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蓟门虽落莫,应念有焦侯。

李贽明代〕《送郑子玄兼寄弱侯

我乃无归处,君胡为远游。穷途须痛哭,得意勿淹留。

旅鬓迎霜日,诗囊带雨秋。蓟门虽落莫,应念有焦侯。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蓟门落莫

蓟门(薊門)jì mén
即 蓟丘 。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古蓟门》:“京师古 蓟 地,以蓟草多得名……今都城 德胜门 外有 土城关 ,相传是古 蓟门 遗址,亦曰 蓟邱 。”参见“ 蓟丘 ”。  ——《漢語大詞典》
虽 ( 雖 ) suī
虽 [ suī ]
     ◎ 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后面多有“可是”、“但是”相应:~然。~则。麻雀~小,五脏俱全。
落莫 luò mò
(1).文彩相连貌。《急就篇》卷二:“豹首落莫兔双鹤。” 颜师古 注:“豹首若今兽头锦,落莫谓文綵相连,又为兔及双鹤之形也。”
(2).冷落;菽蓼。 唐 韩愈 《送杨少尹序》:“不知 杨侯 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不落莫否?”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口碑·南吏部》:“国朝吏部之权俱在北曹,南曹殊落莫。” 清 侯方域 《书昌黎〈潮州谢上表〉后》:“盖士君子之自处,固有生死不难决絶,而落莫悲凉之际,反惝然不能自恃者。”
(3).落魄,潦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宣古》:“竟薄命无印綬之誉,落莫自终。”《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传説 马德称 未死,落莫在京。”《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你是一时运限不好,如此落莫,再过几时,定时有个亨通的日子!”  ——《漢語大詞典》
应 ( 應 ) yīng/yìng
应 [ yīng ]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
  2. 回答:答~。喊他不~。~承。
  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
  4. 姓。
应 [ yìng ]
  1. 回答或随声相和:~答。呼~。~对(答对)。~和()。反~(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2.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邀。~聘。~考。
  3. 顺合,适合:顺~。适~。~机。~景。~时。~用文。
  4. 对待:~付。~变。~酬。
念 niàn《國語辭典》

念 [ niàn ]

  1. 惦记、想念。如:「思念」、「挂念」。唐·白居易〈伤远行赋〉:「惟母念子之心,心可测而可量。」
  2. 忆念。佛教指将心清楚放在对象上而不忘失。如:「念佛」、「念施」。《大安般守意经·卷下》:「念出入息。」
  3. 吟诵、诵读。如:「念书」、「念经」、「念咒」。《红楼梦·第一四回》:「说著,便吩咐彩明念花名册,按名一个一个唤进来看视。」通「念」。
  4. 读、研习。如:「你现在念几年级?」、「他一念完中学,就开始工作了。」
  5. 反反复复述说著。如:「念念有词」、「她嘴巴一直念个不停」、「妈妈念你是为了你好。」
  6. 记住。《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7. 怜爱。唐·李贺〈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卢山〉诗二首之二:「江干幼客真可念,郊原晚吹悲号号。」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词:「记取楼前绿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1. 极短的时间。如:「一念顷」、「念念分明」。《阿毘达磨俱舍释论·卷一六》:「偈曰:『一念。』释曰:『此上品忍但一刹那,无长时。』」
  2. 念头、想法。如:「杂念」、「一念之仁」。《红楼梦·第四回》:「这冯公子,空喜一场,一念未遂,反花了钱,送了命。」
  3. 二十。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九出》:「凑著个韶阳小道姑,年方念八,颇有风情。」通「廿」。
  4. 姓。如北周有念贤。
有 yǒu/yòu《國語辭典》

有 [ yǒu ]

  1. 表事實、狀況的正面存在,與「無」相對。如:「有困難」、「有利有弊」、「有學問」、「有錢」、「擁有」、「面有飢色」。
  1. 豐足、富裕。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詩經·大雅·公劉》:「止基迺理,爰眾爰有。」
  2. 多,表示時間久或年齡大。如:「本店開設有年。」、「母親已有了年紀。」
  3. 故意。如:「有心犯錯應嚴懲,無心疏忽可原諒。」
  1. 置於名詞前,作音節的襯字。如:「有夏」、「有清」。《韓非子·五蠹》:「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
  1. 某,表示不確定。如:「有一天晚上」、「有人說你做人很講義氣。」
  1. 姓。如漢代有有祿。

有 [ yòu ]

  1. 表示重複、反複、連續。唐·裴守真〈請重耕織表〉:「奸偽由此而生,黎庶緣斯而苦,此有國之大患也。」通「又」。
  1. 用於整數與餘數之間,表示數目的附加。如:「七十有七人」。《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
焦 jiāo《國語辭典》

焦 [ jiāo ]

  1. 物体经过火烧后,变黄黑脆硬的样子。如:「焦黑」、「焦土」、「焦馒头」、「焦油条」。
  2. 干燥、干枯。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1. 物体经火烧而致枯黑、脆硬。如:「烧焦」。《左传·哀公二年》:「卜战,龟焦。」
  2. 烦恼、著急。如:「焦虑」。三国魏·阮籍〈咏怀诗〉八二首之三三:「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儒林外史·第二一回》:「假如你焦他没有房屋,何不替他娶上一个孙媳妇,一家一计过日子?」
  1. 国名。周代姬姓诸侯国,故址约在今大陆地区河南省陕县南。
  2. 姓。如汉代有焦延寿。
侯 hóu/hòu《國語辭典》

侯 [ hóu ]

  1. 中国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二等。《公羊传·隐公五年》:「其余大国称侯。」《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2. 泛指达官贵人。如:「侯门」。《史记·卷四八·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 士大夫间彼此的尊称。唐·杜甫〈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诗:「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唐·李颀〈送陈章甫〉诗:「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4. 箭靶。《诗经·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宋·朱熹·注:「侯,张布而射之者也。大射则张皮侯而设鹄,宾射则张布而设正。」
  5. 姓。如战国时魏国有侯嬴。
  1. 美好。《诗经·郑风·羔裘》:「羔裘如濡,洵直且侯。」郑玄笺引韩诗云:「侯,美也。」
  1. 何。表示疑问。《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君乎!君乎!侯不迈哉!」司马贞索隐引李奇曰:「侯,何也。言君何不行封禅之事也。」
  1. 发语词。相当于「惟」、「维」、「伊」。《诗经·小雅·六月》:「侯谁在矣,张仲孝友。」《汉书·卷一○○·叙传上》:「侯屮木之区别兮,苟能实而必荣。」唐·颜师古·注:「侯,发语辞也。」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