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筠: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
颜真卿〔唐代〕《登岘山观李左相石尊联句》
李公登饮处,因石为洼尊。 ——颜真卿
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 ——刘全白
榛芜掩前迹,苔藓馀旧痕。 ——裴循
叔子尚遗德,山公此回轩。 ——张荐
维舟陪高兴,感昔情弥敦。 ——吴筠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 ——强蒙
岖嶔横道周,迢递连山根。 ——范缙
馀烈暧林野,众芳揖兰荪。 ——王纯
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 ——魏理
远水明匹练,因晴见吴门。 ——王修甫
陪游追盛美,揆德欣讨论。 ——颜岘
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 ——左辅元
流霞方泔淡,别鹤遽翩翻。 ——刘茂
旧规倾逸赏,新兴丽初暾。 ——颜浑
醉后接z5倒,归时驺骑喧。 ——杨德元
迟回向遗迹,离别益伤魂。 ——韦介
览事古兴属,送人归思繁。 ——皎然
怀贤久徂谢,赠远空攀援。 ——崔弘
八座钦懿躅,高名播乾抻。 ——史仲宣
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扪。 ——陆羽
花气酒中馥,云华衣上屯。 ——权器
森沈列湖树,牢落望效园。 ——陆士修
白日半岩岫,清风满丘樊。 ——裴幼清
旌麾间翠幄,箫鼓来朱轓. ——柳淡
闲路蹑云影,清心澄水源。 ——释尘外
萍连浦中屿,竹绕山下村。 ——颜颛
景落全溪暗,烟凝半岭昏。 ——颜须
去日往如复,换年凉代温。 ——颜顼
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 ——李崿
人事岁年改,岘山今古存。 ——刘全白
榛芜掩前迹,苔藓馀旧痕。 ——裴循
叔子尚遗德,山公此回轩。 ——张荐
维舟陪高兴,感昔情弥敦。 ——吴筠
蔼蔼贤哲事,依依离别言。 ——强蒙
岖嶔横道周,迢递连山根。 ——范缙
馀烈暧林野,众芳揖兰荪。 ——王纯
德晖映岩足,胜赏延高原。 ——魏理
远水明匹练,因晴见吴门。 ——王修甫
陪游追盛美,揆德欣讨论。 ——颜岘
器有成形用,功资造化元。 ——左辅元
流霞方泔淡,别鹤遽翩翻。 ——刘茂
旧规倾逸赏,新兴丽初暾。 ——颜浑
醉后接z5倒,归时驺骑喧。 ——杨德元
迟回向遗迹,离别益伤魂。 ——韦介
览事古兴属,送人归思繁。 ——皎然
怀贤久徂谢,赠远空攀援。 ——崔弘
八座钦懿躅,高名播乾抻。 ——史仲宣
松深引闲步,葛弱供险扪。 ——陆羽
花气酒中馥,云华衣上屯。 ——权器
森沈列湖树,牢落望效园。 ——陆士修
白日半岩岫,清风满丘樊。 ——裴幼清
旌麾间翠幄,箫鼓来朱轓. ——柳淡
闲路蹑云影,清心澄水源。 ——释尘外
萍连浦中屿,竹绕山下村。 ——颜颛
景落全溪暗,烟凝半岭昏。 ——颜须
去日往如复,换年凉代温。 ——颜顼
登临继风骚,义激旧府恩。 ——李崿
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吴 ( 吳 ) wú《國語辭典》
- 「吳 」的異體字。
筠 yún/jūn《國語辭典》
筠 [ yún ]
名- 竹子外层的青皮。唐·刘禹锡〈许给事见示哭工部刘尚书诗因命同作〉诗:「特达圭无玷,坚贞竹有筠。」宋·欧阳修〈渔家傲·四月园林春去后〉词:「风雨时时添气候,成行新笋霜筠厚。」
- 竹子。如:「翠筠」、「松筠」。唐·韦应物〈将往滁城恋新竹简崔都水示端〉诗:「停车欲去绕丛竹,偏爱新筠十数竿。」
- 用竹子制成的。如:「筠筒」、「筠篮」。
蔼蔼(藹藹)ǎi ǎi
(1).茂盛貌。 晋 陶潜 《和郭主簿》之一:“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 唐 杨炯 《大唐益州大都督府新都县学先圣庙堂碑文》序:“ 龟城 蔼蔼,焕繁霞於百尺之楼。” 清 金农 《游晋祠》诗:“蔼蔼长生树,泠泠难老泉。”
(2).盛多貌。《诗·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晋 陆机 《艳歌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3).(香气)浓烈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蔼蔼兮,乃逢纷以罹詬。” 王逸 注:“蔼蔼,香貌。”
(4).温和貌;和气貌。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蔼蔼春候至,天气和且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遇学师 赵 ,相见蔼蔼。”
(5).云雾弥漫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桑诗》:“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元 揭傒斯 《山水卷》诗:“稍稍云木动,蔼蔼烟烽乱。”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七:“蔼蔼玉生烟,霏霏山出云。”
(6).暗淡、昏昧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李善 注:“蔼蔼,月光微暗之貌。”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司马治书同闻邻妇夜织》诗:“蔼蔼夜庭广,飘飘晓帐轻。” 明 何景明 《白菊赋》:“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 ——《漢語大詞典》
(2).盛多貌。《诗·大雅·卷阿》:“蔼蔼王多吉士。”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谗夫蔼蔼而漫著兮,曷其不舒予情。” 晋 陆机 《艳歌行》:“蔼蔼风云会,佳人一何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蔼蔼多士,发言盈庭。”
(3).(香气)浓烈貌。《楚辞·刘向〈九叹·愍命〉》:“怀椒聊之蔼蔼兮,乃逢纷以罹詬。” 王逸 注:“蔼蔼,香貌。”
(4).温和貌;和气貌。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蔼蔼春候至,天气和且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遇学师 赵 ,相见蔼蔼。”
(5).云雾弥漫貌。 南朝 宋 鲍照 《采桑诗》:“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 元 揭傒斯 《山水卷》诗:“稍稍云木动,蔼蔼烟烽乱。” 清 唐孙华 《闲居写怀》诗之七:“蔼蔼玉生烟,霏霏山出云。”
(6).暗淡、昏昧貌。《文选·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蔼蔼兮,若季秋之降霜。” 李善 注:“蔼蔼,月光微暗之貌。” 南朝 梁 王僧孺 《与司马治书同闻邻妇夜织》诗:“蔼蔼夜庭广,飘飘晓帐轻。” 明 何景明 《白菊赋》:“簷萧萧以下月,庭蔼蔼而降霜。” ——《漢語大詞典》
贤哲(賢哲)xián zhé
亦作“ 贤喆 ”。
(1).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虽然 陈亲家 贤哲,诚恐后来翻悔,反添不美。”
(2).贤明睿智的人。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 唐 杜牧 《题魏文贞》诗:“蟪蛄寧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古贤喆之不偶兮,亦遭世之常然。” 周作人 《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 ——《漢語大詞典》
(1).贤明睿智。《韩非子·有度》:“无私贤哲之臣,无私事能之士。”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然贤哲之士犹以为美谈。”《醒世恒言·陈多寿生死夫妻》:“虽然 陈亲家 贤哲,诚恐后来翻悔,反添不美。”
(2).贤明睿智的人。 汉 扬雄 《剧秦美新》:“宜命贤哲,作《帝典》一篇。” 唐 杜牧 《题魏文贞》诗:“蟪蛄寧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清 刘大櫆 《祭左和中文》:“古贤喆之不偶兮,亦遭世之常然。” 周作人 《一年的长进》:“以前我也自以为是有所知的,在古今的贤哲里找到一位师傅,便可以据为典要,造成一种主见,评量一切。” ——《漢語大詞典》
事 shì《國語辭典》
事 [ shì ]
名- 工作、职务。《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礼记·祭法》:「以死勤事则祀之。」
- 人类所作所为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活动,都称为「事」。如:「人事」、「国事」。《礼记·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变故。如:「多事之秋」、「平安无事」。
- 侍奉。《论语·学而》:「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 做、为。《论语·颜渊》:「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 插入。《汉书·卷四五·蒯通传》:「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通「剚」。
依依 yī yī
(1).轻柔披拂貌。《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唐 李商隐 《离亭赋得折杨柳》诗:“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暉。” 清 孙枝蔚 《无题次彭骏孙王贻上韵》:“密语每愁风嫋嫋,纤腰故学柳依依。” 冯至 《北游》诗:“水边再也没有依依的垂柳,四野里望不见蔚绿的苍松。”
(2).依恋不舍的样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诗:“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清 姚鼐 《张冠琼遗文序》:“﹝ 张 ﹞亦寡闻其言,独每见依依向余不忍离,可念也。” 郭沫若 《〈屈原〉附录》:“我看你对于我也分外表示着依依的情绪。”
(3).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后汉书·章帝纪》:“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 李贤 注:“依依,思慕之意。” 宋 倪涛 《次韵毛达可给事秋怀念归》:“微官卧 江 汉 ,素心久依依。” 明 张煌言 《与张承恩书》:“窃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识荆,使人夙夜依依。”
(4).依稀貌;隐约貌。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曖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宋 张先 《菩萨蛮·七夕》词:“斜汉晓依依,暗蛩还促机。” 清 龚自珍 《丙戌秋日一惘然赋》:“依依灯火光,去去门巷曲。”
(5).象声词。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 郭沫若 《下龙湾》诗之二:“水上画屏帆点点,林中乐队鸟依依。” ——《漢語大詞典》
(2).依恋不舍的样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唐 刘商 《胡笳十八拍》诗:“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 清 姚鼐 《张冠琼遗文序》:“﹝ 张 ﹞亦寡闻其言,独每见依依向余不忍离,可念也。” 郭沫若 《〈屈原〉附录》:“我看你对于我也分外表示着依依的情绪。”
(3).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后汉书·章帝纪》:“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 李贤 注:“依依,思慕之意。” 宋 倪涛 《次韵毛达可给事秋怀念归》:“微官卧 江 汉 ,素心久依依。” 明 张煌言 《与张承恩书》:“窃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识荆,使人夙夜依依。”
(4).依稀貌;隐约貌。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曖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宋 张先 《菩萨蛮·七夕》词:“斜汉晓依依,暗蛩还促机。” 清 龚自珍 《丙戌秋日一惘然赋》:“依依灯火光,去去门巷曲。”
(5).象声词。 清 戴名世 《先君序略》:“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 郭沫若 《下龙湾》诗之二:“水上画屏帆点点,林中乐队鸟依依。” ——《漢語大詞典》
离别(離别)lí bié
比较长久地跟人或地方分开。《楚辞·离骚》:“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唐 陆龟蒙 《离别》诗:“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四回:“这个‘别’字不是好字眼,或者主离别。” 巴金 《新生·一个人格的成长》:“我这时候突然觉得离别并不是可悲的事情了。” ——《漢語大詞典》
言 yán《國語辭典》
言 [ yán ]
动- 说、讲。如:「难言之隐」、「大言不惭」、「苦不堪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 谈论。《论语·学而》:「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宋·苏轼〈日喻〉:「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见而名之。」
- 陈述。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 询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叔孙氏之司马鬷戾言于其众曰:『若之何?』莫对。」
- 告诉、告知。《史记·卷九七·陆贾传》:「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
- 话语、所说的话。如:「有言在先」、「忠言逆耳」、「人言可畏」。《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字。如:「七言诗」、「共三十万言」。《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一句话称为「一言」。如:「一言兴邦」、「一言以蔽之」、「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 学说、言论。如:「一家之言」。《孟子·滕文公下》:「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孤愤》:「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是与人主相反也。」
- 姓。如春秋时有言偃。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语助词,无义:➊ 置于句首。《诗经·卫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➋ 置于句中。《易经·系辞上》:「德言盛,礼言恭。」《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言 [ yín ]
- 参见「言言」(二)条。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