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藐藐,王锡申伯。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既成 jì chéng
已经完成;已经成为。《诗·小雅·六月》:“维此六月,既成我服。” 毛泽东 《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有些则造成既成事实再告诉它。” 郭沫若 《革命诗人屈原》:“到了这个时候,或早或迟必然的要起来一次革命,便是文字打破既成的定型而向脱去了桎梏的言语急起直追。” ——《漢語大詞典》
藐藐 miǎo miǎo
(1).幼小貌。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藐藐孤女,曷依曷恃?”《梁书·袁昂传》:“藐藐冲人,未达朱紫。”
(2).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中:“所谓子弟千百中,曷有一二顾省者,听之藐藐则皆是也。” 孙中山 《革命原起》:“劝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实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十餘人而已。”
(3).盛美貌。《诗·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 申伯 。” 毛 传:“藐藐,美貌。”
(4).高貌;高远貌。藐,通“ 邈 ”。《诗·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巩。” 晋 左思 《魏都赋》:“藐藐标危,亭亭峻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 ——《漢語大詞典》
(2).轻视冷漠貌。《诗·大雅·抑》:“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中:“所谓子弟千百中,曷有一二顾省者,听之藐藐则皆是也。” 孙中山 《革命原起》:“劝者谆谆,听者终归藐藐;其实欢迎革命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十餘人而已。”
(3).盛美貌。《诗·大雅·崧高》:“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 申伯 。” 毛 传:“藐藐,美貌。”
(4).高貌;高远貌。藐,通“ 邈 ”。《诗·大雅·瞻卬》:“藐藐昊天,无不克巩。” 晋 左思 《魏都赋》:“藐藐标危,亭亭峻趾。” 南朝 宋 谢灵运 《石室山》诗:“莓莓兰渚急,藐藐苔岭高。”《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 ——《漢語大詞典》
王 wáng/wàng《國語辭典》
王 [ wáng ]
名- 古代稱統治天下的君主。如:「君王」、「帝王」、「國王」。《書經·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 古代封建社會中地位在公侯之上的爵位。秦漢以後,天子的伯叔兄弟及異姓藩王均稱為「王」。如:「淮南王」。《漢書·卷一九·百官公卿表上》:「諸侯王,高帝初置,金璽盭綬,掌治其國。」
- 泛稱同類中的首領。如:「萬獸之王」。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西遊記·第一回》:「那一個有本事的,鑽進去尋個源頭出來,不傷身體者,我等即拜他為王。」
- 技藝超群的人。如:「歌王」、「拳王」。
- 古代對祖父母輩的尊稱。參見「王父」、「王母」等條。
- 姓。如宋代有王安石。
- 古代諸侯朝見天子。《詩經·商頌·殷武》:「莫敢不來享,莫敢不來王。」《史記·卷四·周本紀》:「要服者貢,荒服者王。」
- 大。參見「王虺」、「王鮪」等條。
王 [ yù ]
- 《廣韻·入聲·燭韻》:「玉,說文本作王,隸加點以別王字。」同「玉 」。
王 [ wàng ]
動- 統治天下、稱王。《詩經·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興盛、旺盛。《莊子·養生主》:「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神雖王,不善也。」唐·李白〈贈張相鎬〉詩二首之二:「英烈遺厥孫,百代神猶王。」通「旺」。
锡 ( 錫 ) xī
锡 [ xī ]
- 一种金属元素,银白色,质软,富延展性:焊~。~矿。~石。~纸。~箔。
- 赏赐:~命。~赉。
- 姓。
申 shēn《國語辭典》
申 [ shēn ]
動- 陳述、說明。如:「申訴」。《楚辭·屈原·九章·抽思》:「道卓遠而日忘兮,願自申而不得。」
- 舒展。漢·桓寬《鹽鐵論·利議》:「乃安得鼓口舌,申顏眉,預前論議是非國家之事也。」《文選·曹植·洛神賦》:「申禮防以自持。」通「伸」。
- 地支的第九位。
- 時辰名。約當下午三時至五時。
- 國名。故址約於今大陸地區河南省南陽縣北方。
- 姓。如戰國時韓有申不害。
- 再、重複。《文選·陸機·辯亡論》:「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資治通鑑·卷一一五·晉紀三十七·安帝義熙六年》:「卿且申一戰,死復何晚!」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名-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 称谓:➊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名-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名-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