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昵骈头语。笑黄花、重阳去也,不成分数。
陈亮〔宋代〕《贺新郎(又有实告以九月二十七日者,因和叶少蕴缕字韵并寄)》
昵昵骈头语。笑黄花、重阳去也,不成分数。倾国容华随时换,依旧清歌妙舞。苦未冷、都无星暑。恰好良辰花共酒,斗尊前、见在阳台女。朝共暮,定何许。
蓼红徙倚明汀渚。正萧萧、迎风夹岸,淡烟微雨。笃耨龙涎烧未也,好向儿家祝取。是有分、分工须与。以色事人能几好,愿衾稠、无缝休离阻。心一片,丝千缕。
蓼红徙倚明汀渚。正萧萧、迎风夹岸,淡烟微雨。笃耨龙涎烧未也,好向儿家祝取。是有分、分工须与。以色事人能几好,愿衾稠、无缝休离阻。心一片,丝千缕。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昵昵 nì nì
亲切;亲密。 唐 韩愈 《听颖师弹琴》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宋 辛弃疾 《临江仙》词:“逗晓鶯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金史·习不失传》:“ 习不失 闻其私语昵昵,若将执己者,一跃下楼,傍出藩篱之外,弃马而归。” ——《漢語大詞典》
骈 ( 駢 ) pián
骈 [ pián ]
- 两马并驾一车:~驰。
- 两物并列,成双的,对偶的:~句。~俪。~文。~体。~枝。~衍(并列相连)。
头 ( 頭 ) tóu/tou
头 [ tóu ]
-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骨。~脑。~脸(❶头和脸;❷指面貌;❸指面子,体面)。~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剃~。
- 物体的顶端:山~。笔~。两~尖。
-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儿说起。~绪。
-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儿。
- 以前,在前面的:~三天。
- 次序在前,第一:~等。~生。
- 首领:~子。~目。
- 方面:他们是一~的。
- 临,接近:~睡觉先洗脸。
- 量词,多指牲畜:一~牛。
-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五百。
- (tou)名词后缀(❶接于名词词根,如“木~”。❷接于动词词根,如“念~”。❸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儿”)。
-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里~”。“后~”。)
语 ( 語 ) yǔ/yù
语 [ yǔ ]
- 话:~言。汉~。英~。~录。~汇。~重心长。
- 指“谚语”或“古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旗~。
- 说:细~。低~。
- 告诉:不以~人。
笑 xiào《國語辭典》
笑 [ xiào ]
動- 因欣喜而在臉上露出快樂表情,或發出喜悅的聲音。如:「玩笑」、「嬉笑」、「微笑」。《論語·憲問》:「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 譏笑、嘲笑。如:「見笑」、「恥笑」。《孟子·梁惠王上》:「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唐·韓愈〈調張籍〉詩:「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致贈時,希望對方接受的敬辭。如:「笑納」。《水滸傳·第二回》:「特地使小校送些薄禮,酬謝大郎不殺之恩,不要推卻,望乞笑留。」
黄花 huáng huā
亦作“黄华”。
(1).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 峚山 ,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
(2).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 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閒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指菜花。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唐 司空图 《独望》诗:“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翰 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 宋真宗 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
(4).指金针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又关了城?我还忘了买黄花和木耳,非买去不可呢。”
(5).指未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太平天囯歌谣·龟头淮军不是人》:“门口姐妹亲不认,硬逮黄花犯奸淫。”
(6).古俗曲名。即《皇华》。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
(7). 太行山 峰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 ﹞北略 中山 之地,至於 房子 ,遂之 代 ,北至 无穷 ,西至 河 ,登 黄华 之上。” 张守节 正义:“ 黄华 盖 西河 侧之山名也。”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 黄华 水帘天下絶,我初闻之 雪溪翁 。” 施国祁 诗题笺注引 刘祁 《游林虑西山记》:“吾闻 太行 之秀,曰 黄华 、曰 谼谷 ,尔其从我一游乎?” 清 侯方域 《郭老仆墓志铭》:“ 司徒公 仕,而西抵 秦凉 之塞,南按 黔 方,北尽 黄花 、 居庸 边镇上。” ——《漢語大詞典》
(1).黄色的花。《山海经·西山经》:“ 峚山 ,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
(2).指菊花。《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鞠有黄华。” 陆德明 释文:“鞠,本又作菊。” 宋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词:“莫道不销魂,帘捲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 徐渭 《画菊》诗之一:“东篱蝴蝶閒来往,看写黄花过一秋。” 毛泽东 《采桑子·重阳》词:“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3).指菜花。 晋 张翰 《杂诗》之一:“青条若总翠,黄华如散金。” 唐 司空图 《独望》诗:“緑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五:“ 张翰 诗:‘黄花若散金’,菜花也。通首皆言春景。 宋真宗 出此题,举子误以为菊,乃被放黜。”
(4).指金针菜。 老舍 《四世同堂》十五:“又关了城?我还忘了买黄花和木耳,非买去不可呢。”
(5).指未曾有过性行为的青年男女。《太平天囯歌谣·龟头淮军不是人》:“门口姐妹亲不认,硬逮黄花犯奸淫。”
(6).古俗曲名。即《皇华》。 宋 黄庭坚 《送彦孚主簿》诗:“《黄华》虽众笑,《白雪》不同腔。”
(7). 太行山 峰名。《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 ﹞北略 中山 之地,至於 房子 ,遂之 代 ,北至 无穷 ,西至 河 ,登 黄华 之上。” 张守节 正义:“ 黄华 盖 西河 侧之山名也。” 金 元好问 《游黄华山》:“ 黄华 水帘天下絶,我初闻之 雪溪翁 。” 施国祁 诗题笺注引 刘祁 《游林虑西山记》:“吾闻 太行 之秀,曰 黄华 、曰 谼谷 ,尔其从我一游乎?” 清 侯方域 《郭老仆墓志铭》:“ 司徒公 仕,而西抵 秦凉 之塞,南按 黔 方,北尽 黄花 、 居庸 边镇上。” ——《漢語大詞典》
重阳(重陽)chóng yáng
(1).指天。《楚辞·远游》:“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洪兴祖 补注:“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阳。” 汉 张衡 《西京赋》:“消雰埃於中宸,集重阳之清瀓。”《后汉书·马融传》:“超荒忽,出重阳。” 李贤 注:“重阳,天也。”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2).古代中医谓周身发热,脉象旺盛。《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
(3).节日名。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 魏 晋 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南朝 梁 庾肩吾 《九日侍宴乐游苑应令诗》:“献寿重阳节,迴鑾上苑中。” 唐 杜甫 《九日》诗之一:“重阳独酌盃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宋 张孝祥 《柳梢青·饯别蒋德施粟子求诸公》词:“重阳时节。满城风雨,更催行色。” 清 陈维嵩 《醉花阴·重阳和漱玉韵》词:“今夜是重阳,不捲珍珠,阵阵西风透。” 杨朔 《铁骑兵》:“一过 雁门关 ,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就飘起大雪来。”参见“ 重九 ”。 ——《漢語大詞典》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也 yě《國語辭典》
也 [ yě ]
助- 表示判断或肯定的语气。如:「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舜,冀州之人也。」
- 表示疑问的语气。如:「何也?」、「孰可忍,孰不可忍也?」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院记〉:「此画果真邪?幻也?」
- 表示感叹的语气。如:「悲也!」《左传·成公二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
- 用来引起下文。《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孟子·离娄下》:「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
- 数事并举而论时用。《礼记·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 置于句中,以调整音节语气。如:「你再也休提。」元·萧德祥《杀狗劝夫·第二折》:「可不道一部笙歌出入随,抵多少水尽也鹅飞。」
- 表示或者、还是。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三折》:「奸夫在那里?姓张姓李?姓赵姓王?可是长也矮,瘦也胖?」《水浒传·第四○回》:「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语气。《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唐·柳宗元〈黔之驴〉:「形之庞也类有德。」
- 同样。如:「我懂,你也懂。」、「这个问题我也碰过。」
- 强调两事并列。如:「客人中也有坐车的,也有走路的。」《红楼梦·第八回》:「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 表示强调。如:「一点也不」、「再也不敢」、「连爸妈也乐得开怀大笑。」
- 表示转折。《红楼梦·第二回》:「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 表示委婉、让步。如:「这样也好!」、「也只好如此了!」
不成 bù chéng
(1).未成年。《左传·哀公五年》:“ 齐 燕姬 生子,不成而死。” 杜预 注:“不成,未冠也。”
(2).无所成就;不成功。《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沈文昭》:“读书要有福,无福者读书不成。” 刘大白 《红色的新年》诗:“快三更啦,他们想睡,也睡不成。”
(3).不象。《南史·徐摛传》:“后主为文示 陵 ,云他人所作。 陵 嗤之曰:‘都不成辞句。’”亦指不象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沙三 ﹞虽有几个不成的字儿,意会得去,也便是了。”
(4).不行,不可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今日寧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不成,那不成!不是这样抬法!”
(5).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反诘。 宋 陈允平 《清平乐》词:“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水浒传》第四二回:“不成我和你受用快乐,倒教家中老父吃苦?”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6).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加强反诘语气。《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京剧《猎虎记》第五场:“猛虎已被射死,只要落在老夫后园,还怕它飞去不成?” ——《漢語大詞典》
(2).无所成就;不成功。《史记·项羽本纪》:“ 项籍 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沈文昭》:“读书要有福,无福者读书不成。” 刘大白 《红色的新年》诗:“快三更啦,他们想睡,也睡不成。”
(3).不象。《南史·徐摛传》:“后主为文示 陵 ,云他人所作。 陵 嗤之曰:‘都不成辞句。’”亦指不象样。《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 沙三 ﹞虽有几个不成的字儿,意会得去,也便是了。”
(4).不行,不可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今日寧可置我死地,要我诬人,断然不成的!” 曹禺 《北京人》第三幕第二景:“不成,那不成!不是这样抬法!”
(5).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反诘。 宋 陈允平 《清平乐》词:“误了海棠时候,不成直待花残?”《水浒传》第四二回:“不成我和你受用快乐,倒教家中老父吃苦?” 清 纳兰性德 《蝶恋花》词:“若得寻春终遂约,不成长负东君诺!”
(6).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加强反诘语气。《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又不曾犯罪,难道官府来拿你的母亲去不成?”京剧《猎虎记》第五场:“猛虎已被射死,只要落在老夫后园,还怕它飞去不成?” ——《漢語大詞典》
分数(分數)fēn shù
(1).规定人数,分任职务。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孙子·势篇》:“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 李贽 注:“分,谓偏裨卒伍之分;数,谓十百千万之数各有统制,而大将总其纲领。”《淮南子·本经训》:“计人多少众寡,使有分数。筑城掘池,设机械险阻以为备。”《晋书·孝友传·庾衮》:“分数既明,号令不二。”
(2).指区分部署。《晋书·傅玄传》:“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游手。分数之法,周备如此。”
(3).数量;程度。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臣等约计天下百姓有铜器用度者,分数无多,散纳诸使,斤两盖寡。” 宋 王安中 《清平乐·和晁倅》词:“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
(4).指比例。 宋 苏辙 《乞废忻州马城池盐状》:“其盐夹硝,味苦,人不愿买。故自四五年来作分数抑卖与舖户。”
(5).评定成绩或胜负时所记分的数目。 甘铁生 《“现代派”茶馆》:“我们考,凭分数,凭本事。”
(6).数学名词。表示是一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
(1).法度;规范。《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它如 管輅 之卜, 华佗 之医……莫不皆然,后人失其分数,思议不及,遂加傅会,以为神授。”
(2).犹天命,天数。 明 徐渭 《又启诸南明侍郎》:“伏念 渭 小人,立身无状,堕囚有年,等诸分数,爱欲其生不胜恶欲其死之多。”《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谁知这人生在世,原来不止於一饮一啄都有前定,就是烧一根柴,使一碗水,也都有一定的分数。” ——《漢語大詞典》
(2).指区分部署。《晋书·傅玄传》:“农以丰其食,工以足其器,商贾以通其货。故虽天下之大,兆庶之众,无有游手。分数之法,周备如此。”
(3).数量;程度。 唐 元稹 《中书省议赋税及铸钱等状》:“臣等约计天下百姓有铜器用度者,分数无多,散纳诸使,斤两盖寡。” 宋 王安中 《清平乐·和晁倅》词:“花时微雨,未减春分数。”
(4).指比例。 宋 苏辙 《乞废忻州马城池盐状》:“其盐夹硝,味苦,人不愿买。故自四五年来作分数抑卖与舖户。”
(5).评定成绩或胜负时所记分的数目。 甘铁生 《“现代派”茶馆》:“我们考,凭分数,凭本事。”
(6).数学名词。表示是一个单位的几分之几的数。
(1).法度;规范。《三国志·魏志·刘劭传》:“文学之士嘉其推步详密,法理之士明其分数精比。”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接识》:“法制之人,以分数为度,故能识较方直之量,而不贵变化之术。”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一》:“它如 管輅 之卜, 华佗 之医……莫不皆然,后人失其分数,思议不及,遂加傅会,以为神授。”
(2).犹天命,天数。 明 徐渭 《又启诸南明侍郎》:“伏念 渭 小人,立身无状,堕囚有年,等诸分数,爱欲其生不胜恶欲其死之多。”《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谁知这人生在世,原来不止於一饮一啄都有前定,就是烧一根柴,使一碗水,也都有一定的分数。”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