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误瑶台。醺醺酒,拂拂上双腮。
张先〔宋代〕《望江南(与龙靓·般涉调)》
青楼宴,靓女荐瑶杯。一曲白云江月满,际天拖练夜潮来。人物误瑶台。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醺醺酒,拂拂上双腮。媚脸已非朱淡粉,香红全胜雪笼梅。标格外尘埃。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人物 rén wù
(1).人与物。《庄子·庚桑楚》:“夫至人者,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与为怪,不相与为谋,不相与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来。” 成玄英 疏:“夫至人虚心顺世,与物同波。”《隋书·律历志上》:“自夫有天地焉,有人物焉。” 明 张纶 《林泉随笔》:“言天地人物之理,固不随一人而存没也。”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絶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 注:“《汉书》 晁错 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 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 《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象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説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騫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 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寧 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 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田汉 《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 )字 公祖 ,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鏤精絶,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
(2).指人与财物、财富。《后汉书·段颎传》:“今 先零 杂种,累以反覆,攻没县邑,剽略人物,发冢露尸,祸及生死,上天震怒,假手行诛。” 宋 苏轼 《富郑公神道碑》:“ 宋 兴百三十年,四方无虞,人物岁滋。”
(3).特指人与其他动物。 康有为 《大同书》己部第一章:“若物类无此爱质,则人物之生不育,而万类灭絶久矣。故生生之道,爱类之理,乃一切人物之祖也。”
(4).指人。《文选·何晏〈景福殿赋〉》:“远则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 李善 注:“《汉书》 晁错 对策曰:‘计安天下,莫不本於人情也。’”《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主人家道:‘长官语音,不像 江 南人物。’ 王臣 道:‘实不相瞒,在下原是京师人氏。’” 沙汀 《航线》:“从房仓里和统仓里挤出各色各样随意装束着的人物,好象发生了火警。”
(5).他人。《东观汉记·第五伦传》:“ 伦 免官归田里,不交通人物,躬与奴共发棘田种麦。”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口不及人之非,不説人之私……未尝论评人物之优劣。”《南史·傅縡传》:“负才使气,陵侮人物,朝士多衔之。”
(6).指才能杰出或声望卓著、有地位的人。《后汉书·许劭传》:“ 劭 与 靖 俱有高名,好共覈论乡党人物。” 唐 杜甫 《赠崔十三评事公辅》诗:“舅氏多人物,无慙困翮垂。” 赵彦材 注:“舅氏之家多有人材,必应如上所言騫腾富贵之事也。” 宋 范成大 《送通守林彦强寺丞还朝》诗:“地灵境秀有人物, 新安 府丞今第一。”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第一章:“其人未出现以前与既出现以后,而社会之面目为之一变,若是者庶可谓之人物也已。” 沈从文 《萧萧》:“祖父是当地一个人物。”
(7).指人的品格、才干。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贞元 中, 杨氏 、 穆氏 兄弟人物气概不相上下。” 唐 白居易 《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序》:“或以人物著,或以閽阀称。”
(8).指人的外貌。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五:“ 卢 虽人物甚陋,观其文章有首尾,斯人也,以是卜之,他日必为大用乎?”《水浒传》第五七回:“众人看 徐寧 时,果然一表好人物:六尺五六长身体,团团的一个白脸,三牙细黑髭髯,十分腰细膀阔。”《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六:“却见是一个中年婆娘,人物也倒生得乾浄。”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下:“ 肃宗 谓 李揆 曰:‘卿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絶。” 田汉 《获虎之夜》:“ 陈 家起先嫌我们猎户出身,后来看得你人物还不错,才应允了。”
(9).指人的志趣情性。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诗》:“ 高秀实 茂华 ,人物高远,有出尘之资。”
(10).特指在某方面有代表性的人。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短短的一天时间,她简直把他看作理想中的英雄人物。”
(11).指辨别评述人的流品。《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其在君乎”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 玄 ( 桥玄 )字 公祖 ,严明有才略,长於人物。”
(12).指以人物为题材的中国画。 宋 苏轼 《子由新修汝州龙兴寺吴画壁》诗:“丹青久衰工不蓺,人物尤难到今世。”
(13).文学作品和艺术品中的人物形象。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七·西洋画》:“西洋所製玻瓈等器,多奇巧,曾见其所画人物,视之初不辨头目手足,以镜照之,即眉目宛然姣好。”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作官须明公罪私罪》:“门前有一大池,冬日涸水,取鱼于池底,起得四五寸土偶万计,人马戈甲,雕鏤精絶,儼然如生……然水中之土何以能结成人物,岂亦化工为之耶?” 丁玲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面》:“只想把这个阶段的土改工作的过程写出来……人物不要太概念化就行了。” ——《漢語大詞典》
误 ( 誤 ) wù
误 [ wù ]
- 错,不正确:错~。失~。笔~。~差(chā)。
- 耽搁:耽~。
- 因自己做错而使受损害:~国。~人子弟。
- 不是故意而有害于人:~伤。
瑶台(瑶臺)yáo tái
(1).美玉砌的楼台。亦泛指雕饰华丽的楼台。《楚辞·离骚》:“望瑶臺之偃蹇兮,见 有娥 之佚女。” 游国恩 纂义引 徐焕龙 曰:“瑶臺,砌玉为臺。”《淮南子·本经训》:“晚世之时,帝有 桀 紂 ,为琁室瑶臺,象廊玉牀。”《旧唐书·后妃传上·太宗贤妃徐氏》:“是以卑宫菲食,圣主之所安;金屋瑶臺,骄主之为丽。” 明 李梦阳 《去妇词》:“瑶臺筑就犹嫌恶,金屋装成不论钱。”
(2).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臺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小娘子是瑶臺 閬苑 神仙, 蔡状元 是 天禄 石渠 贵客。”
(3).积雪的楼台。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赞》:“气徧霜繁,年丰雪积……权陋瑶臺,暂践盈尺。” 唐 许浑 《看雪》诗:“客醉瑶臺曙,兵防玉塞寒。” 宋 柳永 《望远行》词:“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臺琼榭。”
(4).玉镜台。妆台的美称。 唐 刘禹锡 《伤往赋》:“寳瑟僵兮弦柱絶,瑶臺倾兮镜匳空。”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御饯》:“冠裳俊雅,正瑶臺镜里,凤妆浓乍。” ——《漢語大詞典》
(2).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 晋 王嘉 《拾遗记·昆仑山》:“傍有瑶臺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为臺基。”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你如今上丹霄、赴絳闕、步瑶臺。比红尘中别是一重境界。”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牛相奉旨招婿》:“小娘子是瑶臺 閬苑 神仙, 蔡状元 是 天禄 石渠 贵客。”
(3).积雪的楼台。 南朝 宋 谢惠连 《雪赞》:“气徧霜繁,年丰雪积……权陋瑶臺,暂践盈尺。” 唐 许浑 《看雪》诗:“客醉瑶臺曙,兵防玉塞寒。” 宋 柳永 《望远行》词:“长空降瑞,寒风翦,淅淅瑶花初下……须信幽兰歌断,彤云收尽,别有瑶臺琼榭。”
(4).玉镜台。妆台的美称。 唐 刘禹锡 《伤往赋》:“寳瑟僵兮弦柱絶,瑶臺倾兮镜匳空。” 明 汤显祖 《南柯记·御饯》:“冠裳俊雅,正瑶臺镜里,凤妆浓乍。” ——《漢語大詞典》
醺醺 xūn xūn
(1).酣醉貌。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二折:“我见他假醺醺上下将娘亲覰。不由我战钦钦魄散魂无。”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十二章:“我的父亲喝得醺醺大醉。”
(2).和悦貌。《说文·酉部》“醺”引《诗》:“公尸来燕醺醺。” 段玉裁 注:“今《诗》作‘来止熏熏’…… 毛 传:‘熏熏,和悦也。’” 唐 李咸用 《古意论交》诗:“约我为交友,不觉心醺醺。” ——《漢語大詞典》
(2).和悦貌。《说文·酉部》“醺”引《诗》:“公尸来燕醺醺。” 段玉裁 注:“今《诗》作‘来止熏熏’…… 毛 传:‘熏熏,和悦也。’” 唐 李咸用 《古意论交》诗:“约我为交友,不觉心醺醺。” ——《漢語大詞典》
酒 jiǔ《國語辭典》
酒 [ jiǔ ]
名- 用米、麦或水果等发酵酿制而成,内含酒精的刺激性饮料。如:「米酒」、「葡萄酒」。宋·陆游〈假中闭户终日偶得绝句〉三首之三:「官身常欠读书债,禄米不供沽酒资。」
拂拂 fú fú
(1).风吹动貌。 唐 李贺 《舞曲歌辞·章和二年中》:“云萧索,风拂拂,麦芒如篲黍如粟。” 明 陆时雍 《诗镜总论》:“诗之佳,拂拂如风,洋洋如水,一往神韵,行乎其间。” 刘白羽 《日出》:“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
(2).颤动貌。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二折:“不由我不峨峨的身摇,拂拂的心跳,烘烘的气倒。”
(3).闪烁貌。《隋书·天文志中》:“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王蓬絮,状如粉絮,拂拂然。”
(4).散布貌。 唐 白居易 《红线毯》诗:“綵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宋 张孝祥 《天仙子》词:“三月 灞桥 烟共雨,拂拂依依飞到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池内荷花香拂拂,沼中金鲤及青萍。”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醉中作画,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
(5).茂盛貌。拂,通“ 茀 ”。《大戴礼记·夏小正》:“拂桐芭……或曰,言桐芭始生,貌拂拂然也。” ——《漢語大詞典》
(2).颤动貌。 元 张国宾 《罗李郎》第二折:“不由我不峨峨的身摇,拂拂的心跳,烘烘的气倒。”
(3).闪烁貌。《隋书·天文志中》:“客星者,周伯、老子、王蓬絮、国皇、温星,凡五星,皆客星也……王蓬絮,状如粉絮,拂拂然。”
(4).散布貌。 唐 白居易 《红线毯》诗:“綵丝茸茸香拂拂,线软花虚不胜物。” 宋 张孝祥 《天仙子》词:“三月 灞桥 烟共雨,拂拂依依飞到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上》:“池内荷花香拂拂,沼中金鲤及青萍。”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醉中作画,觉酒气拂拂,从十指间出。”
(5).茂盛貌。拂,通“ 茀 ”。《大戴礼记·夏小正》:“拂桐芭……或曰,言桐芭始生,貌拂拂然也。” ——《漢語大詞典》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双腮(双腮)
李白诗双腮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韵府拾遗 灰韵》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