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登高望远送飞鸿,揽辔骎骎度原隰。

虞集宋代〕《为燮玄圃题鳌溪春晓图

芙蓉山阳万家邑,石岭戴辙萦纡入。溪水西行夜雨深,连村桑柘春云湿。

昔因荒迥少官府,日暮狐兔作人立。自从置县二百年,稍有衣冠更俗习。

读书进士比舍闻,润屋黄金亦家给。山中白日浮云多,负乘因仍足车笠。

燮侯世冑国勋旧,射策君门耻沿袭。朱衣作监列星宿,远人岂意高轩及。

援琴不鼓书牒稀,弹铗无鱼宾客集。绣衣使者停车见,黄堂大夫下床揖。

登高望远送飞鸿,揽辔骎骎度原隰。人言桐乡人爱我,我爱桐乡重于邑。

画图千叠山木稠,茇舍萧条莫忘葺。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登高望远飞鸿揽辔骎骎原隰

登高 dēng gāo
(1).升至高处。《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十五:“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 明 刘基 《旅兴》诗:“登高望四方,但见山与河。” 郁达夫 《采石矶》:“这样的念了一句,他忽然动了登高望远的心思。”
(2).指农历九月初九日登高的风俗。 南朝 梁 吴均 《续齐谐记·九日登高》:“ 汝南 桓景 随 费长房 游学累年。 长房 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繫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 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 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於此。” 唐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冰心 《寄小读者》二三:“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我们正好有远足旅行,游览名胜。”
(3).指农历正月初七和十五日登高的风俗。 晋 陶潜 《移居》诗之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綵为人,登高赋诗。”《隋书·元胄传》:“尝正月十五日,上与近臣登高。” 清 顾张思 《土风录》卷一:“古人登高不止重阳。 石虎 《鄴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 桓温 参军 张望 有《七日登高》诗, 韩退之 有《人日城南登高》诗,盖即《老子》所云‘众人熙熙,如登春臺’之意。”
(4).锦的别名。 晋 陆翙 《邺中记》:“锦有大登高小登高等名,工巧百数,不可胜计也。” 北周 庾信 《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鄴 地登高之锦,自濯江波; 平阳 采桑之津,躬劳蚕月。”  ——《漢語大詞典》
望远(望远)
三辅黄图长安有夜光宫望远宫  ——《分类字锦》
送 sòng《國語辭典》

送 [ sòng ]

  1. 遣去。《說文解字·辵部》:「送,遣也。」宋·文天祥〈正氣歌〉:「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
  2. 陪伴著走。如:「護送」、「送小弟弟回家」、「送君千里,終須一別。」唐·杜甫〈兵車行〉:「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
  3. 告別。如:「送別」、「送舊迎新」、「送行」。
  4. 贈給。如:「贈送」、「他送我一本書。」
  5. 輸運。如:「送貨」、「送信」、「運送」。
  6. 供應。如:「送水」、「送電」。
  7. 傳遞。如:「送秋波」。唐·李白〈古風〉詩五九首之七:「去影忽不見,回風送天聲。」
  8. 犧牲。如:「送死」、「送命」。元·關漢卿《拜月亭·第三折》:「您哥哥暑濕風寒縱較些,多被那煩惱憂愁上送了也。」
飞鸿(飛鴻)fēi hóng
(1).指画有鸿雁的旗。《礼记·曲礼上》:“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孔颖达 疏:“鸿,鸿鴈也。鴈飞有行列,与车骑相似,若军前忽遥见彼人有多车骑,则画鸿於旌首而载之,使众见而为防也。”
(2).虫名。《逸周书·度邑》:“ 发 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夷羊在牧,飞鸿过野。”
(3).飞行着的鸿雁。 汉 马融 《长笛赋》:“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 南朝 宋 鲍照 《数诗》:“四牡曜长路,轻盖若飞鸿。” 清 龚自珍 《点绛唇》词:“目送飞鸿,影入长天灭。”
(4).指音信。 唐 韩愈 《祭窦司业文》:“自视雏鷇,望君飞鸿,四十餘年,事如梦中。”《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无端天外飞鸿到,传得家庭噩耗来。”  ——《漢語大詞典》
揽辔(攬轡)lǎn pèi
亦作“擥轡”。
(1).挽住马韁。 三国 魏 曹植 《赠白马王彪》诗:“欲还絶无蹊,揽轡止踟蹰。” 唐 张文琮 《蜀道难》诗:“揽轡独长息,方知斯路难。” 宋 王安石 《自州追送朱氏女弟至皖口》诗:“揽轡上层冈,下临百仞濠。”
(2).《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文帝 从 霸陵 上,欲西驰下峻阪, 袁盎 骑,并车擥轡,上曰:‘将军怯邪?’ 盎 曰:‘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而徼幸。今陛下骋六騑,驰下峻山,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柰高庙、太后何?’上乃止。”按,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上》作“揽轡”。后用为谏止君王履险的典故。
(3).见“ 揽轡澄清 ”。  ——《漢語大詞典》
骎骎(駸駸)qīn qīn
(1).马疾速奔驰貌。 晋 陆机 《挽歌》之一:“翼翼飞轻轩,駸駸策素騏。” 宋 梅尧臣 《送景纯使北》诗:“驛骑駸駸持 汉 节,边风惨惨听胡笳。” 清 李渔 《风筝误·习战》:“又只见那猛駸駸马蹄儿踏碎了桃花浪。”
(2).疾速。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半生阴。” 宋 徐铉 《寄和州韩舍人》诗:“急景駸駸度,遥怀处处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岁月駸駸,如驹过隙。” 冯至 《北游》诗:“这时地球真在骎骎地转,车轮不住促促地催。”
(3).急促;匆忙。《南齐书·王僧虔传》:“弟书如骑骡,駸駸恒欲度驊騮前。” 金 元好问 《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诗:“寒外初捐宴赐金,当时南牧已駸駸。” 明 方孝孺 《答许廷慎书》:“足下本安适无所苦,而駸駸焉欲抉发奇秘,以与造化争也。” 姚华 《曲海一勺·明诗》:“近著《曲名集解》,可为此篇作注。今方属稿,未能遽脱,终日駸駸,不敢自暇也。”
(4).渐进貌。 唐 李翱 《故处士侯君墓志》:“每激发,则为文达意,其高处駸駸乎有 汉 魏 之风。” 明 乔世宁 《何先生传》:“国初尚袭 元 习, 宣 正 以来,駸駸如 宋 矣。”《老残游记》第十一回:“然后由 欧洲 新文明进而復我三皇五帝旧文明,駸駸进於大同之世矣。”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 琐 氏、 柏氏 之学缘生基督, 孔子 、 老子 之学迁为 汉 儒,则哲学復成宗教。至於今,斯二教者亦駸駸普及於国民矣。”
(5).盛貌。 唐 柳宗元 《感遇》诗之一:“东海久摇荡,南风已駸駸。” 宋 张耒 《春日杂兴》诗之五:“飞花去寂寂,新叶来駸駸。” 清 王韬 《补尪起废药痼议》:“以一隅当全局,或恐难久持。况乎贼势駸駸,四出搜掠……即使一旦克復,户版衰减,殷富散亡,已万不如前。”  ——《漢語大詞典》
度 dù/duó《國語辭典》

度 [ dù ]

  1. 表示物质的相关性质所达到的状况。如:「长度」、「硬度」、「湿度」、「密度」、「酸度」。
  2. 法制、规范。如:「制度」、「法度」。《文选·扬雄·长杨赋》:「亦所以奉太尊之烈,遵文武之度。」
  3. 标准。如:「尺度」、「限度」。《国语·周语下》:「用物过度妨于财,正害财匮妨于乐。」唐·韩愈〈重云李观疾赠之〉诗:「夭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
  4. 人的器量、胸怀。如:「器度」。《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5. 外表、仪态。如:「风度」、「态度」。《聊斋志异·卷一一·陈云栖》:「生因窃往。扣其关,果有女道士三四人,谦喜承迎,仪度皆洁。」
  6. 量词:➊ ​ 计算依一定标准划分的单位。如:「耗电三百度」、「今天气温高达摄氏三十六度。」➋ ​ 计算次数的单位。如:「再度光临」。《北史·卷四○·李彪传》:「彪前后六度衔命。」
  7. 数学上指:➊ ​ 计算圆弧及角的单位。圆周的三百六十分之一为弧的一度;一度的弧所对的中心角,为角度的一度。➋ ​ 物体的长、宽、高。如:「三度空间」。
  8. 姓。如汉代有度尚。
  1. 过、经历。如:「度日如年」、「光阴虚度」。
  2. 由此岸到彼岸。《汉书·卷四八·贾谊传》:「若夫经制不定,是犹度江河亡维楫。」同「渡 」。
  3. 通过、跨越。《史记·卷九四·田儋传》:「用蒯通计,度平原,袭破齐历下军。」《全唐诗·卷二五三·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同「渡 」。

度 [ duò ]

  1. 考虑、推测。如:「审度」、「揣度」。《诗经·大雅·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2. 测量。如:「量度」。汉·文帝〈议佐百姓诏〉:「夫度田非益寡,而计民未加益。」
原隰 yuán xí
(1).广平与低湿之地。《书·禹贡》:“原隰厎绩,至于 猪野 。”《国语·周语上》:“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 韦昭 注:“广平曰原,下湿曰隰。”《汉书·货殖传序》:“於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 唐 张九龄 《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山川勤远略,原隰軫皇情。” 清 戴名世 《陈某诗序》:“家在郊野,村落环匝,原隰上下,云烟縹緲。”
(2).泛指原野。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於是驱马原隰,卷甲遄征。” 宋 王安石 《得子固书因寄》诗:“重登城头望,喜气满原隰。” 清 魏源 《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蚁壤溃江河。”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