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君 jūn《國語辭典》
君 [ jūn ]
名- 封建时代一国之主。如:「君王」、「国君」。《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
- 主宰者。《老子·第七○章》:「言有宗,事有君。」三国魏·王弼·注:「君,万物之主也。」
- 封号。如战国时代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 称谓:➊ 用以尊称父祖辈。如:「家君」、「严君」。汉·孔安国〈书经序〉:「先君孔子生于周末。」➋ 妻妾称自己的丈夫为「君」。如:「夫君」、「郎君」。《礼记·内则》:「君已食,彻焉。」汉·郑玄·注:「凡妾称夫曰君。」➌ 对人的尊称。如:「诸君」、「胡君」。《史记·卷九六·张丞相传》:「君勿言,吾私之。」➍ 对他人母亲或妻子的尊称。如:「太君」、「细君」。
- 姓。如明代有君助。
- 统治。《韩非子·五蠹》:「鲁哀公,下主也,南面君国,境内之民,莫敢不臣。」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動-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 生命。如:「輕生」、「餘生」。
-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日日 rì rì
每天。《左传·哀公十六年》:“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 唐 王昌龄 《万岁楼》诗:“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独流。” 鲁迅 《花边文学·偶感》:“无线电播音所日日传播的,不往往是《狸猫换太子》、《玉堂春》、《谢谢毛毛雨》吗?” ——《漢語大詞典》
说 ( 說 説 ) shuō/shuì/yuè
说 [ shuō ]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 用话来表达意思:~话。~明。演~。解~。
- 介绍:~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媒。
- 言论,主张:学~。著书立~。
- 责备:数~。
-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
◎ 古同“悦”。
恩情 ēn qíng
(1).恩爱之情。男女情爱。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弃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絶。” 唐 张鷟 《游仙窟》:“希君掌中握,勿使恩情歇。”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梁斌 《播火记》二四:“可别忘了俺,记着俺对你恩情重。”
(2).恩爱之情。骨肉亲情。《后汉书·列女传·程文矩妻》:“及前妻长子 兴 遇疾困篤,母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篤密。”《宋书·朱修之传》:“﹝ 脩之 ﹞性俭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 脩之 未尝供赡。” 冰心 《南归》:“过去这一生中这一段慈爱,一段恩情,从此告了结束。”
(3).恩惠情谊。《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夜里又告诉 向太爷 待他家这一番恩情, 杜慎卿 不胜嘆息。”《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只是老哥哥,你既受他的恩情……也该阻止他一番才是。” ——《漢語大詞典》
(2).恩爱之情。骨肉亲情。《后汉书·列女传·程文矩妻》:“及前妻长子 兴 遇疾困篤,母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篤密。”《宋书·朱修之传》:“﹝ 脩之 ﹞性俭剋,少恩情,姊在乡里,饥寒不立, 脩之 未尝供赡。” 冰心 《南归》:“过去这一生中这一段慈爱,一段恩情,从此告了结束。”
(3).恩惠情谊。《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夜里又告诉 向太爷 待他家这一番恩情, 杜慎卿 不胜嘆息。”《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只是老哥哥,你既受他的恩情……也该阻止他一番才是。” ——《漢語大詞典》
死 sǐ《國語辭典》
死 [ sǐ ]
动- 丧失生命。与「活」相对。如:「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
- 断绝、放弃。如:「死心」。《庄子·田子方》:「夫哀莫大于心死。」
- 为某人或某事牺牲生命。如:「死难」、「死节」。《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晋·陶渊明〈咏荆轲〉诗:「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 丧失生命的。如:「死狗」。
- 失去作用或效力的。如:「死会」、「死棋」、「死井」。
- 不通达的或不活动的。如:「死巷」、「死水」、「死结」。
- 呆板、不灵活。如:「死板」、「死脑筋」。
- 既定而不可改变的。如:「死法子」、「死规矩」。
- 咒骂的话,亦表示亲暱的意思。如:「死鬼」、「死老头」。
- 拚命的。如:「死守」、「死战」。
- 非常、极甚。表示程度达到极点。如:「怕死了」、「热死了」、「笑死了」。
- 坚决、固执或不知变通。如:「死记」、「死不肯说」、「死不承认」、「死卖力气」、「死抓不放」。
- 固定而不能活动。如:「抽屉给钉死了。」、「给自己留点转圜的余地,别把话说死了。」
- 阻滞不通。如:「堵死了」。
- 毫无知觉,像死的样子。如:「他睡得真死。」
又 yòu《國語辭典》
又 [ yòu ]
副- 表示重复或反复。如:「一天又一天」、「看了又看」。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 表示加强、加重的语气。有「并」的意思。如:「你又不是三岁小孩子,怎么不懂这个?」《史记·卷一二四·游侠传·序》:「要以功见言信,侠客之义又曷可少哉?」
- 表示意思更进一层。如:「他的病又加重了。」
- 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墨子·节葬下》:「欲以干上帝鬼神之福,又得祸焉。」
- 用来连结平列的词意,表示同时存在。如:「做得又快又好。」、「他又唱又跳。」《诗经·豳风·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南朝齐·陆厥〈与沈约书〉:「辞既美矣,理又善焉。」
- 表示先后连接的情况或动作。如:「刚吃完饭又看起书来。」
- 表示数目的附加。如:「一又二分之一。」
- 二一四部首之一。
随 ( 隨 ) suí
随 [ suí ]
- 跟着:~从。~员。~葬。~即(立刻)。~行(xíng )。~身。~喜。~波逐流。~行(hāng )就市。
- 顺从,任凭:~意。~口。~宜。~和。~俗。~笔。~遇而安。
- 顺便,就着:~带。~手关门。
- 像:他长得~他父亲。
- 姓。
人 rén《國語辭典》
人 [ rén ]
名- 具有高度智慧和靈性,且能製造並使用工具以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如:「男人」、「女人」、「人類」。
- 別人、他人。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每人。如:「人盡皆知」、「人手一冊」。《後漢書·卷一八·吳漢傳》:「若能同心一力,人自為戰,大功可立。」
- 某種類型、身分的人。如:「軍人」、「主持人」、「介紹人」、「臺北人」。
- 人的品格和性情。如:「文如其人」。《孟子·萬章下》:「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宋·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 姓。如明代有人杰。
- 二一四部首之一。
去 qù《國語辭典》
去 [ qù ]
动- 往、到。与「来」相对。如:「去学校」、「去郊游」、「去餐馆吃饭」。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诗二首之二:「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
- 离开。如:「去职」。《汉书·卷八五·何武传》:「去后常见思。」
- 死亡。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七出》:「杜衙小姐去三年,待与招魂上九天。」
- 距离。如:「去古已远。」唐·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 送、发出。如:「去信」、「去电报」。
- 除掉。如:「去一层皮。」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三·辩证一》:「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 放弃。《庄子·大宗师》:「离形去知。」《汉书·卷九四·匈奴传上》:「得汉食物皆去之,以视不如重酪之便美也。」
- 失掉。如:「大势已去」。《史记·卷八七·李斯传》:「胥人者,去其几也。」
- 过去的。如:「去年」。《文选·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 表示事情的进行。相当于「啊」、「了」。如:「他睡觉去了。」、「他上班去了。」唐·李贺〈沙路曲〉:「断烬遗香褭翠烟,烛骑啼乌上天去。」宋·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平上去入四声之一。参见「去声 」条。
- 姓。如汉代有去卑。
了 liǎo/le《國語辭典》
了 [ liǎo ]
動- 明白、懂得。如:「一目了然」。宋·陸游〈醉歌〉:「心雖了是非,口不給唯諾。」
- 完畢、結束。如:「不了了之」、「責任未了」。《老殘遊記·第一九回》:「今日大案已了,我明日一早進城銷差去了。」
- 完全。與否定語「不」、「無」等連用。有「一點也不……」的意思。如:「了無新意」、「了無生趣」。
- 與「得」、「不」等連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如:「辦得了」、「寫不了」。
- 聰明、慧黠。如:「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了 [ le ]
助- 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如:「到了」、「天黑了」、「吃了再走」。宋·蘇軾〈念奴嬌·大江東去〉詞:「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 置於句末或句中停頓處。表示不耐煩、勸止等意思。如:「走了,還談這些幹什麼?」、「別哭了,事情會好轉的。」、「好了,吵了一天還不夠!」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