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参差层颠屋,邦人祀公孙。

陆游宋代〕《入瞿唐登白帝庙

晓入大溪口,是为瞿唐门。
长江从蜀来,日夜东南奔。
两山对崔嵬,势如塞乾坤,峭壁空仰视,欲上不可扪。
禹功何巍巍,尚睹镌凿痕。
天不生斯人,人皆化鱼鼋。
於时仲冬月,水各归其源。
灩澦屹中流,百尺呈孤根。
参差层颠屋,邦人祀公孙。
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
我欲伐巨石,作碑累千言。
上陈跃马壮,下斥乘骡昏,虽惭豪伟词,尚慰雄杰魂。
君王昔玉食,何至歆鸡豚,愿言采芳兰,舞歌荐清尊。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参差层颠邦人公孙

参差(參差)cēn cī
(1).不齐貌。《诗·周南·关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汉 张衡 《西京赋》:“ 华 岳峩峩,冈峦参差。” 唐 孟郊 《旅行》诗:“野梅参差发,旅榜逍遥归。” 宋 苏轼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诗之一:“野水参差落涨痕,疎林欹倒出霜根。” 朱自清 《荷塘月色》:“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2).纷纭繁杂。 三国 魏 左延年 《秦女休行》:“平生衣参差,当今无领襦。” 南朝 齐 谢朓 《酬王晋安》诗:“悵望一涂阻,参差百虑依。” 唐 杜牧 《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於周身之帛缕。” 明 夏完淳 《怀李舒章》诗:“浮云出修坂,余心常参差。”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成仙》:“怪萝参差,使人骇惧。”
(3).蹉跎;错过。 唐 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诗:“莫学 东山 卧,参差老 谢安 。”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八:“再试,退解头 宋言 为第六十五人,如闻来唁, 宋 曰:‘来春之事,甘已参差。’ 李播 舍人放榜,以 言 为第四人及第。 言 感恩深,实为望外也。” 清 纳兰性德 《浣溪纱》词:“远信不归空竚望,幽期细数却参差。”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 梁 君到后,约我两次,都参差了,没有遇见。”
(4).远离;阻隔。 宋 范仲淹 《与知郡职方书》:“切少烦躁,损气伤神,益为灾矣……奉忧之心,公必悉之,其如参差,无以为力,奈何!奈何!” 元 邓牧 《寄友》诗:“我还 吴 ,君适 越 ,遥隔三江共明月。明月可望,佳人参差。笑言何时,写我相思。” 元 张可久 《一枝花·牵挂》套曲:“往来迢递,终始参差,一简书写就了情词。”
(5).差不多;几乎。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若对至尊前,公作如此事,参差斫却你头。” 唐 周濆 《逢邻女》诗:“莫向秋池照緑水,参差羞杀白芙蓉。” 宋 柳永 《望海潮》词:“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八:“ 鶯鶯 在 普救 ,参差被虏。”
(6).很快;顷刻。 前蜀 贯休 《古塞曲》之三:“百万精兵动,参差便渡 辽 。” 元 郑廷玉 《金凤钗》第四折:“好嶮些儿嶮些儿遭横死,死在参差,命若悬丝。” 元 无名氏 《黄鹤楼》第三折:“谁承望命在参差,任渔公自三思,空有翻波志,他可便见的在钢刀下死。”
(7).不一致;矛盾。《庄子·秋水》:“无一而行,与道参差。” 唐 刘知几 《史通·申左》:“夫以一家之言,一人之説,而参差相背,前后不同,斯又不足观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只为夫妻情爱重,致令父子语参差。”《儒林外史》第八回:“为这交盘的事,彼此参差着, 王太守 不肯就接。” 楼适夷 《痛悼傅雷》:“那时我们虽以数年阔别后的重逢而感到高兴,但在有些事情的观点上发生了参差。”
(8).差池;差错。 唐 元稹 《代九九》诗:“每常同坐卧,不省暂参差。”《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难道耍我不成?还是相约里头,有甚么説话参差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封三娘》:“明日再烦一往,当令见一如意郎君。妾少读相人书,颇不参差。”《红色歌谣·十二月歌》:“或有参差,你要多指导。”
(9).古代乐器名。洞箫,即无底的排箫。亦名笙。相传为 舜 造,象凤翼参差不齐。《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参差兮谁思?” 唐 皎然 《同李中丞洪水亭夜集》诗:“佳人但莫吹参差,正怜月色生酒卮。” 清 秋瑾 《挽故人陈阕生》诗:“喜音时按玉参差,好客每陈金凿落。”参阅 汉 应劭 《风俗通·声音·箫》、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笙》。  ——《漢語大詞典》
层颠(層顛)céng diān
见“ 层巔 ”。  ——《漢語大詞典》
屋 wū《國語辭典》

屋 [ wū ]

  1. 房舍。如:「茅屋」、「住屋」、「房屋」。
  2. 房间。如:「这屋子光线充足。」
  3. 车盖。《文选·张衡·东京赋》:「輹弩重旃,朱旄青屋。」《辽史·卷五五·仪卫志一》:「平头辇,常行用之。制如逍遥,无屋。」
  4. 帐幕。《诗经·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墨子·节葬下》:「纶组节约,车马藏乎圹,又必多为屋幕。」通「幄」。
邦人 bāng rén
(1).国人;百姓。《书·金縢》:“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尽起而筑之。”按,《史记·鲁世家》作“国人”。 宋 沈辽 《和颖叔西园春宴》:“太守乐邦人,纵观迨时豊。” 清 方文 《东湖行》:“郡县有司既草草,邦人好事者亦少。”
(2).诸侯。《诗·小雅·沔水》:“嗟我兄弟,邦人诸友。” 毛 传:“邦人诸友,谓诸侯也。”
(3).乡里之人;同乡。《韩诗外传》卷十:“臣 麦丘 之邦人。” 宋 梅尧臣 《南阳谢紫微挽词》之三:“里社当存祀,邦人定立碑。” 明 高启 《死亭湾》诗:“邸吏惊赤綬,邦人候朱轮。” 清 吴廷华 《沈孝子行》:“我友哭子几丧明,邦人请旌留孝名。”  ——《漢語大詞典》
祀 sì《國語辭典》

祀 [ sì ]

  1. 祭祀。《尔雅·释诂下》:「祀,祭也。」《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1. 年。《书经·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自姬汉以来,眇焉悠邈,时更七代,数逾千祀。」
公孙(公孫)gōng sūn
(1).诸侯之孙。《仪礼·丧服》:“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不得禰先君;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不得祖诸侯。”《汉书·惠帝纪》:“内外公孙。”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公孙,宗室侯王之孙也。”
(2).对贵族官僚子孙的尊称。《儒林外史》第十回:“ 蘧公孙 呈上乃祖的书札并带了来的礼物。”
(3).复姓。 战国 魏 有 公孙痤 。见《史记·秦本纪》。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