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更 gēng/gèng《國語辭典》
更 [ gēng ]
动- 改换、变换。如:「变更」、「更改」。唐·王维〈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唐·元稹〈估客乐〉诗:「自兹相将去,誓死意不更。」
- 代替。《吕氏春秋·仲春纪·仲春》:「用圭璧,更皮币。」
- 古代表示夜间计时的用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如:「三更灯火五更鸡」。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 古代徭役的名称。参见「更赋 」条。
-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更羸。
更 [ gèng ]
副- 愈甚、越发。表示加重一层的语气。如:「更好」、「更加努力」。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诗:「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一五首之五:「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再、复。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红楼梦·第一二○回》:「雨村听著却不明白,知仙机也不便更问。」
- 竟然、终于。《全唐诗·卷七九八·花蕊夫人·述国亡诗》:「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 岂、难道、那里。唐·杜甫〈春日梓州登楼〉诗二首之二:「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水浒传·第一一○回》:「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
- 纵使、即使、不论怎样。五代十国南唐·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宋·柳永〈如鱼水·轻霭浮空〉词:「更归去,偏历銮坡凤沼,此景也难忘。」
- 反而。汉·王充《论衡·奇怪》:「儒者称圣人之生,不因人气,更禀精于天。」
更 [ jīng ]
动- 经历、经过。如:「少不更事」。《史记·卷一二三·大宛传》:「汉方欲事灭胡,……因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
巧 qiǎo《國語辭典》
巧 [ qiǎo ]
形- 高妙、灵活、聪慧。如:「灵巧」、「巧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美好。《诗经·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 技艺精妙。如:「巧手」、「巧工」。汉·王充《论衡·自纪》:「大简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唐·秦韬玉〈贫女〉诗:「敢将十指夸偏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 虚伪不实。如:「花言巧语」。《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唐·白居易〈新乐府·天可度〉:「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 精妙的技能、才艺。如:「乞巧」。《孟子·离娄上》:「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
- 恰好。如:「凑巧」、「碰巧」、「巧遇」。
- 狡诈、虚伪。如:「巧辩」、「巧立名目」。唐·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巧造语言,凿空构立。」
谈话(談話)tán huà
(1).两个人或许多人在一起说话。《东观汉记·朱祜传》:“ 祜 尝留上,须讲竟乃谈话。” 冰心 《关于女人·我的邻居》:“此后因为我做了学生会出版组的顾问,她是出版组的重要负责人员,倒是常有机会谈话。”
(2).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
(3).用谈话形式做思想教育工作。 刘绍棠 《二度梅》三:“工作队三番五次找他谈话。” 徐银斋 《胡琴的风波》:“ 胡支书 知道了这事,就来找我谈话。” ——《漢語大詞典》
(2).用谈话的形式发表的意见(多为政治性的)。
(3).用谈话形式做思想教育工作。 刘绍棠 《二度梅》三:“工作队三番五次找他谈话。” 徐银斋 《胡琴的风波》:“ 胡支书 知道了这事,就来找我谈话。” ——《漢語大詞典》
美情 měi qíng
善意;美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昨日多蒙娘子美情,拾还遗金,今日特来造谢。”《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爹爹既有这段美情,俟至 苏州 禀过父母,然后行聘便了。” ——《漢語大詞典》
性 xìng《國語辭典》
性 [ xìng ]
名- 人或物自然具有的本质、本能。如:「本性」、「人性」、「兽性」。《论语·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荀子·正名》:「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 事物的特质或功能。如:「毒性」、「药性」、「磁性」、「韧性」。《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则天之明,因地之性。」
- 生物的种别或事物的类别。如:「男性」、「雌性」、「阴性」、「阳性」。
- 生命。如:「性命」。《左传·昭公八年》:「怨讟并作,莫保其性。」宋·辛弃疾〈 满江红·汉水东流〉词:「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 生殖或情欲。如:「性器官」、「性生活」、「性行为」。
- 脾气、性情。如:「任性」、「率性而为」。《水浒传·第一九回》:「兄长性直,只是一勇。你道王伦肯收留我们?」
- 范围、方式。如:「全国性」、「全面性」、「综合性」、「临时性」。
好 hǎo/hào《國語辭典》
好 [ hǎo ]
形- 美、善,理想的。如:「好东西」、「好风景」、「花好月圆」、「好人好事」。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词:「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 友爱的。如:「好朋友」、「好同学」。
- 完整的、没坏的。如:「完好如初」、「修好了。」
- 相善、彼此亲爱。如:「友好」。唐·高适〈赠别晋三处士〉诗:「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红楼梦·第二七回》:「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
- 痊愈。如:「病好了!」《警世通言·卷一六·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孩儿感些风寒,这几日身子不快,来不得。传语员外得知,一好便来。」
- 很、非常。表示程度深。如:「好久」、「好冷」、「好笨」、「好厉害」。
- 完成、完毕。如:「交代的工作做好了。」、「稿子写好了。」《儒林外史·第四三回》:「都梳好了椎髻,穿好了苗锦。」
- 容易。如:「这事好办。」、「这问题好解决。」、「这小孩好带。」
- 以便、便于。如:「快准备行李,好早点上路。」、「请告诉我你的住处,我好去找你。」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可以、应该。如:「只好如此」、「正好试试」。《官场现形记·第五一回》:「刁迈彭屈指一算,后任明天好到,便约张太太三天回音。」
- 置于某些动词之前,表效果佳。如:「好看」、「好玩」、「好吃」、「好笑」。
- 置于数量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多或久的意思。如:「好些个」、「好几处」、「好半天」、「好一会儿」。
- 表示称赞或允许。如:「好!就这么办。」《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
- 表示责备或不满意的语气。如:「好!这下子事情愈来愈棘手了。」
好 [ hào ]
动- 爱、喜爱。如:「洁身自好」、「好逸恶劳」、「好学不倦」。唐·王维〈终南别业〉诗:「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唐·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
- 心中所喜爱的事。如:「投其所好」。《史记·卷六一·伯夷传》:「(富贵)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 旧指玉器中的孔。《周礼·冬官考工记·玉人》:「璧羡度尺,好三寸以为度。」汉·郑玄·注:「好,璧孔也。」
精神 jīng shén
(1).指人的精气、元神。相对于形骸而言。《吕氏春秋·尽数》:“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 汉 王符 《潜夫论·卜列》:“夫人之所以为人者,非以此八尺之身也,乃以其有精神也。” 元 揭傒斯 《哭王十良仲》诗:“精神与时息,形质随日化。”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2).指人的意识。《史记·太史公自序》:“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清 刘大櫆 《见吾轩诗序》:“文章者,古人之精神所藴结也。” 孙中山 《军人精神教育》:“至于精神定义若何,欲求精确之界限,固亦非易,然简括言之,第知凡非物质者,即为精神可矣。”
(3).犹实质,要旨。事物的精微所在。 宋 王安石 《读史》诗:“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立宪纪闻》:“各部尚书,出则为各部长官,入则为参预政务大臣,与外国内阁官制,其精神固无异也。” 鲁迅 《三闲集·〈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只顷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4).精力体气。《韩诗外传》卷六:“劳矣 箕子 !尽其精神,竭其忠爱。”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 赵明诚 ﹞始负担捨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红楼梦》第五五回:“ 王夫人 便觉失了膀臂,一人能有多少精神?凡有了大事,就自己主张;将家中琐碎之事,一应都暂令 李紈 协理。”
(5).形容人或物有生气。《世说新语·言语》“ 周僕射 ” 刘孝标 注引《晋纪》:“ 伯仁 仪容弘伟,善於俛仰应答,精神足以荫映数人。” 宋 范成大 《再题瓶中梅花》诗:“风袂挽香虽淡薄,月窗横影已精神。”《红楼梦》第四九回:“十数枝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老舍 《骆驼祥子》二十:“连大气也不出的 夏先生 也显着特别的精神。精神了两三天, 夏先生 又不大出气了。”
(6).心神;神志。指神情意态。 战国 楚 宋玉 《神女赋》:“精神怳惚,若有所喜,纷纷扰扰,未知何意。”《北齐书·废帝纪》:“ 文宣 怒,亲以马鞭撞太子三下,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时復昏扰。” 清 刘大櫆 《乡饮大宾金君传》:“遇事之盘错,其精神常镇定,而卒能有剖决以解其纷。”
(7).风采神韵。 宋 周美成 《烛影摇红》词:“风流天付与精神,全在娇波眼。” 元 钟嗣成 《一枝花·自序丑斋》套曲:“那里取 陈平 般冠玉精神, 何晏 般风流面皮;那里取 潘安 般俊俏容仪。”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十篇:“ 明 王世贞 评《子虚》《上林》,以为材极富,辞极丽,运笔极古雅,精神极流动。”
(8).精明;机警。《宋书·谢弘微传》:“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五年》:“臣观方今之人,趋进者多,廉退者少,以善求事为精神,以能訐人为风采。” 老舍 《骆驼祥子》二:“有了炮声,兵们一定得跑,那么,他自己也该精神着点了。”
(9).神通。《西游记》第二回:“ 祖师 道:‘你等起去。’叫:‘ 悟空 ,过来!我问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西游记》第十六回:“你看他弄个精神,摇身一变,变做一个蜜蜂儿。”
(10).哲学名词。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的心理状态。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