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是 shì《國語辭典》
是 [ shì ]
名- 对、正确。如:「自以为是」、「积非成是」。
- 事情。如:「国是」。
- 姓。如唐代有是光。
- 赞成、称赞。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 表示肯定判断的话。如:「我是学生」、「他是外国人」、「老人与海的作者是海明威。」
- 表示存在的事实。如:「全身是伤」、「满身是汗」。
- 对命令的应答之词。如:「是,我这就去。」、「是,我马上就来。」
- 这。指示形容词。如:「是人」、「是日」。《论语·学而》:「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 此。指示代名词。《孟子·梁惠王上》:「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 于是,表示前后相关。《书经·禹贡》:「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管子·心术下》:「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
- 用于句中,使宾语提前。如:「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惟你是问」。
耶 yé/yē《國語辭典》
耶 [ yé ]
名- 父亲俗称为「耶」。唐·杜甫〈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宋·王安石〈高魏留〉诗:「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同「爷 」。
- 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呢」、「吗」。《战国策·赵策三》:「十人而从一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耶 [ yē ]
名- 译音用字。如:「耶稣」、「耶和华」。
非 fēi《國語辭典》
非 [ fēi ]
形- 不对的、不善的。如:「非分之想」。《书经·康诰》:「封敬哉,无作怨,勿用非谋非彝。」《庄子·盗跖》:「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
- 不同的。《左传·僖公十年》:「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
- 以为不好、不对。《墨子·非攻上》:「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 反对、诋毁。如:「以古非今」。《荀子·修身》:「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孝经·五刑章》:「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
- 不是。《庄子·秋水》:「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当行者或亡逃自贼杀,亦非人臣之节也。」
- 不。如:「非同小可」、「非去不可」。《荀子·宥坐》:「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 过失、恶行。如:「为非作歹」、「明辨是非」。《庄子·盗跖》:「强足以距敌,辩足以饰非。」《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约己不以廉物,弘量不以容非。」
- 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如:「亚非地带」、「中非技术合作」。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非 [ fěi ]
动- 诋毁、诽谤。《荀子·解蔽》:「故群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通「诽」。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助-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书生(書生)shū shēng
(1).读书人。古时多指儒生。《东观汉记·赵孝传》:“﹝ 孝 ﹞常白衣步担,尝从 长安 来过直,上邮亭,但称书生,寄止於亭门塾。”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閤下,书生也。《诗》、《书》、《礼》、《乐》是习,仁、义是修、法度是束。” 宋 何薳 《春渚纪闻·杨文公鹤诞》:“属对用事,如老书生,而笔蹟则童稚也。” 茅盾 《脱险杂记》十二:“人家说他战前还在 广州 教书,现在他虽然是游击队的司令官了,但一举一动,依然是书生风度。”
(2).抄写的人。 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 ——《漢語大詞典》
(2).抄写的人。 唐 唐临 《冥报记》卷上:“大起房廊为写经之室,庄严清浄,供给丰厚,书生常数十人。”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三:“ 煬帝 会 虞世南 等四十人选文章……又择能书二千人为御书生,分番钞书。” ——《漢語大詞典》
见识(見識)jiàn shí
(1).见解;知识。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五》:“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令自以见识,各尽力命焉。” 宋 张载 《张子语录·后录上》:“自 孟子 后,儒者无他见识。”《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他是有势力的人,却又醉了,怎与他一般样见识。”
(2).指武艺。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一折:“则俺这兄弟 张飞 谁近的,他端的有见识,使一条点钢鎗敢与万人敌。”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则説他有见识,则説他多智谋。”
(3).主意;计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使见识往邻舍家借宿一夜,却与汉子通同计较,一处逃走。”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针线拘繫,缝半边忘半边,错了见识。”《西游记》第三五回:“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説出。”
(4).认识我。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閔王 ﹞使使者加金百鎰,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於是如故随使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 殷 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曰:‘ 殷先生 喫苦矣!’ 殷 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嫗也。’”
(5).谓接触事物,扩大见闻。《红楼梦》第五二回:“ 黛玉 笑道:‘带来了,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漢語大詞典》
(2).指武艺。 元 无名氏 《千里独行》第一折:“则俺这兄弟 张飞 谁近的,他端的有见识,使一条点钢鎗敢与万人敌。”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二折:“则説他有见识,则説他多智谋。”
(3).主意;计策。《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又使见识往邻舍家借宿一夜,却与汉子通同计较,一处逃走。” 元 刘伯亨 《朝元乐》套曲:“针线拘繫,缝半边忘半边,错了见识。”《西游记》第三五回:“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説出。”
(4).认识我。 汉 刘向 《列女传·齐宿瘤女》:“﹝ 閔王 ﹞使使者加金百鎰,往聘迎之。父母惊惶,欲洗沐,加衣裳。女曰:‘如是见王,则变容更服,不见识也,请死不往。’於是如故随使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二班》:“ 殷 狼狈而行,惧无投止。遇一媪来,睹其状,曰:‘ 殷先生 喫苦矣!’ 殷 戚然诉状,问何见识。媪曰:‘余即石室中灸瘤之病嫗也。’”
(5).谓接触事物,扩大见闻。《红楼梦》第五二回:“ 黛玉 笑道:‘带来了,就给我们见识见识也罢了。’” 朱自清 《〈经典常谈〉序》:“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漢語大詞典》
圣贤(聖賢)shèng xián
(1).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亦泛称道德才智杰出者。《易·鼎》:“彖曰:圣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养圣贤。”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序致》:“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唐 韩愈 《重答张籍书》:“吾子不以 愈 无似,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清 秋瑾 《同胞苦》歌:“手提白刃觅民贼,捨身救民是圣贤。” 老舍 《骆驼祥子》七:“他一向没遇到过像 曹先生 这样的人,所以他把这个人看成圣贤。”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唐 韩愈 《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然 莱公 非赖 章圣 渊谋神断,先发於中,而独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圣贤相济,呜呼盛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卷上:“圣贤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载下感激欲涕也。”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如生如灭理皆明,无相无为法不二,圣贤 弥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明 沈鲸 《双珠记·真武灵应》:“空中果有圣贤,猛可地威灵宣现,云霄旋转,推移路一千。”《天地会诗歌选·〈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为尊长,六拜六祖六圣贤。”
(4).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九醖备圣贤,八珍穷水陆。” 宋 苏辙 《九日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诗之三:“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金 麻革 《题李氏寓酒轩》:“我亦颇解饮,圣贤时一中。” 清 钱谦益 《采花酿酒歌示河东君》:“请从酒国徵谱牒,为尔罗缕辨圣贤。” 清 方文 《饮梅周文秋庄》诗之二:“有酒频斟酌,何论圣与贤。”参见“ 圣人 ”。 ——《漢語大詞典》
(2).圣君和贤臣的合称。 唐 韩愈 《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 宋 王得臣 《麈史·国政》:“然 莱公 非赖 章圣 渊谋神断,先发於中,而独以倚成,又何以施其力哉?圣贤相济,呜呼盛矣!”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续编》卷上:“圣贤相遭,君臣契合,足令千载下感激欲涕也。”
(3).泛称神、仙、佛、菩萨等。《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如生如灭理皆明,无相无为法不二,圣贤 弥勒 一雷同,怎生得受菩提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数了罗汉,参了菩萨,拜了圣贤。” 明 沈鲸 《双珠记·真武灵应》:“空中果有圣贤,猛可地威灵宣现,云霄旋转,推移路一千。”《天地会诗歌选·〈八拜歌〉之二》:“五拜五祖为尊长,六拜六祖六圣贤。”
(4).清酒与浊酒的并称。亦泛指酒。 唐 白居易 《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九醖备圣贤,八珍穷水陆。” 宋 苏辙 《九日阴雨不止病中把酒示诸子》诗之三:“庭菊兼黄白,村醪杂圣贤。” 金 麻革 《题李氏寓酒轩》:“我亦颇解饮,圣贤时一中。” 清 钱谦益 《采花酿酒歌示河东君》:“请从酒国徵谱牒,为尔罗缕辨圣贤。” 清 方文 《饮梅周文秋庄》诗之二:“有酒频斟酌,何论圣与贤。”参见“ 圣人 ”。 ——《漢語大詞典》
心术(心術)xīn shù
(1).指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庄子·天道》:“此五末者,须精神之运,心术之动,然后从者也。” 成玄英 疏:“术,能也。心之所能,谓之心术也。”《汉书·礼乐志》:“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而动,然后心术形焉。” 颜师古 注:“术,道径也。心术,心之所由也。” 宋 叶适 《故知枢密院施公墓志铭》:“公即疏言:‘今民贫兵馁……使初元之政以竦厉。而陛下心术之微,又有当自谨者。’”
(2).内心。《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3).指思想品质,居心。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王事书》:“虽然,山人所知者,去榷场中弊病犹易,去心术中弊病则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於众中见生,忻然握手,曰:‘君心术德行,可敬也。’”
(4).犹心计。 唐 薛逢 《题筹笔驿》诗:“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平江府 常熟县 有僧 文用 ,目不识字而有心术。”《西游记》第四三回:“ 八戒 就使心术,要躲懒讨乖。” 沙汀 《淘金记》十:“要使心术,我早就动手挖了。我不相信她一个寡母子会把我怎么样!” ——《漢語大詞典》
(2).内心。《礼记·乐记》:“姦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
(3).指思想品质,居心。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 柳子厚 文章精丽,而心术不掩焉,故理意多舛駮。” 明 唐顺之 《答洪方洲王事书》:“虽然,山人所知者,去榷场中弊病犹易,去心术中弊病则难。”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锺生》:“於众中见生,忻然握手,曰:‘君心术德行,可敬也。’”
(4).犹心计。 唐 薛逢 《题筹笔驿》诗:“身依豪杰倾心术,目对云山演阵图。”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中:“ 平江府 常熟县 有僧 文用 ,目不识字而有心术。”《西游记》第四三回:“ 八戒 就使心术,要躲懒讨乖。” 沙汀 《淘金记》十:“要使心术,我早就动手挖了。我不相信她一个寡母子会把我怎么样!”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