谓诗文谋篇布局擘画如军阵。 南朝 梁 萧统 《正月启》:“谈丛发流水之源,笔阵引崩云之势。”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二:“以是学士大夫,自非性天明洽,笔阵豪异,则不能为之也。” 清 唐孙华 《送王诵侯之官成都》诗:“请筑诗坛整笔阵,共执桴鼓张旌旟。”
(2).比喻书法。谓作书运笔如行阵。 晋 王羲之 《题〈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 清 吴伟业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诗:“此卷仍逃劫火中,老眼纵横看笔阵。” ——《漢語大詞典》
(2).比喻书法。谓作书运笔如行阵。 晋 王羲之 《题〈笔阵图〉后》:“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 清 吴伟业 《项黄中家观万岁通天法帖》诗:“此卷仍逃劫火中,老眼纵横看笔阵。” ——《漢語大詞典》
扫 ( 掃 ) sǎo/sào
扫 [ sǎo ]
- 拿笤帚等除去尘土或垃圾:~地。
- 清除,消灭:~雷。~盲。~荡。一~而空。
- 全,尽,尽其所有:~数(shù)。
- 低落,丧失:~兴(xìng )。
- 描画:~描。~眉。
- 迅速横掠而过:~射。~视。
- 结束,了结:~尾。
- 祭奠:~墓。祭~。
- 〔~帚〕以竹枝等扎成的扫地用具。
秋风(秋風)qiū fēng
(1).秋季的风。 汉武帝 《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唐 杜甫 《奉和严郑公军城早秋》:“秋风嫋嫋动高旌,玉帐分弓射虏营。”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2).指以各种借口向别人索取财物等。 明 沈榜 《宛署杂记·街道》:“每初僉及年终,置酒邀会,每家银三五分,则曰打网,曰秋风。”《儒林外史》第三回:“会试举人,变作秋风之客。”参见“ 打秋风 ”。
(3).蟋蟀的别名。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昆虫·蟋蟀》:“《清异録》: 汉 龙驤子 名 卭 ,讳之,呼蛩曰秋风。” ——《漢語大詞典》
泻 ( 瀉 ) xiè
泻 [ xiè ]
- 液体很快地流:倾~。
- 排出稀屎:~肚。~药。
珠玑(珠璣)zhū jī
(1).珠宝,珠玉。《墨子·节葬下》:“诸侯死者,虚车府,然后金玉珠璣比乎身。”《文选·扬雄〈长杨赋〉》:“后宫贱瑇瑁而疏珠璣。” 李善 注:“字书曰‘……璣,小珠也。’” 宋 丘崇 《洞仙歌·辛卯元夕》词:“有多少佳丽事,堕珥遗簪,芳径里瑟瑟珠璣翠羽。” 清 钮琇 《觚賸·石言》:“珠璣犀象珍怪难得之物,美则美矣……而於我乎何有?”
(2).比喻美好的诗文绘画等。 唐 方干 《赠孙百篇》诗:“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璣续向笔头生。”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 苏軾 胸怀锦绣,口吐珠璣,有贯世之才。” 清 黄鷟来 《题黎于郑为杨舒文画山水册页》诗:“寻常尺幅那復得,况乃连册浮珠璣。”
(3).诗文中常以比喻晶莹似珠玉之物。 宋 刘克庄 《朝天子》词:“宿雨频飘洒……终朝连夜,有珠璣鸣瓦。”此指水珠。 宋 杨万里 《食鸡头》诗:“要啄稻粟无半粒,只教满頷饱珠璣。”此指芡实。 元 鲁贞 《余宗旸来访值雪留三日次韵》:“谁散珠璣北斗南,下方臺殿玉华含。”此指雪珠。
(4).形容声音婉转、清脆。 宋 徽宗 《宫词》之九一:“细筝百宝间生辉,玉柱成行雁自飞;对酒僊姿旹一按,十三絃上迸珠璣。”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美好的诗文绘画等。 唐 方干 《赠孙百篇》诗:“羽翼便从吟处出,珠璣续向笔头生。” 元 无名氏 《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夫人闻知 苏軾 胸怀锦绣,口吐珠璣,有贯世之才。” 清 黄鷟来 《题黎于郑为杨舒文画山水册页》诗:“寻常尺幅那復得,况乃连册浮珠璣。”
(3).诗文中常以比喻晶莹似珠玉之物。 宋 刘克庄 《朝天子》词:“宿雨频飘洒……终朝连夜,有珠璣鸣瓦。”此指水珠。 宋 杨万里 《食鸡头》诗:“要啄稻粟无半粒,只教满頷饱珠璣。”此指芡实。 元 鲁贞 《余宗旸来访值雪留三日次韵》:“谁散珠璣北斗南,下方臺殿玉华含。”此指雪珠。
(4).形容声音婉转、清脆。 宋 徽宗 《宫词》之九一:“细筝百宝间生辉,玉柱成行雁自飞;对酒僊姿旹一按,十三絃上迸珠璣。” ——《漢語大詞典》
琅琅 láng láng
(1).象声词。形容清朗、响亮的声音。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礧石相击,琅琅礚礚。” 唐 韩愈 《祭柳子厚文》:“嗟嗟 子厚 ,今也则亡。临絶之音,一何琅琅。” 宋 苏舜钦 《秀州通越门外》诗:“密树重萝覆水光,珍禽无数语琅琅。” 明 高启 《送高二文学游钱塘》诗:“读书闭阁人罕识,明月夜照声琅琅。”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天风一以吹,戛玉音琅琅。”
(2).形容人品坚贞,高洁。《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琅琅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李善 注:“《广雅》曰:‘琅琅,坚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晋书·庾阐传》:“质清浮磬,声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
(3).明朗,清朗。 晋 殷晋安 《文殊像赞》:“琅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 清 姚鼐 《寄王禹卿》诗:“无因闻玉笛,烟月夜琅琅。” ——《漢語大詞典》
(2).形容人品坚贞,高洁。《文选·潘岳〈马汧督诔〉》:“慨慨 马生 ,琅琅高致,发愤囹圄,没而犹眡。” 李善 注:“《广雅》曰:‘琅琅,坚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振霜雪。”《晋书·庾阐传》:“质清浮磬,声若孤桐,琅琅其璞,巖巖其峯。”
(3).明朗,清朗。 晋 殷晋安 《文殊像赞》:“琅琅三达,如日之明;亹亹神通,在变伊形。” 清 姚鼐 《寄王禹卿》诗:“无因闻玉笛,烟月夜琅琅。” ——《漢語大詞典》
皎皎 jiǎo jiǎo
(1).洁白貌;清白貌。《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 三国 魏 曹植 《蝉赋》:“皎皎贞素,侔 夷 节兮。帝臣是戴,尚其洁兮。” 宋 曾巩 《明妃曲》之一:“喧喧杂虏方满眼,皎皎丹心欲语谁?” 明 杨珽 《龙膏记·邪萌》:“美目娟娟,涵着一泓秋水;芳颜皎皎,带着几度清风。” 郭沫若 《满江红·赞南京路上好八连》词:“不染纤尘, 南京路 八连皎皎。尽教你,染缸多大,糖衣多巧。”
(2).明亮貌。《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綺罗光,轻轻云粉粧。” 明 许潮 《南楼月》曲:“皎皎银蟾如昼,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 闻一多 《晴朝》诗:“皎皎的白日啊!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
(3).明白貌;分明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不为皎皎之细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六:“单牀寤皎皎,瘦卧心兢兢。”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驰。讣皎皎而犹疑,泪汍汍而莫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羽》:“写难状之景,了了目前;含不尽之意,皎皎言外。” ——《漢語大詞典》
(2).明亮貌。《楚辞·远游》:“时髣髴以遥见兮,精皎皎以往来。”《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敦煌曲子词·菩萨蛮》:“盈盈江上女,两两溪边舞。皎皎綺罗光,轻轻云粉粧。” 明 许潮 《南楼月》曲:“皎皎银蟾如昼,看扶疎丹桂,影落金甌。” 闻一多 《晴朝》诗:“皎皎的白日啊!将照遍了朱楼底四面。”
(3).明白貌;分明貌。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不为皎皎之细行,不治察察之小廉。”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六:“单牀寤皎皎,瘦卧心兢兢。” 宋 曾巩 《祭王平甫文》:“何堂堂而山立,忽泯泯而颷驰。讣皎皎而犹疑,泪汍汍而莫制。”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陈羽》:“写难状之景,了了目前;含不尽之意,皎皎言外。”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