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网

成王有过伯禽笞,圣惠能新日自奇。

周昙唐代〕《三代门。成王

成王有过伯禽笞,圣惠能新日自奇。
王道既成何所感,越裳呈瑞凤来仪。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
成王有过自奇

成王 chéng wáng
(1).谓保持王道。《书·酒诰》:“在昔 殷 先哲王,迪畏天显小民,经德秉哲。自 成汤 咸至 帝乙 ,成王畏相。” 孔 传:“从 汤 至 帝乙 ,中间之王犹保成其王道,畏敬辅相之臣,不敢为非。”
(2).复姓。本 芈 姓, 楚成王 之后。 汉 有中郎 成王弼 。见《通志·氏族五》。  ——《漢語大詞典》
有过(有过)
易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韵府拾遗 个韵》
伯 bó/bǎi/bà《國語辭典》

伯 [ ​bó ]

读音
  1. 兄长。古人以为兄弟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最大。
  2. 称谓:➊ ​ 尊称父亲的哥哥。如:「大伯」、「二伯」。➋ ​ 尊称丈夫的哥哥为「伯」。➌ ​ 尊称年龄或辈分较高的人。如:「老伯」、「世伯」。
  3. 古代封建制度里,公、侯、伯、子、男等爵位的第三等。
  4. 用以称擅长某种才艺的人。如:「诗伯」、「画伯」。
  5. 姓。如春秋时晋国有伯宗,楚国有伯州犁。

伯 [ bà ]

  1. 古称诸侯的盟主。《左传·成公二年》:「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唐·孔颖达·正义:「伯者,长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把也。言把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通「霸」。
  1. 称霸、统领。《战国策·秦策一》:「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

伯 [ ​bǎi ]

语音
  1. 称谓。称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二伯子」。
禽 qín《國語辭典》

禽 [ qín ]

  1. 鸟类的总称。如:「家禽」、「飞禽」。《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2. 姓。如汉代有禽坚。
  1. 捕捉。《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通「擒」。
笞 chī《國語辭典》

笞 [ chī ]

  1. 用鞭或竹板打。如:「鞭笞」。《墨子·鲁问》:「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不材,故其父笞之。」
  1. 古代一种用竹板鞭打的刑罚。《新唐书·卷五六·刑法志》:「其用刑有五:一曰笞。笞之为言耻也;凡过之小者,捶挞以耻之。」
圣 ( 聖 ) shèng/kū
圣 [ shèng ]
  1. 旧时称所谓人格最高尚的、智慧最高超的人:~人。~哲。
  2. 最崇高的,对所崇拜的事物的尊称:神~。~洁。~地。~经。
  3. 封建时代美化帝王的说法:~上。~旨。~明。
  4. 称学问、技术有特高成就的:~手。棋~。
圣 [ kū ]
  1. 古代方言,义同“掘”《説文•土部》:“圣,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圣。”清施補華《别弟文》:“吾負母而逃,圣野菜充飢。”
惠 huì《國語辭典》

惠 [ huì ]

  1. 恩、好处。如:「恩惠」、「略施小惠」。《左传·庄公十年》:「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梅颐尝有惠于陶公。后为豫章太守,有事,王丞相遣收之。」
  2. 姓。如战国时宋有惠施。
  1. 赐赠、赠送。三国魏·曹植〈喜雨〉诗:「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唐·郑谷〈宗人惠四药〉诗:「宗人忽惠西山药,四味清新香助茶。」
  2. 宠爱。《诗经·邶风·北风》:「惠而好我,携手同行。」唐·张潮〈江风行〉:「妾本富家女,与君为偶匹,惠好一何深,中门不曾出。」
  1. 柔顺、和顺。《诗经·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晋·王羲之〈三月三日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1. 请求人时的敬辞。如:「惠存」、「惠顾」、「惠临」、「惠赐一票」。
能 néng/nài《國語辭典》

能 [ néng ]

  1. 傳說中的動物。如熊,足似鹿。《說文解字·能部》:「能,熊屬,足似鹿。」唐·韓愈〈憶昨行和張十一〉詩:「近者三姦悉破碎,羽窟無底幽黃能。」
  2. 能力、才幹。如:「逞能」、「智能」。《論語·子罕》:「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文選·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並摽能擅美,獨映當時。」
  3. 人才、有才能的人。《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脩睦。」《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
  4. 用途、功用。唐·柳宗元〈愚溪詩序〉:「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謂之染溪。」
  5. 一種日本古典戲劇。由猿樂發展的歌舞劇,以動作、表情和音樂表現。如:「夢幻能」、「修羅能」。
  6. 物質運動的能量。因運動形式不同而有電能、熱能、機械能、化學能、原子能等。能量間可互相轉換,以功率為計算單位。也稱為「能量」。
  1. 有才幹的。如:「能人」、「能者多勞」。《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1. 可以做、此才幹。《論語·先進》:「非曰能之,願學焉。」《荀子·勸學》:「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2. 投契、睦。《詩經·大雅·民勞》:「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史記·卷五三·蕭相國世家》:「何素不與曹參相能。」
  3. 及、到。《戰國策·趙策一》:「韓與秦接境壤界,其地不能千里。」
  1. 可以、能夠。如:「你現在能不能去?」《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 只、僅僅。唐·杜甫〈月〉詩:「只益丹心苦,能添白髮明。」宋·蘇軾〈舟中夜起〉詩:「此生忽忽憂患裡,清境過眼能須臾。」
  3. 寧、寧可。宋·蘇軾〈六和寺?師閘山溪為水軒〉詩:「出山定被江潮涴,能為山僧更少留。」元·喬吉《金錢記·第一折》:「能為君子儒,莫為小人儒。」
新 xīn《國語辭典》

新 [ xīn ]

  1. 沒有使用過的。與「舊」相對。如:「新辦法」、「新衣」、「新筆」。
  2. 剛開始的、始出現的。如:「新芽」、「新生兒」、「新品種」。
  1. 泛指一切新的人、事、物、知識等。如:「履新」、「汰舊換新」、「溫故知新」。
  2. 剛收成的農作物。《禮記·月令》:「是月也,農乃登穀,天子嘗新。」《新唐書·卷一一八·宋務光傳》:「家無接新之儲,國乏俟荒之蓄。」
  3. 朝代名。參見「新莽 」條。
  4. 大陸地區新疆省的簡稱。
  5. 姓。如春秋時晉國有新穆子。
  1. 改進或使改變,而成為新的、好的。如:「改過自新」、「一新耳目」。《書經·胤征》:「舊染汙俗,咸與惟新。」《禮記·大學》:「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1. 不久前、剛才。如:「新寫的字」、「新買的衣服」。《荀子·不苟》:「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彈其冠。」
日 rì《國語辭典》

日 [ rì ]

  1. 太阳。汉·王充《论衡·感虚》:「日之行也,行天星度。」唐·李白〈古风〉诗五九首之二八:「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2. 白天。与「夜」相对。《诗经·唐风·葛生》:「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孟子·离娄下》:「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3. 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4. 每天。《易经·大畜卦·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论语·学而》:「吾日三省吾身。」
  5. 特定的一日。如:「国庆日」、「生日」。《书经·舜典》:「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
  6. 季节。如:「春日」、「冬日」。
  7. 光阴。《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旷日经年,靡有毫厘之验,足以揆今。」
  8. 量词。计算时间的单位。一日有二十四小时。如:「家无三日粮」。
  9. 从前、往昔。《左传·文公七年》:「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国语·晋语四》:「日,吾来此也,非以狄为荣,可以成事也。」
  10. 日本的简称。如:「中日条约」、「中、美、英、日、法」。
  11. 二一四部首之一。

日 [ mì ]

  1. 人名用字。如汉代有金日䃅。
自奇 zì qí
(1).自负不凡。 唐 韩愈 《归彭城》诗:“食芹虽云美,献御固已痴。缄封在骨髓,耿耿空自奇。” 宋 苏轼 《孔长源挽词》之一:“少年才气冠当时,晚节孤风益自奇。” 明 高启 《赠薛相士》诗:“顾影每自奇,磊落七尺长。”
(2).谓自得奇趣。 宋 张孝祥 《再和〈雨入庐山〉》:“借雨寻山故自奇,幕中佳客肯相随?”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