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父兄子弟始相保,

白居易唐代〕《道州民-美臣遇明主也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馀。市作矮奴年进送,
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
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
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
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
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
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
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父兄子弟相保

父兄 fù xiōng
(1).父亲与兄长。《论语·子罕》:“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 晋 葛洪 《抱朴子·酒戒》:“辱人父兄,则子弟将推刃矣。” 宋 司马光 《〈迂书〉序》:“余生六龄而父兄教之书,虽诵之不能知其义。”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刘忠宣》:“士大夫家,子弟爱其父兄者,俟其身后,必求名儒大笔,铺张其行业,以誌於其墓。”
(2).指伯父、叔父和堂兄弟。《礼记·丧大记》:“父兄堂下北面。” 孔颖达 疏:“谓诸父诸兄不仕者,以其贱,故在堂下而向北,以东为上也。”《韩非子·八奸》:“何谓父兄?曰:侧室公子,人主之所亲爱也。” 陈奇猷 集释:“侧室公子乃指君之伯叔及兄弟。”
(3).古代国君对同姓臣属的称呼。《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唯是一二父兄不能共亿,其敢以 许 自为功乎?” 杜预 注:“父兄,同姓羣臣。”《史记·乐毅列传》:“不谋父兄,以为亚卿。”
(4).犹父老。《国语·晋语五》:“大夫非不能也,让父兄也。” 韦昭 注:“父兄,长老也。”《史记·项羽本纪》:“纵 江 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5).指兄长。《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漢語大詞典》
子弟 zǐ dì
(1).子与弟。对父兄而言。亦泛指子侄辈。《左传·襄公八年》:“民死亡者,非其父兄,即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今 燕 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於水火之中也,簞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係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其后更用 主父偃 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 汉 为定制封号,輒别属 汉 郡。”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问诸子姪:‘子弟亦何预人事,而正欲使其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谁知他却生就一副聪明,人家请了先生教子弟读书,他在旁边听了,便都记得。”
(2).泛指年轻后辈。《荀子·非十二子》:“遇长则修子弟之义。”《史记·货殖列传》:“夫 吴 自 闔庐 、 春申 、 王濞 三人招致天下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 章山 之铜, 三江 、 五湖 之利,亦 江 东一都会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下》:“今闻其乃发军兴制,惊惧子弟,忧患长老,郡又擅为转粟运输,皆非陛下之意也。” 唐 韩愈 《送何坚序》:“ 坚 道州 人, 道 之守 阳公 贤也…… 坚 为民, 坚 又贤也。 湖南 得 道 为属, 道 得 坚 为民。 坚 归唱其州之父老子弟服 阳公 之令。” 巴金 《秋》三:“全是这样的子弟,所谓诗礼人家、书香人家还有什么希望?”
(3).指从军者,兵丁。《史记·淮阴侯列传》:“且 三秦 王为 秦 将,将 秦 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汉书·韩安国传》:“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天下同任,又遣子弟乘边守塞,转粟輓输,以为之备,然 匈奴 侵盗不已者,无它,以不恐之故耳。” 唐 元稹 《授王播中书侍郎平章事兼盐铁使制》:“昔 萧何 用新造之 汉 ,而能调发子弟,完补败亡,使 关 东粮馈不絶者,以其尽得 秦 之图籍,而周知其众寡也。”《三国志平话》卷上:“ 长沙 子弟最为先, 长沙 太守 孙坚 先到关前。”
(4).谓风流子弟,多指嫖客。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一折:“我这门户人家,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 元 武汉臣 《玉壶春》第二折:“相公,你不思进取功名,只要上花臺做子弟有什么好处?”《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常言道:‘妓爱俏,妈爱钞。’所以子弟行中,有了 潘安 般貌, 邓通 般钱,自然上和下睦。”
(5).旧指戏曲艺人。 元 白朴 《梧桐雨》楔子:“ 高力士 ,你快传旨排宴,梨园子弟奏乐,寡人消遣咱。”《金瓶梅词话》第三六回:“ 安进士 问:‘你们是那里子弟?’ 苟子孝 道:‘小的都是 苏州 人。’ 安进士 道:‘你等先粧扮了,来唱个我们听。’四个戏子下边粧扮去了。” 清 李渔 《比目鱼·荣发》:“此番去祭 晏公 ,也该做一本神戏。只怕乡村地面,叫不出子弟来,却怎么处?”  ——《漢語大詞典》
始 shǐ《國語辭典》

始 [ shǐ ]

  1. 起点、开端。如:「周而复始」、「自始至终」。《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1. 方才、然后。如:「始告完成」、「始见成效」。唐·白居易〈琵琶行〉:「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2. 尝、曾。《庄子·齐物论》:「有以为未始有物者。」宋·王禹偁〈答张扶书〉:「吾观吏部之文,未始句之难道也。」
  3. 最初、当初。《左传·庄公十一年》:「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史记·卷五四·曹相国世家》:「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

始 [ shì ]

  1. (一)​1.2.之又音。
相保 xiāng bǎo
(1).互相担保。《逸周书·大匡》:“慎惟怠墯,什伍相保。”
(2).互相救助;共同保卫。《周礼·地官·族师》:“八閭为联,使之相保相受。”《资治通鉴·汉高帝三年》:“ 楚 兵击 刘贾 , 贾 輒坚壁不肯与战,而与 彭越 相保。”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论钦陵 曾对 郭元振 说,所有邻国,都被 唐 降服了, 吐蕃 还能存在,只是靠我兄弟数人小心相保。”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