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动处,浮云揭。
吴潜〔宋代〕《满江红(戊午秋半,偕胡景回,刘自昭二兄小饮待月)》
试问平生,几番见、中秋明月。今老矣,一年紧似,一年时节。底事层阴生障碍,不教玉界冰壶彻。莫姮娥、嫌此白头翁,心肠别。
风动处,浮云揭。云绽处,清光泄。倩何人扫荡,大家澄澈。且掉悲欢离合事,相逢只怕尊中竭。放儿童、今夜上青霄,探蟾穴。
风动处,浮云揭。云绽处,清光泄。倩何人扫荡,大家澄澈。且掉悲欢离合事,相逢只怕尊中竭。放儿童、今夜上青霄,探蟾穴。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风动
1.风力吹动。 南朝 梁 沈约 《檐前竹》诗:“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 宋 苏辙 《黄楼赋》:“振臂长啸,风动云兴。” 茅盾 《子夜》十:“西斜的太阳光把一些树影子都投射在那石阶,风动时,这五级的石阶上就跳动着黑白的图案画。”
2.谓广泛响应。《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宋 张载 《正蒙·三十》:“‘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3.犹言风疾病发作。 晋 王羲之 《杂帖》:“吾涉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
指教化、教育感化。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伏望圣慈,特赐考察,召致馆阁,养其高才,而遂其远业,以风动宗室,劝示海内。”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寺居五山之一,领其事者若 大阁 璉公 、 大慧 果公 、 无準 范公 、 横川 珙公 ,俱一时名德,风动四方。”《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元年》:“帝初政风动天下。” ——《漢語大詞典》
2.谓广泛响应。《书·大禹谟》:“帝曰:俾予从欲以治,四方风动,惟乃之休。”《资治通鉴·唐高宗上元元年》:“陛下若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多士雷奔,四方风动矣。” 宋 张载 《正蒙·三十》:“‘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从欲风动,神而化也。”
3.犹言风疾病发作。 晋 王羲之 《杂帖》:“吾涉冬节,便觉风动,日日增甚。”
指教化、教育感化。 宋 苏轼 《荐宗室令畤状》:“伏望圣慈,特赐考察,召致馆阁,养其高才,而遂其远业,以风动宗室,劝示海内。” 明 宋濂 《扶宗宏辨禅师育王裕公生塔之碑》:“寺居五山之一,领其事者若 大阁 璉公 、 大慧 果公 、 无準 范公 、 横川 珙公 ,俱一时名德,风动四方。”《续资治通鉴·元仁宗延祐元年》:“帝初政风动天下。” ——《漢語大詞典》
处 ( 處 ) chǔ/chù
处 [ chǔ ]
- 居住:穴居野~。
- 存在,置身:设身~地。~心积虑。~世。
- 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融洽相~。
- 决定,决断:~理。
- 对犯错误或有罪的人给予相当的惩戒:~罚。~决。
- 止,隐退:~暑。
- 地方:~~。~所。
- 点,部分:长(cháng )~。好~。
- 机关,或机关、团体、单位里的部门:办事~。筹备~。
浮云(浮雲)fú yún
(1).飘动的云。《楚辞·九辩》:“块独守此无泽兮,仰浮云而永叹。”《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周书·萧大圜传》:“嗟乎!人生若浮云朝露。”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九:“她早一会的顾虑,像是一片浮云,给一阵风吹得了无踪影。”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
(2).骏马名。《西京杂记》卷二:“ 文帝 自 代 还,有良马九匹,皆天下之骏马也,一名浮云。” 唐 高适 《塞下曲》:“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末白]鞍马备办了未曾?[丑白]告郎中:马多在。先有一万好马……[末白]有甚么好名儿?[丑白]……絶尘、浮云。”
(3). 汉 代继 黄巾 起义之后的一支农民起义部队。《后汉书·朱儁传》:“ 浮云 、 白雀 …… 苦唒 之徒,并起山谷閒,不可胜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采薇翁》:“自古名将,止闻以智,不闻以术, 浮云 、 白雀 之徒,终致灭亡。” ——《漢語大詞典》
揭 jiē/qì《國語辭典》
揭 [ jiē ]
动- 举、高举。如:「高揭义旗」、「揭竿而起」。《战国策·齐策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 公开表露出来。如:「揭露」、「揭短」、「揭底」、「揭晓」。
- 掀开、拉开。如:「揭幕」、「揭锅盖」。唐·韩偓〈复偶见三绝〉之三:「半身映竹轻闻语,一手揭帘微转头。」
- 把黏在物体上面的东西撕下。如:「揭膏药」、「揭疮巴」、「揭下壁报」。
- 肩负。《庄子·胠箧》:「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唐·杜光庭《虬髯客传》:「乃紫衣戴帽人,杖揭一囊。」
- 姓。如唐代有揭镇,清代有揭暄。
揭 [ qì ]
动- 提起衣襟。《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四下·黔游日记二》:「道中水漫数寸,仍揭而溯之。」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