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赤乌觜距非不刚,执辔神人身更长。

李新宋代〕《晓雾行

山川蒸空气充塞,宇宙冥冥昼昏黑。
九州四海安在哉,出门寸步迷南北。
赤乌觜距非不刚,执辔神人身更长。
胡为柔濡甘隐翳,坐令万里无晶光。
我欲奋袂挥霜刀,恨身无翼愁天高。
茫然一身不可断,力微援寡诚徒劳。
安得长风生海边,扫院氛秽开青天,
葵藿倾心知所向,共看白日当空悬。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赤乌觜距非不执辔神人

赤乌(赤烏)chì wū
(1).古代传说中的瑞鸟。《吕氏春秋·有始》:“赤乌衔丹书集於 周 社。”《尚书大传》卷二:“ 武王 伐 紂 ,观兵於 孟津 ,有火流於王屋,化为赤乌,三足。”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白鱼赤乌之符,黄金紫玉之瑞。”
(2).金乌。亦代指太阳。《初学记》卷三十引 三国 吴 薛综 《赤乌颂》:“赫赫赤乌,惟日之精。” 唐 白居易 《劝酒》诗:“天地迢迢自长久,白兔赤乌相趁走。”《金瓶梅词话》第二七回:“到了那赤乌当午的时候,一轮火伞当空,无半点云翳。” 清 赵翼 《毒暑》诗:“毒暑今年甚,当空煽赤乌。”参见“ 金乌 ”。
(3).古氏族名。《穆天子传》卷二:“天子西征。甲戌,至于 赤乌 之人,其献酒千斛于天子,天子使 祭父 受之,曰: 赤乌氏 先出自 周 宗。” 清 龚自珍 《反祈招序》:“夫 瑶池 有白云之乡, 赤乌 为美人之地。”  ——《漢語大詞典》
觜距 zī jù
(1).禽鸟的嘴和爪甲。 晋 左思 《吴都赋》:“羽族以觜距为刀鈹,毛羣以齿角为矛鋏。” 晋 张华 《鹪鹩赋》:“翰举足以冲天,觜距足以自卫。”
(2).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语本 汉 张衡 《东京赋》:“ 秦政 利觜长矩,终得擅场。” 唐 韩愈 《赠崔立之评事》诗:“子时专场夸觜距,余始张军严韅靷。”《旧唐书·朱敬则传》:“万姓皆戴爪牙,无人不属觜距。”  ——《漢語大詞典》
非不 fēi bù
非常;极其。《敦煌变文集·唐太宗入冥记变文》:“□□将书来苦嘱,非不慇懃。” 蒋礼鸿 通释:“‘非不殷勤’,就是非常殷勤,极其殷勤。”  ——《漢語大詞典》
刚 ( 剛 ) gāng
刚 [ gāng ]
  1. 硬,坚强,与“”相对:~强。~直。~烈。~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健。~毅。~决。~正不阿(ē)。~愎自用。
  2. 恰好,恰巧:~~(a.恰好;b.才)。~好。
  3. 才:~才。~来就走。
  4. 姓。
执辔(執轡)zhí pèi
(1).谓手持马缰驾车。《韩诗外传》卷一:“ 子贡 执轡而问曰:‘……今 陈 之修门者众矣,夫子不为式,何也?’”《后汉书·北海靖王兴传》:“ 显宗 之在东宫,尤见幸待,入侍讽诵,出则执轡。”《镜花缘》第八三回:“所以 信陵君 为 侯生 执轡, 张子房 为 圯上老人 纳履,后来兴王定霸,做出许多事业。”
(2).引申为驾驭能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观其体赡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掣巧,随变生趣,执轡有餘,故能缓急应节矣。”  ——《漢語大詞典》
神人 shén rén
(1).谓神和人。《书·舜典》:“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左传·昭公元年》:“为 晋 正卿,以主诸侯,而儕於隶人,朝不谋夕,弃神人矣。” 杜预 注:“民为神主,不恤民,故神人皆去。”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末帝昏乱,神人弃之。” 明 张居正 《答王鉴川书》:“边境敉寧,神人胥庆。”
(2).神奇非凡的人。谓其姿容、行止、技艺等非常人所及。 汉 桓谭 《新论》:“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隐沦,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曰铸凝。” 晋 王嘉 《拾遗记·周灵王》:“﹝ 西施 、 郑旦 ﹞二人当轩并坐,理镜靚妆於珠幌之内,窃窥者莫不动心惊魄,谓之神人。”《初刻拍案惊奇》卷四:“二女童运剑为彼此互刺之状……只见两条白练,半空飞遶,并不看见有人。有顿饭时候,然后下来,气不喘,色不变。 程元玉 嘆道:‘真神人也!’”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十二章:“天人、圣人并推,可合称为神人。”
(3).犹神仙。古代道教和方士理想中所谓修真得道而长生不死的人。《史记·封禅书》:“乃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 蓬莱 神人。” 汉 扬雄 《长杨赋》:“听庙中之雍雍,受神人之福祜。”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一:“顿轡海徒涌,神人身更长。”《云笈七籤》卷七七:“﹝ 刘子南 ﹞独为寇所围,矢下如雨,未至 子南 马数尺,矢輒堕地,终不能中伤,虏以为神人也,乃解围而去。”  ——《漢語大詞典》
身 shēn《國語辭典》

身 [ shēn ]

  1. 軀體的總稱,或專指軀幹。如:「搜身」、「翻身」、「隨身攜帶」、「身長七尺」。《孟子·告子下》:「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楚辭·屈原·九歌·國殤》:「首身離兮心不懲。」
  2. 物體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如:「車身」、「船身」、「機身」。
  3. 生命。如:「奮不顧身」、「捨身救人」。《石點頭·卷八·貪婪漢六院賣風流》:「五臟六腑,顯出在外,方才氣斷身絕。」
  4. 自己。如:「以身作則」。《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戰國策·趙策四》:「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5. 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
  6. 身分、地位。如:「出身寒微」、「身敗名裂」。《論語·微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7. 女子懷孕稱為「有身」。《詩經·大雅·大明》:「大任有身,生此文王。」《金瓶梅·第四○回》:「一腳躡滑了,把個六、七個月身扭吊了。」
  8. 量詞。計算佛像數量的單位。如:「夾道兩旁有菩薩五百身。」
  9.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親自。如:「身臨其境」。《墨子·號令》:「伍有罪,若能身捕罪人,若告之吏,皆構之。」
  1. 第一人稱,相當於「我」。魏、晉朝人多自稱為「身」。《三國志·卷三六·蜀書·張飛傳》:「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

身 [ juān ]

  1. 參見「身毒 」條。
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1.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2.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1.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3.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1.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3.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4.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5.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6.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1.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长 ( 長 ) cháng/zhǎng
长 [ cháng ]
  1. 两端的距离:~度。
  2. 长度大,与“”相对,指空间,亦指时间:~短。~空。~短句(词的别名)。~夜(➊漫长的黑夜;➋喻黑暗的日子)。~风破浪(喻志趣远大)。~歌代哭(以歌代哭)。
  3. 优点,专精的技能:特~。专~。各有所~。
  4. 对某事做得特别好:他~于写作。
长 [ zhǎng ]
  1. 生长,成长:~疮。
  2. 增加:~知识。
  3. 排行第一的:~子。~兄。~孙。
  4. 辈分高或年纪大:~辈。~者。家~。
  5. 领导人;负责人:部~。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