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南 nán/nā《國語辭典》
南 [ nán ]
名- 方位名。与「北」相对。如:「坐北朝南」、「大江南北」。《诗经·小雅·何人斯 》:「胡不自南?」
- 南方的乐曲。《礼记·文王世子》:「胥鼓南。」汉·郑玄·注:「南,南夷之乐也。」
- 姓。如唐代有南霁云。
- 向南行、向南移动。《周礼·地官·大司徒》:「日南则景短,多暑。」《宋史·卷四二八·道学传二·杨时传》:「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 南边的。如:「南岸」、「南极」。《陈书·卷二一·王固传》:「魏人以南人嗜鱼,大设罟网。」
南 [ ná ]
- 参见「南无 」条。
照 zhào《國語辭典》
照 [ zhào ]
动- 映射。如:「照耀」、「阳光照在窗户上。」
- 投映。如:「照镜子」。
- 比拟、依据。如:「仿照」、「照猫画虎」、「比照办理」、「照本宣科」。
- 比对、核对。如:「对照」。
- 通知。如:「照会」、「关照」。
- 向著、对著。如:「照头一棍」、「照著敌人开枪」。
- 看、顾。如:「照顾」、「照应」、「照料」。
- 知晓。如:「心照不宣」。《三国志·卷一九·魏书·陈思王植传》:「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
- 摄取影像。如:「照相」、「这张像片是新照的。」
- 日光。如:「夕照」、「残照」。
- 像片。如:「近照」、「玉照」。
- 凭证。如:「执照」、「护照」。《喻世明言·卷三三·张古老种瓜娶文女》:「申公道:『钱却有,何以为照?』」
微明 wēi míng
(1).知幽眇之理而收显著之效。《老子》:“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河上公 注:“此四事,其道微其效明也。”《韩非子·喻老》:“起事於无形,而要大功於天下,是谓微明。”
(2).微弱的光亮;稍微明亮。 唐 颜真卿 《登平望桥下作》诗:“近山犹髣髴,远水忽微明。” 宋 秦观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诗:“揽衣视日景,薄阴漏微明。”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 ——《漢語大詞典》
(2).微弱的光亮;稍微明亮。 唐 颜真卿 《登平望桥下作》诗:“近山犹髣髴,远水忽微明。” 宋 秦观 《和孙莘老题召伯斗野亭》诗:“揽衣视日景,薄阴漏微明。” 鲁迅 《准风月谈·夜颂》:“虽然是夜,但也有明暗。有微明,有昏暗,有伸手不见掌,有漆黑一团糟。” ——《漢語大詞典》
连 ( 連 ) lián
连 [ lián ]
- 相接:~日。~夜。~年。~亘(接连不断)。~襟(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亲戚关系)。~载。~缀。~理。烽火~天。~篇累(lěi )牍。
- 带,加上:~带。~坐(一个人犯法,他的家属、亲族、邻居连带受处罚)。
- 就是,既使,甚至于:~我都不信。
- 联合:外~东吴。
- 军队的编制单位,“排”的上一级:~长。
- 姓。
- 同“琏”,古代宗庙盛黍稷的器具。
- 同“链”,铅矿。
莽苍(莽蒼)mǎng cāng
(1).形容景色迷茫。《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飡而返,腹犹果然。” 成玄英 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 唐 孟郊 《古别曲》:“荒郊烟莽苍,旷野风凄切。” 明 刘基 《菩萨蛮》词:“月上 海门 山,山河莽苍间。”
(2).空旷无际貌。 唐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如登高四望,但见莽苍大野,荒墟废壠,悵望寂然,不能自解。” 宋 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遂引余从其寨之后东逾岭,莽苍无路,姑随之行。”
(3).指迷茫的郊野或原野。 唐 柳宗元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山崒然起於莽苍之中。” 宋 司马光 《和邵尧夫秋霁登石阁》:“目穷莽苍纤毫尽,身得逍遥万象闲。” 傅敷 《五月廿一日与胡朴安高吹万同游北固山作》诗:“杰阁坐看凌莽苍,奔流犹自逐喧豗。”
(4).形容文章词气充沛。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 太冲 《咏史》,骨力莽苍,虽途辙稍岐,一代杰作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邱邦士集》予未见,然当推 躬菴 为第一,莽苍浩瀚,有大气以举之。” ——《漢語大詞典》
(2).空旷无际貌。 唐 杜牧 《上宰相求湖州第二启》:“如登高四望,但见莽苍大野,荒墟废壠,悵望寂然,不能自解。” 宋 欧阳修 《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十》:“遂引余从其寨之后东逾岭,莽苍无路,姑随之行。”
(3).指迷茫的郊野或原野。 唐 柳宗元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是山崒然起於莽苍之中。” 宋 司马光 《和邵尧夫秋霁登石阁》:“目穷莽苍纤毫尽,身得逍遥万象闲。” 傅敷 《五月廿一日与胡朴安高吹万同游北固山作》诗:“杰阁坐看凌莽苍,奔流犹自逐喧豗。”
(4).形容文章词气充沛。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中》:“ 太冲 《咏史》,骨力莽苍,虽途辙稍岐,一代杰作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邱邦士集》予未见,然当推 躬菴 为第一,莽苍浩瀚,有大气以举之。” ——《漢語大詞典》
峨嵋 é méi
即 峨眉 。 晋 郭璞 《江赋》:“ 峨嵋 为 泉阳 之揭, 玉垒 作东别之标。”参见“ 峨眉 ”。 ——《漢語大詞典》
拥 ( 擁 ) yōng
拥 [ yōng ]
- 抱:~抱。
- 围着:前呼后~。
- 推举,爱护:~戴。~护。
- 聚到一块:~挤。簇~。
- 具有:~有。
- 遮蔽:~蔽(亦作“壅蔽”)。~塞(sè)。
秀 xiù《國語辭典》
秀 [ xiù ]
动- 稻麦等谷类吐穗开花。《诗经·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唐·聂夷中〈田家〉诗二首之一:「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 泛指草木开花。唐·杜甫〈九日寄岑参〉诗:「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 生长、成长。晋·顾恺之〈神情〉诗:「冬岭秀寒松。」
- 表现、表演。为英语show的音译。如:「秀一下」。
- 草木的花。汉·武帝〈秋风辞〉:「兰有秀兮菊有芳。」《文选·张协·七命》:「方疏含秀,圆井吐葩。」
- 才智杰出的人。如:「后起之秀」。《晋书·卷六五·王导传》:「顾荣、贺循、纪赡、周玘,皆南土之秀。」
- 演出、表演。如:「做秀」、「一场秀」。
- 姓。如春秋时宋有秀老。
- 草木繁茂。《宋史·卷六五·五行志·木志》:「汉阳军有插榴枝于石罅,秀茂成阴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佳木秀而繁阴。」
- 清丽、俊美。如:「娟秀」、「清秀」、「山明水秀」。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
- 优异、杰出。如:「优秀」、「一枝独秀」。《国语·齐语》:「秀民之能为士者,必足赖也。」《汉书·卷四八·贾谊传》:「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
接 jiē《國語辭典》
接 [ jiē ]
动- 交合、相触。如:「交头接耳」、「短兵相接」、「四目相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交际、招待。如:「迎接」、「接待」。《孟子·万章下》:「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礼。」《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 收、受。如:「接纳」、「接电话」、「接到来信」。
- 承受、托住。如:「接招」、「接住他投来的球。」《三国演义·第一七回》:「遂自下马接土填坑。」
- 连续、连接。如:「接续」、「接骨」、「接枝」、「接电线」、「上气不接下气」。
- 替换使延续。如:「接替」、「接班」、「接棒」、「接力赛」。
- 姓。如汉代有接昕。
崆峒 kōng tóng
(1).山名。在今 甘肃 平凉市 西。相传是 黄帝 问道于 广成子 之所。也称 空同 、 空桐 。《庄子·在宥》:“ 黄帝 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 广成子 在於 空同 之上,故往见之。”《史记·五帝本纪》:“﹝ 黄帝 ﹞西至于 空桐 ,登 鷄头 。” 南朝 梁 沈约 《为武帝与谢朏敕》:“ 羲轩 邈矣,古今事殊,不获总驾 崆峒 ,依风问道。”后亦以指仙山。 唐 曹唐 《仙都即景》诗:“旌节暗迎归碧落,笙歌遥听隔 崆峒 。” 宋 沈遘 《真宗皇帝忌日醮文》:“ 真宗皇帝 伏愿登御 崆峒 ,从游汗漫,锡羡上灵之福,延洪后嗣之休。”一说 黄帝 问道于 广成子 之山。在今 河南 临汝县 西南。 唐 舒元舆 《桥山怀古》诗:“ 襄城 迷路问童子,帝乡归去无人留。 崆峒 求道失遗迹, 荆山 铸鼎餘荒丘。”参阅 宋 乐史 《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八·汝州》。
(2).山名。在 山西 临汾市 南。《山海经·海内东经》:“ 温水 出 崆峒 。 崆峒山 在 临汾 南。”
(3).山名。在 江西 赣县 南。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三》:“ 崆峒 对耸, 章 贡 交流。”
(4).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 空桐 ( 崆峒 ); 洛阳 据地之中,故以 崆峒 代指 洛阳 。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明朝下元復西道, 崆峒 叙别长如天。”
(1).山高峻貌。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 李子 别上国, 南山 崆峒春。”
(2).山洞;洞窟。 唐 王化清 《游石室新记》:“ 高要郡 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恠万状,崆峒其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絶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
(3).宽敞空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
(4).形容声音洪大。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漢語大詞典》
(2).山名。在 山西 临汾市 南。《山海经·海内东经》:“ 温水 出 崆峒 。 崆峒山 在 临汾 南。”
(3).山名。在 江西 赣县 南。 元 刘壎 《隐居通议·骈俪三》:“ 崆峒 对耸, 章 贡 交流。”
(4).古人认为北极星居天之中,斗极之下是 空桐 ( 崆峒 ); 洛阳 据地之中,故以 崆峒 代指 洛阳 。 唐 李贺 《仁和里杂叙皇甫湜》诗:“明朝下元復西道, 崆峒 叙别长如天。”
(1).山高峻貌。 北周 庾信 《秦州天水郡麦积崖佛龛铭》:“水声幽咽,山势崆峒。” 唐 李贺 《出城别张又新酬李汉》诗:“ 李子 别上国, 南山 崆峒春。”
(2).山洞;洞窟。 唐 王化清 《游石室新记》:“ 高要郡 北十五里有石室,诡恠万状,崆峒其中。”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蹬倚絶壁,壁石皆崆峒,木根穿隙缘窍。”
(3).宽敞空阔。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从门隙内窥,洞甚崆峒,而路无由入。”
(4).形容声音洪大。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二》:“山下有水穴东北向,潴水甚满,而内声崆峒。”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