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西南 xī nán
(1).西和南之间的方向,即八卦坤所指的方向。《国语·周语下》“行之以遂八风” 三国 吴 韦昭 注:“西南曰坤。” 宋 苏轼 《寄题梅宣义园亭》诗:“我本放浪人,家寄西南坤。”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2).我国地区名。通常指 四川 、 云南 、 贵州 和 西藏 等省区。 ——《漢語大詞典》
方面 fāng miàn
(1).古指一个地方的军政要职或其长官。《后汉书·冯异传》:“﹝ 异 ﹞受任方面,以立微功。” 李贤 注:“谓西方一面专以委之。” 唐 王勃 《梓州通泉县惠普寺碑》:“丹轩紫紱,家传方面之勋;驥子鱼文,地列膏腴之右。” 宋 范仲淹 《依韵答韩侍御》:“我居方面荣为惧,君向臺端直且温。”《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平日既怪兄游非礼之地,今日岂容兄娶不节之人。”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杨石斋》:“ 杨石斋 廷和 当国时,一弟为京卿,二弟为方面。”
(2).方向;方位。《东观汉记·逢萌传》:“ 萌 被徵上道,迷不知东西,云……‘方面不知,安能济政!’即驾而归。”《西京杂记》卷四:“南门三重,署曰 南中门 、 南上门 、 南便门 。东西各三门,随方面题署亦如之。”《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輒先啟闻。” 姚雪垠 《长夜》一:“他们惶惑地向枪声传来的方面望去,只能望见还没有消尽的白雾笼罩着起伏的丘陵。”
(3).四方;四面。《文选·陆倕〈石阙铭〉》:“区宇乂安,方面静息。” 刘良 注:“方面,四方之面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朱嗢祇罗国》:“﹝高臺﹞基址广峙,刻雕奇製,周臺方面鏤众圣像。”引申为范围。如:他读的书多,方面也广。
(4).方形颜面。《后汉书·高获传》:“﹝ 获 ﹞为人尼首方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古砖》:“ 杨州 罗两峰 有一砖,画像车骑外貌一人,方面丰颐,鬑鬑有鬚,两手执旗杆而立。”
(5).指相对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而言。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儿童﹞看了能懂得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漢語大詞典》
(2).方向;方位。《东观汉记·逢萌传》:“ 萌 被徵上道,迷不知东西,云……‘方面不知,安能济政!’即驾而归。”《西京杂记》卷四:“南门三重,署曰 南中门 、 南上门 、 南便门 。东西各三门,随方面题署亦如之。”《南齐书·良政传·虞愿》:“﹝帝﹞体肥憎风,夏月常著皮小衣。拜左右二人为司风令史,风起方面,輒先啟闻。” 姚雪垠 《长夜》一:“他们惶惑地向枪声传来的方面望去,只能望见还没有消尽的白雾笼罩着起伏的丘陵。”
(3).四方;四面。《文选·陆倕〈石阙铭〉》:“区宇乂安,方面静息。” 刘良 注:“方面,四方之面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羯朱嗢祇罗国》:“﹝高臺﹞基址广峙,刻雕奇製,周臺方面鏤众圣像。”引申为范围。如:他读的书多,方面也广。
(4).方形颜面。《后汉书·高获传》:“﹝ 获 ﹞为人尼首方面。” 清 钱泳 《履园丛话·阅古·古砖》:“ 杨州 罗两峰 有一砖,画像车骑外貌一人,方面丰颐,鬑鬑有鬚,两手执旗杆而立。”
(5).指相对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而言。 沈从文 《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等一会儿我自然可以从姐姐方面得到充饥的东西。” 叶圣陶 《给少年儿童写东西》:“﹝儿童﹞看了能懂得能得到好处,无论在品德方面,知识方面,还是娱乐方面。” ——《漢語大詞典》
应时(應時)yìng shí
随时;即刻。《汉书·何武传》:“ 武 为刺史,二千石有罪,应时举奏。”《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 佗 遂下疗,应时愈。”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僕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宋 沈作哲 《寓简》卷七:“人能静坐,回光反照,不生种种念虑,则本来面目,应时自见。” 章炳麟 《俱分进化论》:“刀剑疮痍,应时完好。”
(1).顺应时势;适合时会。《荀子·天论》:“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汉 扬雄 《法言·问神》:“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之,损益可知也。” 宋 陈亮 《祭吕东莱文》:“讲观象之妙理,得应时之成能。谓人物之间出,非天意之徒生。” 鲁迅 《〈热风〉题记》:“所以我的应时的浅薄的文字,也应该置之不顾,一任其消灭的。”
(2).顺应天时;适合时令。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应时纳祜,与国同休。”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一折:“似这般应时的瑞雪,是好一个冬景也。”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其从各省来京陛见官员及往来奉使人等,无不以该省雨泽曾否应时,田亩有无收穫,并閭阎资生情形一一体访。” 胡怀琛 《寄仲兄都门》诗:“应时略写 江 南景, 黄浦 秋潮蟹正肥。”
(3).对付度日。谓谋生。《红楼梦》第五八回:“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织女工诸务。” ——《漢語大詞典》
(1).顺应时势;适合时会。《荀子·天论》:“望时而得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汉 扬雄 《法言·问神》:“故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之,损益可知也。” 宋 陈亮 《祭吕东莱文》:“讲观象之妙理,得应时之成能。谓人物之间出,非天意之徒生。” 鲁迅 《〈热风〉题记》:“所以我的应时的浅薄的文字,也应该置之不顾,一任其消灭的。”
(2).顺应天时;适合时令。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应时纳祜,与国同休。”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一折:“似这般应时的瑞雪,是好一个冬景也。”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中:“其从各省来京陛见官员及往来奉使人等,无不以该省雨泽曾否应时,田亩有无收穫,并閭阎资生情形一一体访。” 胡怀琛 《寄仲兄都门》诗:“应时略写 江 南景, 黄浦 秋潮蟹正肥。”
(3).对付度日。谓谋生。《红楼梦》第五八回:“其中或有一二个知事的,愁将来无应时之技,亦将本技丢开,便学起针黹纺织女工诸务。” ——《漢語大詞典》
须 ( 須 鬚 ) xū
须 [ xū ]
- 必得,应当:无~。莫~有。必~。务~。~要。
- 等待,停留:~留(迟留,留待)。
- 〔~臾〕片刻,一会儿。
- 男人面上生的毛,胡子:~眉(男子的代称)。~生(传统戏剧角色名,即“老生”)。
- 像胡须的东西:~根。触~。
帝 dì《國語辭典》
帝 [ dì ]
名- 天子、君主。如:「称帝」、「先帝」、「三皇五帝」。《战国策·赵策三》:「秦所以急围赵者,前与齐湣王争强为帝。」
- 天神,宇宙的主宰。如:「上帝」、「天帝」、「玉皇大帝」。《左传·僖公十年》:「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
- 泛指其他尊贵的神。《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
曰 yuē《國語辭典》
曰 [ yuē ]
动- 说。用于文言文。《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梁惠王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
- 称为、叫做。用于文言文。《书经·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渚。」
- 用于句首或句中,无义。《诗经·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文选·张衡·东京赋》:「曰止曰时,昭明有融。」
- 二一四部首之一。
来 ( 來 ) lái
来 [ lái ]
- 由另一方面到这一方面,与“往”、“去”相对:~回。~往。过~。归~。~鸿去燕(喻来回迁徙,不能在一地常住;亦喻书信来往)。
- 从过去到现在:从~。向~。
- 现在以后,未到的时间:~年。将~。~日方长。
- 用在数词或数量词后面,表示约略估计:二百~头猪。
- 做某个动作:胡~。
- 用在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事:大家~动脑筋。
- 用在动词后,表示做过(一般均可用“来着”):昨天他哭~。
-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上~。
- 表示发生:暴风雨~了。
- 在数词一、二、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这台收录机一~音质好,二~价钱便宜,我就买了。
- 用做诗、歌词中的衬字:八月里~桂花香。
- 表示语气,归去~兮!
- 姓。
前 qián《國語辭典》
前 [ qián ]
形- 在正面的、脸所向的一面。与「后」相对。如:「前门」、「前方」、「面前」。《论语·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唐·李白〈静夜思〉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次序在先的。如:「前三名」、「请大家坐到前排来。」
- 过去的、较早的。与「后」相对。如:「前天」、「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 已成历史的。如:「前清」、「前苏联」。
- 前任的简称。如:「前妻」、「前总理」。
- 未来的。如:「前程」、「前途」、「前景看好」。
- 向前走。如:「勇往直前」、「畏缩不前」。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姪孙湘〉诗:「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无 ( 無 ) wú《國語辭典》
无 [ wú ]
名- 二一四部首之一。→「無」的異體字(11249)
汝 rǔ《國語辭典》
汝 [ rǔ ]
代- 你。《书经·尧典》:「汝能庸命,巽朕位。」宋·陆游〈战城南〉诗:「诏书许汝以不死,股栗何为汗如洗!」
- 参见「汝水 」条。
- 姓。如明代有汝讷。
易 yì《國語辭典》
易 [ yì ]
形- 簡單、不困難。如:「容易」、「得來不易」。
- 平和、和藹。如:「平易近人」。《詩經·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
- 交換。如:「交易」、「貿易」、「以物易物」。《史記·卷八一·廉頗藺相如傳 》 :「秦昭王聞之,使人遺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
- 改變。如:「變易」、「易容」、「移風易俗」。《易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 輕視、輕慢。《左傳·襄公四年》:「戎狄荐居,貴貨易土。」《漢書·卷八六·王嘉傳》:「二千石益輕賤,吏民慢易之。」
- 治理。《孟子·盡心上》:「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 《易經》的簡稱。《論語·述而》:「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漢書·卷八八·儒林傳·丁寬傳》:「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為項生從者。」
- 姓。如春秋時代齊國有易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