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门前可罗雀,感子烦屡叩。

苏轼宋代〕《次韵答章传道见赠

并生天地宇,同阅古今宙。
视下则有高,无前孰为后。
达人千钧弩,一弛难再彀。
下士沐猴冠,已系犹跳骤。
欲将驹过隙,坐待石穿溜。
君看汉唐主,宫殿悲麦秀。
而况彼区区,何异一醉富。
鶢鶋非所养,俯仰眩金奏。
髑髅有余乐,不博南面后。
嗟我昔少年,守道贫非疚。
自従出求仕,役物恐见囿。
马融既依梁,班固亦事窦。
效颦岂不欲,顽质谢镌镂。
仄闻长者言,婞直非养寿。
唾面慎勿拭,出胯当俯就。
居然成懒废,敢复齿豪右。
子如照海珠,网目疏见漏。
宏材乏近用,巧舞困短袖。
坐令倾国容,临老见邂逅。
吾衰信久矣,书绝十年旧。
门前可罗雀,感子烦屡叩。
愿言歌缁衣,子粲还予授。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门前罗雀

门前(门前)
唐 王昌龄 何九于客舍集 门前泊舟楫,行次入松筱。
唐 王维 戏嘲史寰 正值楚王宫里至,门前初下七香车。
唐 杜甫 春水生二绝 其一 二月六夜春水生,门前小滩浑欲平。
唐 李端 相和歌辞 襄阳曲 贾生十八称才子,空得门前一断肠。
唐 刘禹锡 题王郎中宣义里新居 门前巷陌三条近,墙内池亭万境闲。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唐 王建 赠华州郑大夫 此官出入凤池头,通化门前第一州。
唐 温庭筠 张静婉采莲歌 城边杨柳向娇晚,门前沟水波粼粼。
唐 皮日休 添鱼具诗 其一 鱼庵 枕上悉渔经,门前空钓具。
唐 颜萱 送羊振文归觐桂阳 悬鱼庭内芝兰秀,驭鹤门前薜荔封。
唐 方干 题松江驿 门前白道通丹阙,浪里青山占几乡。  ——《骈字类编》
可 kě/kè《國語辭典》

可 [ kě ]

  1. 肯定、赞成、赞同。如:「许可」。《史记·卷八七·李斯传》:「始皇可其议,收去诗书百家之语以愚百姓。」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于道不远矣。」
  2. 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西游记·第一二回》:「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
  3. 病愈、痊愈。《董西厢·卷五》:「针灸没灵验,医疗难痊可。」《三国演义·第八○回》:「待军师病可,行之未迟。」
  4. 当、对著。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5. 值得、堪。如:「可贵」、「可敬」。《诗经·豳风·东山》:「町畽鹿场,熠燿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唐·陈陶〈陇西行〉四首之二:「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能够。如:「你可以走了。」《诗经·秦风·黄鸟》:「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汉·王充《论衡·率性》:「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
  2. 却。如:「你去,我可不去。」唐·李白〈相逢行〉:「相见情已深,未语可知心。」元·关汉卿《拜月亭·第二折》:「那玉砌朱廉与画堂,我也可觑得寻常。」
  3. 约略、约计。《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唐·王维〈洛阳女儿行〉:「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4. 岂。唐·韦庄〈长安清明〉诗:「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5. 表示疑问。如:「你可知道?」、「你可想过?」
  6. 真、确实。《辽史·卷三○·天祚皇帝本纪·赞曰》:「太祖、太宗乘百战之势,辑新造之邦,英谋叡略,可谓远矣。」《水浒传·第七三回》:「谷雨初晴,可是丽人天气。」
  1. 但是、可是。如:「他虽然笨,可很用功。」
  1. 用于句中,表示加强语气。如:「你可回来了。」、「这下可好了!」
  1. 美好的。如:「可人儿」。
  1. 姓。如唐代有可中正。

可 [ kè ]

  1. 参见「可汗 」条。
罗雀(羅雀)luó què
(1).形容门庭寂静或冷落。 唐 白居易 《寄皇甫宾客》诗:“卧掩罗雀门,无人惊我睡。” 宋 刘克庄 《凤凰阁》词:“安用羡伊结駟,叹儂罗雀。”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月餘,试毕贾归,地可罗雀矣。”参见“ 门可罗雀 ”。
(2).喻用尽办法搜刮财物。 梁启超 《岁暮感怀》诗:“近闻诛歛空罗雀,儻肯哀鸣念泽鸿。”参见“罗雀掘鼠”。  ——《漢語大詞典》
感 gǎn《國語辭典》

感 [ gǎn ]

  1. 震撼。如:「感動」。《說文解字·心部》:「感,動人心也。」《易經·咸卦·彖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2. 接觸、引起。如:「感染」。《紅樓夢·第四二回》:「太夫人並無別症,不過偶感一點風涼。」
  3. 覺得。如:「頗感意外」、「深感不安」。
  4. 互相影響、應和。《易經·咸卦·彖曰》:「天地感而萬物化生。」
  5. 傷嘆。如:「感嘆」。《文選·陶淵明·歸去來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唐·杜甫〈春望〉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6. 對別人所給的好處表示謝意。如:「感恩」、「感激」、「銘感五內」。《文選·張華·答何劭詩二首之二》:「是用感嘉貺,寫心出中誠。」宋·歐陽修〈代贈田文初〉詩:「感君一顧重千金,贈君白璧為妾心。」
  1. 受到外來刺激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如:「快感」、「好感」、「百感交集」。晉· 陸機〈愍思賦·序〉:「故作此賦,以紓慘惻之感。」
  2. 某種自我認知的看法或想法。如:「幽默感」、「責任感」、「自卑感」、「成就感」。

感 [ hàn ]

  1. 心中不完滿的感覺。《史記·卷三一·吳太伯世家》:「見舞象箾、南籥者,曰:『美哉!猶有感。』」通「憾」。
  1. 振動、搖動。《詩經·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傳》:「廣室陰兮帷幄暗,房櫳虛兮風泠泠。感帷裳兮發紅羅,紛綷縩兮紈素聲。」通「撼」。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1. 地支的第一位。
  2.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3.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4.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5.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6.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7.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8.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9.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10.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11.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12.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13.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1.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2.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3.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1.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1. 词尾:➊ ​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烦 ( 煩 ) fán
烦 [ fán ]
  1. 苦闷,急躁:~躁。~乱。~恼。~闷。~郁。心~意乱。
  2. 又多又乱:不厌其~。要言不~。~絮。~琐。~冗。~文。麻~。
  3. 搅扰:~扰。~嚣。
  4. 敬辞,表示请、托:~劳。~请。
屡 ( 屢 ) lǚ
屡 [ lǚ ]
     ◎ 接连着,不止一次:~次。~年。~见不鲜。~试不爽(多次试验都不错)。~战~捷。
叩 kòu《國語辭典》

叩 [ kòu ]

  1. 敲、擊。如:「叩門」、「叩關」。《論語·憲問》:「以杖叩其脛。」唐·白居易〈長恨歌〉:「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2. 磕、觸。如:「叩頭」、「叩首」。《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安老爺聽得這個,說了句豈敢,連忙趕過去,合他膀子靠膀子的,也那麼鬧了一陣,口裡卻說的是:『還叩,還叩,還叩。』」
  3. 詢問、請問。如:「叩安」、「執經叩問」。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叩之寺僧,則史公可法也。」
  4. 叩頭、叩首的簡稱。如:「三跪九叩」。
  5. 牽、拉住。《史記·卷六一·伯夷傳》:「伯夷、叔齊叩馬而諫。」同「扣 」。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