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
施耐庵〔元代〕《蝶恋花·一别家山音信杳》
一别家山音信杳,百种相思,肠断何时了。燕子不来花又老,一春瘦的腰儿小。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薄幸郎君何日到,想自当初,莫要相逢好。好梦欲成还又觉,绿窗但觉莺啼晓。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一别
唐 顾况 上湖至破山赠文周萧元植 一别二十年,依依过故辙。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唐 王建 寄分司张郎中 一别京华年岁久,卷中多见岭南诗。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骈字类编》
唐 白居易 长恨歌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唐 王建 寄分司张郎中 一别京华年岁久,卷中多见岭南诗。
唐 温庭筠 送崔郎中赴幕 一别黔巫似断弦,故交东去更凄然。 ——《骈字类编》
家山 jiā shān
谓故乡。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诗:“旧市 越溪 阴,家山 镜湖 畔。”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十二栏杆,无事閒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二:“踏徧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漢語大詞典》
音信 yīn xìn
音讯;信息。《宋书·范晔传》:“吾虽幽逼日苦,命在漏刻,义慨之士,时有音信。” 唐 王维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诗:“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红楼梦》第八四回:“ 张 家虽係老亲,但近年来久已不通音信。” 靳以 《别人的故事》:“到我和他们做邻居的时候,他已经两年没有音信了。” ——《漢語大詞典》
杳 yǎo《國語辭典》
杳 [ yǎo ]
形- 幽暗、深远。《说文解字·日部》:「杳,冥也。」《楚辞·屈原·九章·涉江》:「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其坳两 旁石峰东西涌起,而坳中则下陷成井,灌木丛翳其间,杳不可窥。」
- 辽阔无边。唐·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宋·王安石〈送裴如晦宰吴江〉诗:「霜泽与天杳,旁临无限情。」
- 不见踪影,毫无消息。形容渺茫沉寂。如:「杳无音信」、「杳无人踪」。
百种(百種)bǎi zhǒng
(1).百谷的种子。《礼记·郊特牲》:“祭百种以报嗇也。” 孙希旦 集解:“百种,百穀之种也。”
(2).各种各样。 南朝 梁武帝 《襄阳白铜鞮歌》之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 宋 范成大 《四月十六日拄笏亭偶题》诗:“緑阴一雨浓如黛,何处风来百种香。” ——《漢語大詞典》
(2).各种各样。 南朝 梁武帝 《襄阳白铜鞮歌》之二:“草树非一香,花叶百种色。” 宋 范成大 《四月十六日拄笏亭偶题》诗:“緑阴一雨浓如黛,何处风来百种香。” ——《漢語大詞典》
相思 xiāng sī
(1).彼此想念。后多指男女相悦而无法接近所引起的想念。 汉 苏武 《留别妻》诗:“生当復来归,死当长相思。” 南朝 宋 鲍照 《代春日行》:“两相思,两不知。” 宋 刘过 《贺新郎·赠张彦功》词:“客里归韉须早发,怕天寒,风急相思苦。” 老舍 《二马》第三段十三:“相思只有甜味,单思完全是苦的。”
(2).指相思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一天来好事里头藏,其间也没甚诸般丸散,写着箇专治相思的圣惠方。”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他若来讨,我只説二小姐为他害了相思,约他来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别是发生了恋爱,犯了相思吧。”
(3).树名。又名红豆树。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古元之》:“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
(4).果名。 宋 无名氏 《采兰杂志》:“ 燕 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 华 言相思也。” ——《漢語大詞典》
(2).指相思病。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五:“一天来好事里头藏,其间也没甚诸般丸散,写着箇专治相思的圣惠方。” 清 李渔 《风筝误·鹞误》:“他若来讨,我只説二小姐为他害了相思,约他来会。” 洪深 《少奶奶的扇子》第三幕:“别是发生了恋爱,犯了相思吧。”
(3).树名。又名红豆树。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古元之》:“原野无凡树,悉生百果及相思、石榴之辈。”
(4).果名。 宋 无名氏 《采兰杂志》:“ 燕 地有频婆,味虽平淡,夜置枕边,微有香气,即佛书所谓频婆, 华 言相思也。” ——《漢語大詞典》
肠断(腸斷)cháng duàn
形容极度悲痛。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 临川 东兴 ,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於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肠视之,寸寸断裂。” 唐 白居易 《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四折:“异乡易得离愁病,妙药难医肠断人。” 冰心 《寄小读者》十一:“十二月十三之晨,我心酸肠断,以为从此要尝些人生失望与悲哀的滋味。” ——《漢語大詞典》
何时(何時)hé shí
(1).什么时候。表示疑问。《楚辞·九辩》:“皇天滛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乾?”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六:“寄书 龙城 守,君驥何时秣?”《宋史·岳飞传》:“或问:‘天下何时太平?’”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漢語大詞典》
(2).什么时候。表示时间难以确定。 刘大白 《石下的松实》诗:“一棵松树,落下许多松实;不知何时,被压着一块大石。” ——《漢語大詞典》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動-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