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清歌发妙曲。乐正奏笙竽。

曹丕魏晋〕《孟津诗

良辰启初节。
高会构欢娱。
通天拂景云。
俯临四达衢。
羽爵浮象樽。
珍膳盈豆区。
清歌发妙曲。
乐正奏笙竽。
曜灵忽西迈。
炎烛继望舒。
翊日浮黄河。
长驱旋邺都。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清歌妙曲乐正笙竽

清歌 qīng gē
(1).不用乐器伴奏的歌唱。 汉 张衡 《思玄赋》:“双材悲於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晋书·乐志下》:“ 宋识 善击节唱和, 陈左 善清歌。” 宋 梅尧臣 《留题希深美桧亭》诗:“乘月时来往,清歌思浩然。”
(2).清亮的歌声。 晋 葛洪 《抱朴子·知止》:“轻体柔声,清歌妙舞。”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急絃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唐 王勃 《三月上巳祓禊序》:“清歌绕梁,白云将红尘并落。” 清 洪升 《长生殿·传概》:“清歌未了,鼙鼓喧闐起 范阳 。” 瞿秋白 《赤都心史》一:“清歌变成了醉呓,妙舞已代以淫嬉。”  ——《漢語大詞典》
发 ( 發 髮 ) fā/fà
发 [ fā ]
  1. 交付,送出:分~。~放。~行(批发)。
  2. 放,射:~射。百~百中。焕~。
  3. 表达,阐述:~表。~凡(陈述某一学科或一本书的要旨)。阐~。
  4. 散开,分散:~散。
  5. 开展,张大,扩大:~展。~扬。
  6. 打开,揭露:~现。~掘。
  7. 产生,出现:~生。~愤。奋~。
  8. 食物因发酵或水浸而膨涨:~面。
  9. 显现,显出:~病。~抖。~憷。
  10. 开始动作:~动。
  11. 引起,开启:启~。~人深省。
  12. 公布,宣布:~布。~号施令。
  13. 量词,用于枪弹、炮弹。
发 [ fà ]
◎ 人的前额、双耳和头颈部以上生长的毛:头~。鬓~。怒~冲冠。
    妙曲
    魏晋 司马彪 赠山涛诗 焉得成琴瑟,何由扬妙曲。  ——《骈字类编》
    乐正(樂正)yuè zhèng
    (1).谓整理音乐篇章。《论语·子罕》:“子曰:‘吾自 卫 反 鲁 ,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邢昺 疏:“ 孔子 以 定 十四年去 鲁 应聘诸国, 鲁哀公 十一年自 卫 反 鲁 ,是时道衰乐废, 孔子 来还乃正之。”
    (2).指音乐的正声。《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於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龢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
    (3).古时乐官之长。《仪礼·乡射礼》:“乐正先升,北面立于其西。” 郑玄 注:“正,长也。” 贾公彦 疏:“案《周礼》有大司乐、乐师,天子之官。此乐正,诸侯及士大夫之官,当天子大司乐……云长,乐官之长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颂赞》:“昔 虞舜 之祀,乐正重讚,盖唱发之辞也。”《宋史·乐志三》:“ 开封 布衣 叶防 上书论乐器、律曲……帝以乐律絶学, 防 草莱中习之尤难,乃补 防 为乐正。”
    (4).复姓。 战国 时有 乐正克 。见《孟子·梁惠王下》。  ——《漢語大詞典》
    奏 zòu《國語辭典》

    奏 [ zòu ]

    1. 进献。《汉书·卷七四·丙吉传》:「不得令晨夜去皇孙敖荡,数奏甘毳食物。」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𬬻,以冬奏扇。」
    2. 古代臣下向皇帝上书或进言。如:「启奏」。《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遂复与丞相敞等上奏。」
    3. 吹弹乐器。如:「吹奏」、「伴奏」、「弹奏」、「演奏」、「独奏」。
    4. 显现、发生。如:「大奏奇功」、「奏效」。《明史·卷八四·河渠志二》:「(崇祯)​帝趣鸠工,未奏绩而明亡。」
    5. 往、走。《新唐书·卷一五五·马燧传》:「比悦至,火止,气少衰,燧纵兵击之。悦败奏桥。桥已焚,众赴水死者不可计。」通「走」。
    1. 古代臣下向皇帝进呈的文书。如:「奏状」、「奏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
    2. 音乐高低抑扬的节拍。如:「节奏轻快」。
    笙竽 shēng yú
    笙和竽。因形制相类,故常联用。竽亦笙属乐器,有三十六簧。《礼记·檀弓上》:“琴瑟张而不平,笙竽备而不和。” 晋 左思 《吴都赋》:“盖象琴筑并奏,笙竽俱唱。” 唐 杜甫 《玉华宫》诗:“万籟真笙竽,秋色正萧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秋》:“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 清 黄宗羲 《黄季真先生墓志铭》:“门成 鲁 卫 ,祭抱笙竽。”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