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余行路难。其二:
其一
楚材称晋用,
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
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
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
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
知余行路难。
其二
畴昔国土遇,
生平知己恩。
直言珠可吐,
宁知炭欲吞。
一顾重尺璧,
千金轻一言。
悲伤刘孺子,
凄怆史皇孙。
无因同武骑,
归守霸陵园。
其三
榆关断音信,
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
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
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
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
青山望断河。
其四
摇落秋为气,
凄凉多怨情。
啼枯湘水竹,
哭坏杞梁城。
天亡遭愤战,
日蹙值愁兵。
直虹朝映垒,
长星夜落营。
楚歌饶恨曲,
南风多死声。
眼前一杯酒,
谁论身后名。
其五
周王逢郑忿,
楚后值秦冤。
梯冲已鹤列,
冀马忽云屯。
武安檐瓦振,
昆阳猛兽奔。
流星夕照镜,
烽火夜烧原。
古狱饶冤气,
空亭多枉魂。
天道或可问,
微兮不忍言。
其六
日色临平乐,
风光满上兰。
南国美人去,
东家枣树完。
抱松伤别鹤,
向镜绝孤鸾。
不言登陇首,
唯得望长安。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余行(餘行)yú xíng
谓传留后世的德行。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文章》:“其遗言餘行, 孙卿 、 屈原 之不及,安敢望大圣之清尘?” ——《漢語大詞典》
路 lù《國語辭典》
路 [ lù ]
名- 道路,供人马舟车等行走的途径。如:「陆路」、「水路」、「高速公路」。宋·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 条理、纹理。如:「思路」、「纹路」。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心路照通,有感斯顺。」
- 方法、途径。如:「生路」、「活路」。唐·王勃〈滕王阁序〉:「无路请缨,等终 军之弱冠。」
- 种类。如:「他们是那一路人?」《西游记·第五一回》:「这一路拳,走得似锦上添花。」
- 地区、区域。《三国演义·第一五回》:「自是东路皆平,令叔孙静守之。」《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一日烧香回来,人见他是下路打扮,跟了他后面走的就有百十人。」
- 路线。如:「五路公车」。《水浒传·第五○回》:「今日宋江分兵做四路,来打本庄。」
- 姓。如汉代有路温舒。
难 ( 難 ) nán/nàn/nuó
难 [ nán ]
- 不容易,做起来费事:~处。~度。~点。~关。~熬。~耐。~产。~堪。~题。~以。~于。困~。畏~。急人之~。
- 不大可能办到,使人感到困难:~免。~为。~保。~怪。~倒(dǎo )。~道。~能可贵。
- 不好:~听。~看。
- 灾祸,困苦:~民。灾~。遇~。逃~。殉~。患~。遭~。避~。排扰解~。
- 仇怨:排~解纷。
- 诘责,质问:发~。非~。责~。
- 古同“傩”。
其 qí/jī《國語辭典》
其 [ qí ]
代- 他、他们。用于第三人称。如:「听其自然」、「任其自生自灭」。《孟子·万章上》:「亲之,欲其贵也。」唐·韩愈〈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 他的、他们的。如:「人尽其才」、「各得其所」。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亦不详其姓氏。」
- 这个、那样,表示指示。如:「查无其事」、「不厌其烦」。《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殆、大概,表示揣测。《礼记·檀弓上》:「吾今日其庶几乎?」唐·柳宗元〈封建论〉:「势之来,其生人之初乎!」
- 将,表示时间。《左传·庄公二十二年》:「五世其昌,并于正卿。」《管子·小匡》:「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
- 岂、难道,表示反诘。《左传·僖公十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 可、应该,表示期望。《左传·隐公三年》:「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战国策·魏策四》:「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
- 若、如果,表示假设。《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之不近,庶人不服。」宋·苏轼〈留侯论〉:「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 还是、或是,表示选择。《庄子·养生主》:「是何人也?恶乎介也?天与?其人与?」《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秦诚爱赵乎?其实憎齐乎?物之甚者,贤主察之,秦非爱赵而憎齐也。」
- 发语词,无义。《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其以沛为朕汤沐邑。」
- 然,语中助词。《诗经·秦风·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 表示语气的加强。如:「尤其」、「极其」。
- 姓。如汉代有其石。
其 [ jì ]
助- 置于句中或句末。用于彼、何之后。《诗经·曹风·候人》:「彼其之子,不遂其媾。」《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赐!汝来何其晚也?」
其 [ jī ]
助- 置于语尾,表疑问的语气。《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文选·苏武·诗四首之三》:「征夫怀往路,起视夜何其?」
-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郦食其(音ㄌㄧˋ ㄧˋ ㄐㄧ)。
二 èr《國語辭典》
二 [ èr ]
名- 介于一和三之间的自然数。如:「一、二、三……。」大写作「贰」,阿拉伯数字作「2」。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次序排第二的。如:「第二名」。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褭褭十三余,荳蔻梢头二月初。」
- 不专一的、两样的。《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其子有二心,故废之。」《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卫大经传》:「卓然高行,口无二言。」
- 改变。《左传·僖公十五年》:「必报德,有死无二。」《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 并比。《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