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试问(試問)shì wèn
(1).试着提出问题。试探性地问。《晋书·孙绰传》:“沙门 支遁 试问 绰 :‘君何如许?’”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 左 甚异之,试问所从来,叟但笑而不答。” 清 王夫之 《上蔡威函先生》诗:“白苹秋色里,试问採莲津。”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漢語大詞典》
(2).试着提出问题。用于质问对方或者表示不同意对方的意见。 宋 苏轼 《又和刘景文韵》:“试问壁间题字客,几人不为看花来?”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试问当年作者,有一不肖之人、轻薄之子厠於其间乎?” 许地山 《危巢坠简》:“试问亘古以来这第一流人物究竟有多少?”
(3).考问。《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未几辞去, 嶠 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辩如响, 嶠 叹曰:‘子且名家!’”《宋史·选举志三》:“诸正名学生有试问《景祐新书》者,诸判局闕而合差,诸秤漏官五年而转资者,无不属於祕书。”《元史·选举志一》:“以《通鑑节要》用 蒙古 语言译写教之,俟生员习学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漢語大詞典》
西山 xī shān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漢語大詞典》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漢語大詞典》
雨 yǔ/yù《國語辭典》
雨 [ yǔ ]
名-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降落的小水滴。如:「春雨」、「梅雨」、「风雨交加」、「秋风秋雨愁煞人」。
- 朋友。如:「旧雨新知」。唐·杜甫〈秋述〉:「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雨 [ yù ]
动- 下雨。《诗经·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有若传》:「他日,月宿毕,竟不雨。」
- 降落、落下。如:「雨雪」、「雨雹」。《淮南子·本经》:「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宋·苏轼〈喜雨亭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 滋润、灌溉。唐·孟郊〈终南山下作〉诗:「山村不假阴,流水自雨田。」唐·鲍溶〈答客〉诗:「劳问圃人终岁事,桔槔声里雨春畦。」
何如 hé rú
(1).如何,怎么样。用于询问。《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子木 问於 赵孟 曰:‘ 范武子 之德何如?’”《新唐书·哥舒翰传》:“ 禄山 见 翰 责曰:‘汝常易我,今何如?’” 鲁迅 《书信集·致郑振铎》:“先生如南来,就印 陈老莲 画集何如?”
(2).如何,怎么样。又指怎么办。《左传·僖公九年》:“及 里克 将杀 奚齐 ,先告 荀息 曰:‘三怨将作, 秦 晋 辅之,子将何如?’”《汉书·叔孙通传》:“数岁, 陈胜 起, 二世 召博士诸儒生问曰:‘ 楚 戍卒攻 蘄 入 陈 ,於公何如?’”
(3).如何,怎么样。用于陈述或设问。《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金 王若虚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老残游记》第十回:“单弹没有什么意味。我看时候何如,再请一个客来,就行了。” 鲁迅 《书信集补遗·致江绍原》:“闻 广东 中大英语系主任为 刘奇峰 ,不知何如人也。”
(4).何似,比……怎么样。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子谓 吕尚 何如 周公 乎?” 唐 王昌龄 《采莲》诗:“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新唐书·李石传》:“ 石 曰:‘陛下罪己当然,然责治太早……今自视何如即位时?’”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北史·卢昶传》:“卿若杀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吾贵为尚书,何如 秀水 朱十 ,以七品官归田,饭疏饮水,多读万卷书也?” 刘大白 《旧梦》诗:“与其向梦里寻诗做,何如向诗中寻梦做呢?”
(6).犹何故。《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於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待孩儿去问他,要这个银子何如?”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久闻先生作诗,不喜 苏 黄 ,何如?” ——《漢語大詞典》
(2).如何,怎么样。又指怎么办。《左传·僖公九年》:“及 里克 将杀 奚齐 ,先告 荀息 曰:‘三怨将作, 秦 晋 辅之,子将何如?’”《汉书·叔孙通传》:“数岁, 陈胜 起, 二世 召博士诸儒生问曰:‘ 楚 戍卒攻 蘄 入 陈 ,於公何如?’”
(3).如何,怎么样。用于陈述或设问。《史记·儒林列传》:“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 金 王若虚 《送彭子升之任冀州序》:“凡得一职,必先审问其同僚者何如人。”《老残游记》第十回:“单弹没有什么意味。我看时候何如,再请一个客来,就行了。” 鲁迅 《书信集补遗·致江绍原》:“闻 广东 中大英语系主任为 刘奇峰 ,不知何如人也。”
(4).何似,比……怎么样。 晋 葛洪 《抱朴子·逸民》:“子谓 吕尚 何如 周公 乎?” 唐 王昌龄 《采莲》诗:“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新唐书·李石传》:“ 石 曰:‘陛下罪己当然,然责治太早……今自视何如即位时?’”
(5).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北史·卢昶传》:“卿若杀身成名,貽之竹素,何如甘彼芻菽,以辱君父?” 宋 苏轼 《谏买浙灯状》:“如知其无用,何以更索?恶其厚费,何如勿买?”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二:“吾贵为尚书,何如 秀水 朱十 ,以七品官归田,饭疏饮水,多读万卷书也?” 刘大白 《旧梦》诗:“与其向梦里寻诗做,何如向诗中寻梦做呢?”
(6).犹何故。《史记·魏公子列传》:“今吾拥十万之众,屯於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元 无名氏 《桃花女》楔子:“待孩儿去问他,要这个银子何如?” 元 刘祁 《归潜志》卷八:“久闻先生作诗,不喜 苏 黄 ,何如?” ——《漢語大詞典》
湘水 xiāng shuǐ
即 湘江 。 汉 东方朔 《七谏·哀命》:“测 汨罗 之 湘水 兮,知时固而不反。” 唐 杜甫 《建都十二韵》:“永负 汉 庭哭,遥怜 湘水 魂。” 鲁迅 《湘灵歌》:“昔闻 湘水 碧如染,今闻 湘水 胭脂痕。” ——《漢語大詞典》
春 chūn《國語辭典》
春 [ chūn ]
名- 四季之首。自立春至立夏間,陰曆是正月、二月、三月,陽曆是三月、四月、五月。
- 年、歲。三國魏·曹植〈雜詩〉六首之三:「自期三年歸,今已歷九春。」
- 生機。如:「妙手回春」。
- 男女間相慕悅的情感。如:「思春」。《詩經·召南·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
- 春色、喜色。南朝宋·陸凱〈贈范曄〉詩:「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 東方。南朝宋·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遊曲阿後湖作〉詩:「春方動辰駕,望幸傾五州。」
- 春,酒名。是春釀冬熟的酒。唐‧李肇《國史補》卷下:「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 春日的。如:「春風」、「春雷」。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