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颁陆贽诏,四海渐疮痍。
六苑中丞府,三边大将旗。先皇亲授钺,报主独搴帷。
朔漠威名壮,风霜鬓发衰。功高元避赏,道大不容时。
丞史轻周勃,朝廷重子仪。未论遭鵩鸟,先巳纵涂龟。
北固潜夫早,东山起谢迟。蛟龙没海阔,日月倒江垂。
杖屦金山寺,文章铁瓮碑。终颁陆贽诏,四海渐疮痍。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终 ( 終 ) zhōng
终 [ zhōng ]
- 末了(liǎo ),完了(liǎo),与“始”相对:年~。~场(末了一场)。~极。~审(司法部门对案件的最后判决)。~端。靡不有初,鲜克有~(人们做事无不有开头,而很少能坚持到底)。
- 从开始到末了:~年。~生。饱食~日。
- 人死:临~。送~。
- 到底,总归:~归。~究。~于。~将成功。
- 姓。
颁 ( 頒 ) bān
颁 [ bān ]
- 发下:~发。~布。~赏。~示。~行。
- 古同“班”、“斑”,头发花白。
陆 ( 陸 ) lù
陆 [ lù ]
- 高出水面的土地:~地。大~。
- 随从的样子:~~续续。
- 跳跃:“……翘足而~,此马之真性也”。
- 〔~离〕❶色彩繁杂,如“斑驳~~”;❷长(cháng),如“带长铗之~~兮,冠切云之崔嵬”。
- 姓。
贽 ( 贄 ) zhì
贽 [ zhì ]
- ◎ 古代初次拜见尊长所送的礼物:~见(拿着礼物求见)。~敬。
诏 ( 詔 ) zhào
诏 [ zhào ]
- 告诉,告诫:为人父者,必能~其子。
- 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书。~令。~谕。奉~。遗~。
四海 sì hǎi
(1).古以 中国 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孔 传:“距,至也。决九州名川通之至海。”《孟子·告子下》:“ 禹 之治水,水之道也,是故 禹 以四海为壑。”《淮南子·俶真训》:“神经於 驪山 、 太行 而不能难,入於四海、九江而不能濡。”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所谓抱萤烛於环堵之内者,不见天光之焜烂;侣鮋鰕於跡水之中者,不识四海之浩汗。”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2).犹言天下,全国各处。《书·大禹谟》:“文命敷於四海,祗承于帝。”《史记·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王侯。” 唐 李绅 《古风》之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清 李渔 《玉搔头·拈要》:“谁想四海虽宽,少 西施 而多 嫫母 ;六宫虚设,有粉黛而无姿容。”
(3).指全世界各处。如:放之四海而皆准。
(4).指四邻各族居住的地域。《尔雅·释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史记·五帝本纪》:“南抚 交阯 、 北发 ;西, 戎 、 析枝 、 渠廋 、 氐 、 羌 ;北, 山戎 、 发 、 息慎 ;东, 长 、 鸟夷 。四海之内,咸戴 帝舜 之功。”《史记·大宛列传》:“天子既闻 大宛 及 大夏 、 安息 之属皆大国……且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徧於四海。”
(5).喻指人气派大,性情豪爽、交游很广泛。《金瓶梅词话》第七回:“你老人家不知,如今知府、知县相公也都来往,好不四海。”《文明小史》第十八回:“这位 四海 兄,是 浦东 丝厂里的总帐房,最爱朋友,为人极其四海。” 周立波 《山乡巨变》上三:“治安主任 盛清明 很四海地招呼 邓秀梅 。”
(6).神祇名。《史记·封禅书》:“而 雍 有日、月、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辰星、二十八宿、 风伯 、 雨师 、 四海 、 九臣 、 十四臣 、 诸布 、 诸严 、 诸逑 之属,百有餘庙。”
(7).中医学认为人有髓海、血海、气海和水谷之海,这四者与天下的“四海”相应。见《灵枢经·海论》。 ——《漢語大詞典》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疮痍(瘡痍)chuāng yí
(1).创伤。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陈书·世祖纪》:“讨 陈寳应 将士死王事者,并给棺槥,送还本乡,并復其家。疮痍未瘳者,给其医药。” 清 黄遵宪 《降将军歌》:“岛中残卒皆疮痍,其餘鬼妻兵家儿。”
(2).比喻灾害困苦。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然其祸累世不復,疮痍至今未息。”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戒石铭》:“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元 耶律楚材 《送德润南行》诗:“ 燕然 民庶久疮痍,摩抚疮痍正此时。” 清 孙枝蔚 《五月楼居雨凉欣赋》诗:“感此午时风,何让丰年金。疮痍徧宇宙,得酒忍独斟。”
(3).指困苦的民众。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4).指疮疡。《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身生疮痍,口气臭处,与人无亲,旷地狱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庐州诗》:“ 张侯 及内子,遍体生疮痍,爬搔疼彻骨,脱衣痛粘皮。”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5).伤害;损害。《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然而召夷狄为天下首祸,卒灭 晋 氏,疮痍中国者三十餘年,皆 光远 为之也。” ——《漢語大詞典》
(2).比喻灾害困苦。 汉 桓宽 《盐铁论·国疾》:“然其祸累世不復,疮痍至今未息。” 宋 洪迈 《容斋续笔·戒石铭》:“无令侵削,无使疮痍。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元 耶律楚材 《送德润南行》诗:“ 燕然 民庶久疮痍,摩抚疮痍正此时。” 清 孙枝蔚 《五月楼居雨凉欣赋》诗:“感此午时风,何让丰年金。疮痍徧宇宙,得酒忍独斟。”
(3).指困苦的民众。 唐 杜甫 《送韦讽上阆州录事参军》诗:“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蝥贼。”
(4).指疮疡。《法苑珠林》卷七八引《阿育王太子法益坏目因缘经》:“身生疮痍,口气臭处,与人无亲,旷地狱来。”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庐州诗》:“ 张侯 及内子,遍体生疮痍,爬搔疼彻骨,脱衣痛粘皮。”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附〈小浮梅闲话〉》:“见一老僧,头面疮痍,身体脓血。”
(5).伤害;损害。《新五代史·杂传十三·杨光远》:“然而召夷狄为天下首祸,卒灭 晋 氏,疮痍中国者三十餘年,皆 光远 为之也。”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