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人海混鱼龙,浮世隐英雄。

未知作者元代〕《【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_想赴蟠桃玳

想赴蟠桃玳瑁筵,休享御酒琼林宴。息争名夺利心,发养性修真愿。争如纸
被裹云眠,茶药倚炉煎。看峻岭衔花鹿,使巅峰献果猿。朝元,在金阙寥阳殿。
安然,蓬莱洞里仙。
  为浮生两鬓白,观镜里朱颜迈。忙辞了白象简,紧纳了金鱼带。绿柳倚门栽,
金菊映篱开。爱的是流水清如玉,那里想侯门深似海。幽哉,袖拂白云外。彭泽,
清闲归去来。
  光阴似流水,日月搬昏昼。尘俗一笔勾,世事都参透。睡来时高枕一无忧,
闷来时拄杖半过头。饥来时一钵千家饭,闲来时孤身万里游。盈眸,阆苑风光秀。
抬头,蓬莱景物幽。
  荣华似风内灯,富贵如槐安梦。恰六朝贺太平,十二国干戈动。人海混鱼龙,
浮世隐英雄。收楚韩元帅,兴周的姜太公。功名,到底成何用?悉是:南柯一梦
中!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人海鱼龙浮世英雄

人海 rén hǎi
(1).象汪洋大海一样的人群。极言人多。 唐 司空图 《与李生论诗书》:“鲸鯢人海涸,魑魅棘林高。” 清 赵翼 《后园居诗》:“门外人海喧,门口洞天古。” 鲁迅 《华盖集续编·一点比喻》:“ 北京 真是人海,情形可大不相同了。”
(2).比喻人世社会。 元 无名氏 《冤家债主》第一折:“浊骨凡胎,递生人海。” 清 黄遵宪 《将应廷试感怀》诗:“荡荡天门争欲上,茫茫人海岂难居。” 冰心 《分》:“我们只有半天的聚首了,茫茫的人海,我们从此要分头消失在一片纷乱的城市叫嚣之中。”  ——《漢語大詞典》
混 hùn/hún《國語辭典》

混 [ hùn ]

  1. 水势盛大。《说文解字·水部》:「混,丰流也。」《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汩乎混流,顺阿而下。」
  2. 污浊不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文选·班固·典引》:「五德初始,同于草昧玄混之中。」唐·李善·注:「混犹溷浊。」
  1. 掺杂。如:「混为一谈」。《文选·班固·幽通赋》:「道混成而自然兮,术同原而分流。」
  2. 蒙骗、冒充。如:「鱼目混珠」。《红楼梦·第四七回》:「姨太太的牌也生,咱们一处坐著,别叫凤姐儿混了我们去。」
  3. 胡乱、苟且的度过。如:「鬼混」、「混日子」。《儒林外史·第一二回》:「思量房里没有别人,只是杨执中的蠢儿子在那里混。」
  1. 胡乱。如:「混说」、「混搞」。《儒林外史·第一五回》:「寻了钱又混用掉了,而今落得这一个收场。」《红楼梦·第三四回》:「薛大哥哥从来不这样的,你们别混猜度。」

混 [ kūn ]

  1. 参见「混夷 」条。

混 [ gǔn ]

  1. 参见「[[混混]]」条。

混 [ ​hǔn ]

  1. (一)​之又音。

混 [ hún ]

  1. (一)​2.之又音。
鱼龙(魚龍)yú lóng
(1).鱼和龙。泛指鳞介水族。《周礼·地官·大司徒》“鳞物” 汉 郑玄 注:“鱼龙之属。”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赋》:“草木之遇阳春,鱼龙之逢风雨。” 唐 杜甫 《秋兴》诗之四:“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明 李贽 《环阳楼晚眺得碁字》诗:“水底鱼龙醒,花间鸟鹊飢。” 清 吴伟业 《黄河》诗:“白浪日崔嵬,鱼龙亦壮哉。”
(2).指古代百戏杂耍中能变化为鱼和龙的猞猁模型。亦为该项百戏杂耍名。《汉书·西域传赞》:“设酒池肉林以饗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碭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 颜师古 注:“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於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潄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於庭,炫燿日光。” 唐 杨炯 《奉和上元酺宴应诏》:“百戏骋鱼龙,千门壮宫殿。” 宋 苏轼 《次韵答钱穆父作诗见及》:“鱼龙絶伎来千里,斑白遗民数四朝。”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我还得经过一家扎冥器出租花轿的铺子,有白面无常鬼、蓝面阎罗王、鱼龙、轿子、金童玉女。”
(3).古爬行动物名。外形像鱼,生于海洋。四肢桨状,适于游泳。眼大。嘴长,牙齿尖锐,肉食。卵胎生。于侏罗纪最繁盛。  ——《漢語大詞典》
浮世 fú shì
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唐 许浑 《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 。” 丁玲 《母亲》二:“ 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漢語大詞典》
隐 ( 隱 ) yǐn/yìn
隐 [ yǐn ]
  1. 藏匿,不显露:~藏。~匿。~居。~士。~讳。
  2. 伤痛:~恻。
  3. 怜悯:恻~之心。
隐 [ yìn ]
     ◎ 倚,靠:~几而卧(靠着几案睡眠)。
英雄 yīng xióng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汉书·刑法志》:“﹝ 高祖 ﹞总擥英雄,以诛 秦 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 曹公 从容谓 先主 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 操 耳。 本初 之徒,不足数也。’” 唐 杜甫 《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 《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 高适 《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刘知远 见 史弘肇 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 杨秀清 《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 天京 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毛泽东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 《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 《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 美 援 朝 前线的英雄。”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