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岑参唐代〕《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

皤皤岷山老,抱琴鬓苍然。
衫袖拂玉徽,为弹三峡泉。
此曲弹未半,高堂如空山。
石林何飕飗,忽在窗户间。
绕指弄呜咽,青丝激潺湲。
演漾怨楚云,虚徐韵秋烟。
疑兼阳台雨,似杂巫山猿。
幽引鬼神听,净令耳目便。
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
谁裁青桐枝,縆以朱丝弦。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知音难再逢,惜君方年老。
曲终月已落,惆怅东斋眠。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古人今人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含 hán《國語辭典》

含 [ hán ]

  1. 东西衔在嘴里,不吐出也不吞下。如:「含著药片。」汉·刘熙《释名·释饮食》:「含,合也,合口亭之也。」《史记·卷十三·三代世表》:「有燕衔卵堕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2. 里面藏著,存在著。如:「含水分」、「含养分」、「含苞待放」。《文选·宋玉·登徒子好色赋》:「此郊之姝,华色含光,体美容冶,不待饰装。」
  3. 包容、容纳。如:「包含」。《易经·坤卦·文言曰》:「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唐·杜甫〈绝句四首〉之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4. 怀著。如:「含怒」、「含恨」、「含羞带怯」、「含情脉脉」。唐·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诗:「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5. 忍受、忍耐。如:「茹苦含辛」。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含垢忍耻,与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含 [ hàn ]

  1. 古代塞在死者嘴里的珠玉。《广韵·去声·勘韵》:「琀,送死口中玉。亦作含。」《公羊传·文公五年》:「含者何,口实也。」汉·何休·解诂:「缘生以事死,不忍虚其口。天子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碧,士以贝,春秋之制也。」《战国策·赵策三》:「邹、鲁之臣,生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通「琀」。
  1. 一种古代礼俗。将珠玉塞在死者的嘴里,称为「含」。《左传·襄公十九年》:「二月甲寅,(荀偃)​卒,而视,不可含。」《礼记·檀弓下》:「邾娄考公之丧,徐君使容居来吊,含。」
古人 gǔ rén
(1).古时的人。《书·益稷》:“予欲观古人之象。” 汉 班昭 《东征赋》:“盍各言志,慕古人兮。” 唐 韩愈 《复志赋》:“考古人之所佩兮,閲时俗之所服。”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杂论》:“古人行事,殊非今人所及。”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2).指亡故之人。《诗·邶风·绿衣》:“我思古人,俾无訧兮。”按,此指亡妻。《汉书·燕剌王刘旦传》:“如使古人有知,当何面目復奉齐酎见 高祖 之庙乎!” 颜师古 注:“古人谓先人。” 宋 苏轼 《东坡志林·黄州忆王子立》:“ 张师厚 久已死,今年 子立 復为古人,哀哉!”《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李兄 果是我八拜至交,指望再得相会,谁知已作古人!” 鲁迅 《热风·望勿“纠正”》:“ 汪原放 君已经成了古人了。”
(3).介于猿人与新人之间的人类。亦称早期智人。如我国的 广东 马坝 人、 湖北 长阳 人和 山西 丁村 人等。  ——《漢語大詞典》
曲 qū/qǔ《國語辭典》

曲 [ qū ]

  1. 拐弯的地方。如:「山曲」、「河曲」。唐·李白〈惜余春赋〉:「汉之曲兮江之潭。」
  2. 事理不直。如:「是非曲直」。《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3. 心中的隐情。如:「衷曲」、「心曲」、「互通款曲」。
  4. 偏僻的小地方。如:「乡曲」。唐·蒋防《霍小玉传》:「住在胜业坊古寺曲,甫上车门宅是也。」
  5. 局部、一部分。《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
  6. 养蚕的器具。《史记·卷五七·绛侯周勃世家》:「勃以织薄曲为生。」
  7. 姓。如汉代有曲证。
  1. 弯折。如:「曲膝」、「曲突徙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通「屈」。
  1. 不直的。如:「曲线」、「曲尺」。《晏子春秋·内篇·杂上》:「曲刃钩之,直兵推之。」
  2. 不正的、偏邪的。如:「歪曲」、「邪曲」。《战国策·赵策二》:「穷乡多异,曲学多辩。」
  1. 勉强的。如:「委曲求全」。《镜花缘·第四六回》:「甥女主意已定,务望舅舅曲从。」
  2. 周全、尽心尽力。如:「曲尽孝道」。《易经·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

曲 [ qǔ ]

  1. 乐歌。如:「歌曲」、「小曲」、「舞曲」、「曲高和寡」。唐·杜甫〈赠花卿〉诗:「此曲祗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2. 文体名。中国古典韵文之一。元时最盛行,故称为「元曲」。分散曲、剧曲二种。
  3. 量词。计算歌曲、乐曲的单位。如:「高歌一曲」。五代十国南唐·李煜〈一斛珠·晚妆初过〉词:「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递 ( 遞 ) dì《國語辭典》
  1. 「遞 」的異體字。
与 ( 與 ) yǔ/yù/yú
与 [ yǔ ]
  1. 给:赠~。~人方便。
  2. 交往,友好:相~。~国(相互交好的国家)。
  3. 赞助,赞许:~人为善。
  4. 〈书〉等待:时不我~。
  5. 〈连〉和:我~你。山~水。
  6. 〈介〉跟;向:~虎谋皮。生死~共。
与 [ yù ]
  1. 参加:参~。~会。
与 [ yú ]
  1. 同“欤”。
今人 jīn rén
现代人;当代人。与“古人”相对。 唐 韩愈 《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端肃拜》:“今人止以为妇人之礼。” 郭小川 《西出阳关》诗:“风砂呵风砂,只望你不把今人当古人!”  ——《漢語大詞典》
传 ( 傳 ) chuán/zhuàn
传 [ chuán ]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
  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传 [ zhuàn ]
  1. 解说经义的文字:经~。《左~》。
  2. 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小~。自~。纪~。~记。~略。树碑立~。
  3. 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水浒~》。
  4. 古代设于驿站的房舍,亦指驿站上所备的马车:~舍(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