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彊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内奰 nèi bì
《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 鬼方 。” 毛 传:“奰,怒也。”言 商纣 的恶行激起国内百姓的怨怒。后引申指内乱。《隋书·高祖纪上》:“惧罪畏威,动而内奰。”《宋书·沈攸之传》:“去昔 桂阳 奇兵焱起,京师内奰,宗庙阽危。”《陈书·儒林传·沈不害》:“戎狄外侵,姦回内奰。” ——《漢語大詞典》
于 ( 於 ) yú《國語辭典》
于 [ yú ]
動- 去、往。《文選·曹植·責躬詩》:「煢煢僕夫,于彼冀方。」
- 取。《詩經·豳風·七月》:「晝爾于茅,宵爾索綯。」《孟子·萬章下》:「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 在。《儀禮·士昏禮》:「婿立于門外。」同「於 」。
- 以、用。《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以討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 對、對於。《詩經·邶風·泉水》:「有懷于衛,靡日不思。」
- 至、到。《淮南子·原道》:「以恬養性,以漠處神,則入于天門。」
- 依照。《書經·盤庚下》:「歷告爾百姓于朕志。」
- 為了。《孟子·萬章上》:「唯茲臣庶,女其于予治。」
- 和、與。《書經·康誥》:「告汝德之說,于罰之行。」
- 用於句首或句中,無義。如:「鳳凰于飛」。《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
- 用於句尾,表示疑問的語氣。《呂氏春秋·審應覽·審應》:「然則先王聖于?」同「乎 」。
- 姓。如明代有于謙。
于 [ xū ]
歎- 表示感嘆的意思。《詩經·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通「吁」。
中国(中國)zhōng guó
1.上古时代,我国 华夏 族建国于 黄河 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而把周围其他地区称为四方。后泛指中原地区。《诗·小雅·六月序》:“《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庄子·田子方》:“吾闻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於知人心。”《韩非子·孤愤》:“夫 越 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於己也。” 汉 桓宽 《盐铁论·申韩》:“大 河 之始决於 瓠子 也,涓涓尔,及其卒,泛滥为中国害。”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江 左地促,不如中国。”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岭外梅花》:“岭外梅花与中国异,其花几类桃花之色,而唇红香著。” 清 叶廷琯 《吹网录·柳边纪略》:“泉甘土肥,物产如参貂,非中国有。”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 ——《漢語大詞典》
2.指生长、居住在中原地区的人。《晋书·宣帝纪》:“ 吴 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 东关 。”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阮籍知母而不知父》:“夫 籍 中国也,而与夷狄无异。”《宋史·岳飞传》:“ 金 人所以立 刘豫 於 河 南,盖欲荼毒中原,以中国攻中国。”
3.犹国家,朝廷。《礼记·檀弓》:“今之大夫交政於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汉书·西南夷传》:“即以为不毛之地,亡用之民,圣王不以劳中国,宜罢郡,放弃其民,絶其王侯勿復通。” 宋 叶适 《上光宗皇帝札子》:“以为中国全盛,而当思维持保守。”
4.京师。《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毛 传:“中国,京师也。”《史记·五帝本纪》:“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裴骃 集解引 刘熙 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唐 李贺 《李凭箜篌引》:“ 江娥 啼竹素女怨, 李凭 中国弹箜篌。” 方世举 注:“中国,作都中解。”
5.我国的专称。 清 林则徐 《拟谕英吉利国王檄》:“ 中国 所行於外国者,无一非利人之物。” 毛泽东 《纪念孙中山先生》:“ 中国 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6.指 恒河 中流一带的 中印度 ,佛教徒译称 中国 。参阅 晋 法显 《佛国记》。 ——《漢語大詞典》
覃及 qín jí
延及。《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 鬼方 。” 唐 刘禹锡 《代贺赦吴少诚复官爵表》:“敷鸿霈而覃及蠢类,鼓仁风而臻於大和。” ——《漢語大詞典》
鬼方 guǐ fāng
(1).上古种族名。为 殷 周 西北境强敌。《易·既济》:“ 高宗 伐 鬼方 ,三年克之。”《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 鬼方 。” 毛 传:“ 鬼方 ,远方也。” 朱熹 集传:“ 鬼方 ,远夷之国也。”参阅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易》、 王国维 《观堂集林·鬼方昆夷玁狁考》。
(2).泛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文选·扬雄〈赵充国颂〉》:“遂克西戎,还师于京; 鬼方 宾服,罔有不庭。” 李善 注:“《世本》注曰:‘ 鬼方 ,於 汉 则 先零戎 是也。’”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诗:“恭凭神武策,远御 鬼方 人。” 清 赵翼 《苗人》诗:“莫笑 鬼方 陋,淳如 怀 葛 民。” ——《漢語大詞典》
(2).泛指边远之地的少数民族。《文选·扬雄〈赵充国颂〉》:“遂克西戎,还师于京; 鬼方 宾服,罔有不庭。” 李善 注:“《世本》注曰:‘ 鬼方 ,於 汉 则 先零戎 是也。’” 唐 张说 《将赴朔方军》诗:“恭凭神武策,远御 鬼方 人。” 清 赵翼 《苗人》诗:“莫笑 鬼方 陋,淳如 怀 葛 民。”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