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得 dé/děi/de《國語辭典》
得 [ dé ]
动- 获、取。与「失」相对而言。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孟子·告子上》:「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 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
- 遇。如:「得便」、「得空即前往拜访。」
- 契合、适宜。如:「得体」、「得法」。汉·王襃〈圣主得贤臣颂〉:「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 快意、满足。《史记·卷六二·管晏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 可以、能够。如:「得过且过」、「不得抽烟!」、「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有员工均得摸彩。」
- 用于谈话终了之时,表反对、禁止或同意。如:「得了,别再出馊主意了!」、「得,我们就照你的方法去做。」
- 相当于「何」、「岂」、「那」、「怎」、「难道」等,表示反诘的语气。唐·杜甫〈后苦寒行〉二首之二:「巴东之峡生凌澌,彼苍回斡人得知。」
- 置于动词之后,无义。唐·杜甫〈绝句漫兴〉诗九首之二:「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得 [ de ]
介- 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表示结果或性状。如:「跑得快」、「觉得很好」、「美得冒泡」。
得 [ děi ]
副- 应该、必须、需要。如:「你总得让我把话说完。」《红楼梦·第六六回》:「出了月就起身,得半个工夫才回来。」
得 [ dǎi ]
动- 遭受。如:「他作恶多端,得了报应也是应该的。」
贤 ( 賢 ) xián
贤 [ xián ]
- 有道德的,有才能的:~明。~德。~能。~良。~惠。~淑。~哲。~人。圣~。礼~下士。
- 敬辞,多指行辈较低的:~弟。~侄。~契(对弟子或朋友子侄辈的敬称)。
大夫 dà fū
(1).古职官名。 周 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 秦 汉 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 唐 宋 尚存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 明 清 全废。
(2).爵位名。如 秦 汉 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隋 、 唐 、 明 、 清 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原为文职散官的称谓,专为封赠时用。 ——《漢語大詞典》
(2).爵位名。如 秦 汉 分爵位为公士、上造等二十级,其中大夫居第五级,官大夫为第六级,公大夫为第七级,五大夫为第九级。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隋 、 唐 、 明 、 清 的光禄大夫、荣禄大夫原为文职散官的称谓,专为封赠时用。 ——《漢語大詞典》
坐堂 zuò táng
(1).坐于厅堂。《楚辞·招魂》:“坐堂伏槛,临曲池些。” 朱熹 集注:“坐堂、伏槛,堂可坐而槛可凭伏也。”
(2).官吏出庭审理案件、处理公务。《金石续编·唐贞休碑》:“坐堂无讼,近巷有歌。”《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每读书达旦不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 清朝 的县官坐堂,往往两造各责小板五百完案。” ——《漢語大詞典》
(2).官吏出庭审理案件、处理公务。《金石续编·唐贞休碑》:“坐堂无讼,近巷有歌。”《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每读书达旦不寐,日已高,闻太守坐堂,多不及盥漱而往。”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 清朝 的县官坐堂,往往两造各责小板五百完案。” ——《漢語大詞典》
恩信 ēn xìn
(1).恩德信义。《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恩信周徧二十四县,莫復以辞讼自言者。”《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以 瑜 恩信著於 卢江 ,出备 牛渚 ,后领 春穀 长。” 宋 欧阳修 《论狄青札子》:“自 青 为将领,既能以勇力服人,又知训练之方,颇以恩信抚士。” 清 刘大櫆 《湖南按察司副使朱君墓志铭》:“其恩信素结於民心。”
(2).犹宠信。《南齐书·萧惠基传》:“ 袁粲 、 刘彦节 起兵之夕, 太祖 以 秉 是 惠基 妹夫,时直在侍中省,遣 王敬则 观其指趣。见 惠基 安静不与 秉 相知,由是益加恩信。” ——《漢語大詞典》
(2).犹宠信。《南齐书·萧惠基传》:“ 袁粲 、 刘彦节 起兵之夕, 太祖 以 秉 是 惠基 妹夫,时直在侍中省,遣 王敬则 观其指趣。见 惠基 安静不与 秉 相知,由是益加恩信。” ——《漢語大詞典》
敷 fū《國語辭典》
敷 [ fū ]
动- 散布、传布。《书经·大禹谟》:「文命敷于四海,祇承于帝。」唐·皮日休〈十原系述·原弈〉:「舜不忍伐,而敷之文德,然后有苗格焉。」
- 陈述。《诗经·商颂·长发》:「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南朝宋·谢灵运〈山居赋〉:「研书赏理,敷文奏怀。」
- 铺设、展开。《书经·顾命》:「牖间南向,敷重篾席。」《楚辞·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 涂抹。如:「敷脸」、「敷药」。《红楼梦·第三四回》:「宝姑娘送去的药,我给二爷敷上了,比先好些了。」
- 足够。如:「入不敷出」。《三国演义·第三○回》:「若迁延日月,粮草不敷,事可忧矣。」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