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

白居易唐代〕《赠友五首

一年十二月,每月有常令。君出臣奉行,谓之握金镜。
由兹六气顺,以遂万物性。时令一反常,生灵受其病。
周汉德下衰,王风始不竞。又从斩晁错,诸侯益强盛。
百里不同禁,四时自为政。盛夏兴土功,方春剿人命。
谁能救其失,待君佐邦柄。峨峨象魏门,悬法彝伦正。
银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滨。南人弃农业,求之多苦辛。
披砂复凿石,矻矻无冬春。手足尽皴胝,爱利不爱身。
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懒耘。相携作游手,皆道求金银。
毕竟金与银,何殊泥与尘。且非衣食物,不济饥寒人。
弃本以趋末,日富而岁贫。所以先圣王,弃藏不为珍。
谁能反古风,待君秉国钧。捐金复抵璧,勿使劳生民。
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绵。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吾闻国之初,有制垂不刊。
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
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兵兴一变法,兵息遂不还。
使我农桑人,憔悴畎亩间。谁能革此弊,待君秉利权。
复彼租庸法,令如贞观年。
京师四方则,王化之本根。长吏久于政,然后风教敦。
如何尹京者,迁次不逡巡。请君屈指数,十年十五人。
科条日相矫,吏力亦已勤。宽猛政不一,民心安得淳。
九州雍为首,群牧之所遵。天下率如此,何以安吾民。
谁能变此法,待君赞弥纶。慎择循良吏,令其长子孙。
三十男有室,二十女有归。近代多离乱,婚姻多过期。
嫁娶既不早,生育常苦迟。儿女未成人,父母已衰羸。
凡人贵达日,多在长大时。欲报亲不待,孝心无所施。
哀哉三牲养,少得及庭闱。惜哉万钟粟,多用饱妻儿。
谁能正婚礼,待君张国维。庶使孝子心,皆无风树悲。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南人弃农苦辛

南人 nán rén
(1).南方人。《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南人,南国之人。”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孛罗 等﹞欲使跪, 天祥 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 侍郎 性爽朗,少随 文端公 居 两江 久,习染南人风度。”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2). 金 代对 汉 人的称呼。《金史·舆服志下》:“初, 女直 人不得改为 汉 姓及学南人装束。”
(3). 元 代对 南宋 人的称呼。《元史·选举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汉 人、南人作一榜。”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 汉 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絶无者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漢語大詞典》
弃农(弃农)
唐书食货志若许私铸则下皆弃农而竞利矣  ——《韵府拾遗 冬韵》
业 ( 業 ) yè
业 [ yè ]
  1. 国民经济中的部门:工~。农~。
  2. 职务,工作岗位:职~。就~。
  3. 学习的功课:学~。肄~。毕~。~精于勤。
  4. 重大的成就或功劳:创~。丰功伟~。~绩。
  5. 从事:~医。~商。
  6. 财产:产~。
  7. 既,已经:~已。~经。
  8. 佛教名词:~报(佛教指善行、恶行的报应)。~障(亦称“孽障”)。
  9. 姓。
求 qiú《國語辭典》

求 [ qiú ]

  1. 找尋、探索、設法得到。如:「尋求」、「探求」、「實事求是」、「緣木求魚」。《呂氏春秋·慎大覽·察今》:「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懇託、乞助。如:「求助」、「懇求」、「乞求」、「祈求」、「請求」。《後漢書·卷八二·方術傳下·華佗傳》:「又有疾者,詣佗求療。」
  3. 要求。如:「苛求」、「求全責備」。《論語·微子》:「無求備於一人。」《論語·衛靈公》:「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4. 貪圖。《論語·子罕》:「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唐·徐夤〈潤屋〉詩:「潤屋豐家莫妄求,眼看多是與身讎。」
  5. 招引。《易經·乾卦·文言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孟子·公孫丑上》:「今國家間暇,及是時般樂怠敖,是自求禍也。」
  1. 姓。如漢代有求仲。
之 zhī《國語辭典》

之 [ zhī ]

  1. 的、底。《论语·公冶长》:「夫子之文章。」《左传·襄公十四年》:「余弟死,而子来,是而子杀余之弟也。」
  2. 于。《易经·比卦·象曰》:「比之匪人,不亦伤乎?」《礼记·大学》:「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3. 诸、之于。《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
  1. 与、及。《书经·立政》:「文王罔攸兼于庶言、庶狱、庶慎,惟有司之牧夫。」《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乐之弗乐者,心也。」
  2. 而。《战国策·秦策二》:「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3. 若、如果。《书经·盘庚上》:「邦之臧,惟汝众,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罚。」《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4. 则。《左传·僖公九年》:「东略之不知,西则否矣。」《吕氏春秋·仲春纪·功名》:「 故民无常处,见利之聚,无之去。」
  1. 用于强调或补足语气,无义。《书经·西伯戡黎》:「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怅恨久之。」
  1. 他、彼。《书经·皋陶谟》:「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论语·颜渊》:「爱之欲其生。」
  2. 其、他的。《武王伐纣平话·卷中》:「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二四·谈异五·女化男》:「乃以聘礼还之夫家。」
  3. 此、这个。《诗经·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庄子·知北游》:「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
  1. 往。如唐朝李白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诗经·鄘风·载驰》:「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2. 至、到。《西京杂记·卷五》:「此自少之多,自微至著也。」
  3. 是、为。《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汉·扬雄《法言·吾子》:「羊质而虎皮,见草而说,见豺而战,忘其皮之虎也。」
  4. 取用。《战国策·齐策三》:「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
  1. 姓。如汉代有之马宇。
多 duō《國語辭典》

多 [ duō ]

  1. 丰富、不少。如:「多事之秋」、「友直、友谅、友多闻。」《文选·潘岳·杨荆州诔》:「多才丰艺,强记洽闻。」
  2. 有余。如:「一年多」、「十万多人」。
  1. 经常。如:「多读多写」。《文选·孔融·荐祢衡表》:「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2. 非常。表程度高。如:「多谢」、「好得多」、「快得多」。
  3. 大部分。表数量大。《孟子·梁惠王下》:「诸侯多谋伐寡人者。」《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王侯第宅,多题为寺。」
  4. 过分、不必要。如:「多疑」、「多管闲事」。
  5. 只、只是。《论语·子张》:「多见其不知量也。」唐·徐凝〈独住僧〉诗:「多应独住山林惯,唯照寒泉自剃头。」
  1. 称美、称赞。《史记·卷一○○·季布传》:「当是时,诸公皆多季布能摧刚为柔,朱家亦以此名闻当世。」《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众庶莫不多光。」
  2. 胜、超过。明·汤显祖《紫箫记·第一○出》:「想他才似相如,貌多王粲。」
  1. 姓。如商代有多父鼎。

多 [ duó ]

  1. 何等、如何。表疑问、感叹的语气。如:「多好」、「多高」、「带大一个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
苦辛 kǔ xīn
(1).犹辛苦。劳苦艰辛。《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无为守穷贱,轗軻长苦辛。”《后汉书·孔奋传》:“ 奋 力行清絜,为众人所笑,或以为身处脂膏,不能以自润,徒益苦辛耳。” 元 罗志仁 《绝句》:“囓雪 苏郎 受苦辛, 庾公 老作北朝臣。” 清 顾炎武 《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诗:“出营甘旨入奉母,崎嶇州里良苦辛。”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男的舍不得女的再担负母亲的苦辛,所以情愿把新生的孩子送掉。”
(2).草名。《山海经·中山经》:“又西九十里,曰 阳华之山 ,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藷藇,多苦辛。”一本作“ 苦莘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