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愿生脱尘鞅,从我沧海隅。

秦观宋代〕《赠张潜道

张生何为者,落魄不自拘。
独携三尺琴,笑别妻与孥。
一来泊吾里,忽已月再虚。
朝游故人馆,暮止佛子庐。
虽无食羹余,所乐常晏如。
我欲有所进,生闻勿烦纡。
君子闲有道,不专块然居。
无道只深适,呜戏亦已愚。
愿生脱尘鞅,从我沧海隅。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尘鞅沧海

愿 ( 願 ) yuàn《國語辭典》

愿 [ yuàn ]

  1. 忠厚、谨慎。《书经·皋陶谟》:「柔而立,愿而恭。」《后汉书·卷七六·循吏传·刘宠传》:「山民愿朴,乃有白首不入市井者,颇为官吏所扰。」
生 shēng《國語辭典》

生 [ shēng ]

  1. 長出、生長。如:「生出一對角。」《詩經·大雅·卷阿》:「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2. 生產、生育。《詩經·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唐·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3. 發生、產生。如:「生病」、「生效」、「橫生枝節」。《左傳·成公二年》:「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唐·杜甫〈愁〉詩:「江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4. 生存、活存。如:「置之死地而後生」。
  5. 製造、新創。如:「惹事生非」、「你又生出新花樣來了。」
  1. 生存、生活。如:「起死回生」、「忍辱偷生」。《論語·顏淵》:「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2. 量詞。計算一輩子的單位。如:「三生三世」、「緣定三生」、「三生姻緣」。
  3. 生命。如:「輕生」、「餘生」。
  4. 泛指生物。如:「眾生」、「群生」、「放生」。
  5. 生計。如:「謀生」、「無以為生」。
  6. 讀書人稱為「生」。如:「書生」、「儒生」。
  7. 學習者、門徒。如:「生徒」、「門生」、「師生」、「學生」。
  8. 戲劇裡的腳色名稱。如:「小生」、「老生」、「武生」。
  9. 姓。如明代有生用和。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 果實尚未成熟。如:「這個番石榴太生了,不能吃。」
  2. 沒有煮熟的。如:「生肉」、「生飯」。
  3. 罕見、不熟悉。如:「生人」、「面生」、「生手」、「生字」。
  4. 沒有加工或鍛鍊過的。如:「生鐵」。
  1. 很、甚。如:「生怕」、「生恐」。唐·劉采春〈囉嗊曲〉六首之一:「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2. 強迫。如:「生拉硬扯」。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把三個未發跡小秀士,生扭做吃勘問死囚徒。」
  1. 語助詞,無義。《儒林外史·第七回》:「況我看見你不喜我這煩劇的事,怎生是好?」
脱 ( 脫 ) tuō
脱 [ tuō ]
  1. 离开,落掉:~产。~发()。~节。~离。~落。~贫(摆脱贫困)。~稿(完成著作)。~手。摆~。挣~。临阵逃~。
  2. 遗漏:~漏。~误。~文(因抄刊古书而误脱的字。亦称“夺文”)。
  3. 取下,除去:~下。~帽。~氧。~脂。~胎换骨。
  4. 倘若,或许:~有不测。
  5. 轻慢:~略(放任,不拘束)。~易(轻率,不讲究礼貌)。轻~(轻率,不持重,放荡)。
  6. 姓。
尘鞅(塵鞅)chén yāng
世俗事务的束缚。鞅,套在马颈上的皮带。 唐 牟融 《寄羽士》诗:“使我浮生尘鞅脱,相从应得一盘桓。” 宋 范成大 《送关寿卿校书出守简州》诗:“ 京 洛 知心尘鞅里, 江 吴 携手暮帆边。”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君今谢尘鞅,轻装去如驶。”  ——《漢語大詞典》
从 ( 從 ) cóng/zòng《國語辭典》
  1. 「從 」的異體字。
我 wǒ《國語辭典》

我 [ ​wǒ ]

語音
  1. 自稱。《易經·中孚卦·九二》:「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2. 自稱己方。《左傳·莊公十年》:「春,齊師伐我。」《漢書·卷五四·李廣傳》:「我軍雖煩擾,虜亦不得犯我。」
  1. 表示親切之意的語詞。《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漢·曹操〈步出夏門行〉:「經過至我碣石,心惆悵我東海。」
  1. 私心、私意。如:「大公無我」。《論語·子罕》:「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2. 姓。如戰國時有我子。

我 [ ​ě ]

讀音
  1. (一)​之讀音。
沧海(滄海)cāng hǎi
(1).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 《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 《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我国古代对 东海 的别称。 三国 魏 曹操 《步出夏门行》:“东临 碣石 ,以观 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 晋 张华 《博物志》:“ 东海 之别有 渤澥 ,故 东海 共称 渤海 ,又通谓之 沧海 。”参见“ 东海 ”。
(3).神话中的海岛名。《海内十洲记·沧海岛》:“ 沧海岛 在 北海 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 沧海 也。”  ——《漢語大詞典》
隅 yú《國語辭典》

隅 [ yú ]

  1. 山、水弯曲转角的地方。如:「海隅」。唐·杜甫〈潼关吏〉诗:「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2. 角、角落。如:「墙隅」、「四隅」。《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3. 边、旁。《乐府诗集·卷三七·相和歌辞十二·古辞·陇西行》:「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
  4. 边远的地方。《淮南子·原道》:「经营四隅,还反于枢。」
  5. 事物的一端或一面。《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赞曰》:「举端自理,滞隅则失。」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