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安 ān《國語辭典》
安 [ ān ]
名- 平稳、安全、舒适的状况或环境。如:「居安思危」、「转危为安」、「苟且偷安」。《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安非他命的简称。如:「吸安」、「安毒」。
- 量词。安培的简称。参见「安培 」条。
- 姓。如汉代有安成。
- 平静、恬适。如:「安宁」、「坐立不安」。《汉书·卷六四下·严安传》:「心既和平,其性恬安。」
- 稳定的、静止的。如:「生活安稳」。唐·杨烱〈浑天赋〉:「故知天常安而不动,地极深而不测。」
- 使稳定。如:「除暴安良」、「安民」。
- 装置、设置。如:「安电灯」、「安门窗」。
- 加上。如:「安罪名」。
- 存、怀、居。如:「你安的是什么心?」
- 习惯、熟悉。《吕氏春秋·先识览·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 岂、怎么。用于文言文。如:「安能如此?」《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
- 何处、那里。用于文言文。如:「而今安在?」《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 如何。《礼记·檀弓上》:「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
- 乃、于是。《荀子·仲尼》:「委然成文,以示之天下,而暴国安自化矣。」
知 zhī/zhì《國語辭典》
知 [ zhī ]
动- 明白、了解、察觉。如:「相知相许」。唐·李绅〈古风〉诗二首之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识别、区别。《礼记·乐记》:「知乐则几于礼矣。」《淮南子·修务》:「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
- 相交、交往。《左传·昭公四年》:「公孙明知叔孙于齐。」《荀子·不苟》:「君子易知而难狎。」
- 招待、礼遇、赏识。《南史·卷一九·谢灵运传》:「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慎惋。」唐·岑参〈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诗:「何幸一书生,忽蒙国士知。」
- 掌管、主持。《国语·越语》:「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新唐书·卷八五·王世充传》:「帝爱昵之,拜江都通守,兼知宫监事。」
- 识见、学问。如:「求知」、「真知灼见」。《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 意识、感觉。《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汉·范缜〈神灭论〉:「手等亦应能有痛痒之知。」
- 知己、朋友。如:「故知」、「旧雨新知」。
知 [ zhì ]
名- 智慧。《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礼记·中庸》:「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同「智 」。
-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知䓨。
倦游(倦遊)juàn yóu
亦作“ 倦游 ”。
(1).厌倦游宦生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长卿 故倦游。” 裴骃 集解引 郭璞 曰:“厌游宦也。” 唐 温庭筠 《酬友人》诗:“辞荣亦素尚,倦游非夙心。”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 毘陵 薛季成 元功 , 绍兴 乙卯登科,再为邑令,不能脱选,时意倦游,乃请於朝而归。”
(2).厌倦于行旅生涯或游览已倦。 晋 陆机 《长安有狭邪行》:“余本倦游客,豪彦多旧亲。”《北史·毛鸿宾传》:“羈寓倦游之辈,四座常满。” 姚锡钧 《秋望》诗之二:“今日倦游缘底事,霜风吹面对西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倦游了一天归来的麻雀一阵阵从村子的天空掠过。” ——《漢語大詞典》
(1).厌倦游宦生涯。《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长卿 故倦游。” 裴骃 集解引 郭璞 曰:“厌游宦也。” 唐 温庭筠 《酬友人》诗:“辞荣亦素尚,倦游非夙心。” 宋 郭彖 《睽车志》卷五:“ 毘陵 薛季成 元功 , 绍兴 乙卯登科,再为邑令,不能脱选,时意倦游,乃请於朝而归。”
(2).厌倦于行旅生涯或游览已倦。 晋 陆机 《长安有狭邪行》:“余本倦游客,豪彦多旧亲。”《北史·毛鸿宾传》:“羈寓倦游之辈,四座常满。” 姚锡钧 《秋望》诗之二:“今日倦游缘底事,霜风吹面对西山。”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四:“倦游了一天归来的麻雀一阵阵从村子的天空掠过。” ——《漢語大詞典》
子 zǐ《國語辭典》
子 [ zǐ ]
名- 地支的第一位。
- 时辰名。约当晚上十一点到一点。
- 古时指子女,现专指儿子。如:「四子二女」、「父子」、「独生子」。
- 后代、子孙。如:「绝子绝孙」。《荀子·正论》:「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埶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晋·石崇〈王明君辞〉:「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 稚幼的鸟兽。如:「鹿子」、「鹤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论语·雍也》:「犁牛之子,骍且角」。
- 植物的果实、种子或动物的卵。如:「菜子」、「鱼子」、「瓜子」、「莲子」。
- 对一般人的通称。如:「小女子」、「无聊男子」。《诗经·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卬否。」
- 对男子的美称,多指有学问、道德或地位的人。如:「孔子」、「孟子」。
- 夫妇之间相互的称呼。如:「内子」、「外子」。
- 称辈分小、年纪轻的人。如:「子弟」。《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
- 古代图书分类的第三部。包括诸子百家著作、技艺、术数等书籍。如:「经、史、子、集。」
-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你。《韩非子·难势》:「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史记·卷七○·张仪列传》 :「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同「尔 」、「汝」。
- 幼小的。如:「子鸡」、「子姜」、「子猪」。
- 和母对称的。见「子金」、「子音」等条。
- 派生的、有所属的。见「子目」、「子句」等条。
- 照顾、抚爱。《礼记·中庸》:「子庶民,来百工也。」唐·柳宗元〈封建论〉:「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
子 [ zi ]
缀- 词尾:➊ 接名词。如:「桌子」、「筷子」。➋ 接动词。如:「起子」、「拍子」。➌ 接形容词。如:「聋子」、「乱子」。➍ 接量词。如:「两下子」、「一档子」。
两鬓(两鬓)
魏晋 陶潜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南北朝 庾信 尘镜诗 何须照两鬓,终是一秋蓬。
唐 白居易 晚春酤酒 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
宋 杨万里 晓寒二首 其二 春光唤入百花丛,寒力平欺两鬓蓬。
宋 戴表元 丁丑岁初归鄞城 城郭三年别,风霜两鬓新。
元 刘秉忠 东胜道中 两鬓黄尘秋色里,又投东胜过黄河。 ——《骈字类编》
南北朝 庾信 尘镜诗 何须照两鬓,终是一秋蓬。
唐 白居易 晚春酤酒 百花落如雪,两鬓垂作丝。
宋 杨万里 晓寒二首 其二 春光唤入百花丛,寒力平欺两鬓蓬。
宋 戴表元 丁丑岁初归鄞城 城郭三年别,风霜两鬓新。
元 刘秉忠 东胜道中 两鬓黄尘秋色里,又投东胜过黄河。 ——《骈字类编》
渐 ( 漸 ) jiàn/jiān
渐 [ jiàn ]
- 慢慢地,一点一点地:逐~。~进。~~。~次。~悟。~冉(逐渐)。防微杜~。
- 加剧:疾大~。
- 疏导:~九川。
- 浸:~渍。~洳(浸湿)。~染。~仁摩谊(用仁义之道感化教育人)。
- 流入:东~于海。
如丝(如丝)
李商隐 诗 青袍似草年年定,白发如丝日日新。 ——《分类字锦》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