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变 ( 變 ) biàn
变 [ biàn ]
- 性质状态或情形和以前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
- 变成:沙漠~良田。后进~先进。
- 使改变:~废为宝。
- 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
- 变卖:~产。
- 变通:通权达~。
- 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政~。
- 指变文:目连~。
- 姓。
韶景 sháo jǐng
(1).指春景。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春曰青阳……景曰媚景、和景、韶景。” 唐 欧阳詹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东风韶景至,垂柳御沟新。” 清 吴伟业 《游石公山》诗:“入春桃李过,韶景听啼鴂。”
(2).好时光。 唐 卢纶 《送从叔牧永州》诗:“彼方韶景无时节,山水诸花恣开发。”《旧唐书·哀帝纪》:“今膏泽不愆,丰年有望,当兹韶景,宜示优恩。” ——《漢語大詞典》
(2).好时光。 唐 卢纶 《送从叔牧永州》诗:“彼方韶景无时节,山水诸花恣开发。”《旧唐书·哀帝纪》:“今膏泽不愆,丰年有望,当兹韶景,宜示优恩。” ——《漢語大詞典》
都门(都門)dū mén
(1).京都城门。《汉书·王莽传下》:“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 颜师古 注:“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 唐 韩愈 《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漢語大詞典》
十二 shí èr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漢語大詞典》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漢語大詞典》
元宵 yuán xiāo
(1).农历正月十五日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叫“元宵”。亦称“ 元夜 ”、“ 元夕 ”。 唐 以来有观灯的风俗,所以又叫“灯节”。 唐 韩偓 《元夜即席》诗:“元宵清景亚元正,丝雨霏霏向晚倾。”《古今小说·张舜美灯宵得丽女》:“曾有妻 刘氏 素香 ,因三载前元宵夜观灯失去,未知存亡下落。” 清 赵翼 《上元夕毘陵驿前泊舟》诗:“联舟小泊运河滨,正是元宵节物新。” 巴金 《家》十九:“元宵节一过,新年佳节就完了。”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杨朔 《海天苍苍》:“正过元宵节,叔父在我们家吃元宵。” ——《漢語大詞典》
(2).汤圆的别名。旧俗元宵节要吃汤圆,所以称汤圆为“元宵”。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灯节》:“市卖食物,乾鲜俱备,而以元宵为大宗,亦所以点缀节景耳。” 杨朔 《海天苍苍》:“正过元宵节,叔父在我们家吃元宵。” ——《漢語大詞典》
三五 sān wǔ
(1).谓十五天。《礼记·礼运》:“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后以指农历月之十五日。《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 宋 贺铸 《侍香金童》词:“三五彩蟾明夜是。屈曲栏干,断肠千里。” 清 林则徐 《中秋眺月有作》诗:“今夕何夕正三五,晴光如此胡不游?”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飞燕篇》:“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芳辰三五,方 洛阳 而自娇;阑干十二,弔 姮娥 而微叹。”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 司马贞 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范》之辟纪。” 王逸 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钱谦益 《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留务序》:“主上神圣,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 彭咸 以为仪。” 王逸 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注:“ 战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司马贞 索隐:“案: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云笈七籤》卷二十:“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钦立 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诗·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汉 郑玄 笺:“协和伐 殷 之事,谓合位三五也。” 孔颖达 疏:“言正合会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岁、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谓之五位。星、日、辰在北,岁在南,月在东,居三处,故言三所。”《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歼,尽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谓岁、日、月、辰、星也。三所,谓 逢公 所凭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经纬也。”
(11).指三田五脏。《黄庭内景经·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注:“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李善 注:“《抱朴子·军术》曰:大将军当明案九宫,视年在宫,常就三居五;五为死,三为生,能知三五,横行天下。”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参见“ 九宫 ”。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14). 晋 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师之备, 并 、 朔 、 秦 、 雍 严西讨之资, 青 、 冀 、 幽州 三五发卒。”《宋书·孝义传·孙棘》:“ 世祖大明 五年,发三五丁,弟 萨 应充行。”《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 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 朱武 、 陈达 、 杨春 三个头领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栅,只带三五个做伴。” 清 朱彝尊 《〈腾笑集〉自叙》:“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沈从文 《生存》:“长案旁坐下了三五个车夫。”
谓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所统郡县,便普三五;咸依旧格,以赴戎麾。” 胡之骥 汇注:“三五,犹《孙子兵法》所谓三令五申之教。” ——《漢語大詞典》
(2).指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 宋 李清照 《永遇乐》词:“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宋 刘辰翁 《永遇乐·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词为之涕下》词:“緗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3).谓十五岁。 晋 陶潜 《杂诗》之十二:“年始三五间,乔柯何可倚?” 唐 王翰 《飞燕篇》:“可怜女儿三五许,丰茸惜是一园花。” 明 何景明 《七述》:“三五冶容,二八曼姬。”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芳辰三五,方 洛阳 而自娇;阑干十二,弔 姮娥 而微叹。”
(4).指三十年和五百年。古谓天运三十年一小变,五百年一大变。《史记·天官书论》:“为国者必贵三五。” 司马贞 索隐:“三五,谓三十岁一小变,五百岁一大变。”
(5).指三皇五帝。《楚辞·刘向〈九叹·思古〉》:“背三五之典刑兮,絶《洪范》之辟纪。” 王逸 注:“言君施行,背三皇五帝之常典。” 唐 刘知几 《史通·载文》:“夫谈主上之圣明,则君尽三五;述宰相之英伟,则人皆二八。” 宋 欧阳修 《憎蚊》诗:“荒茫三五前,民物交相黷。” 清 钱谦益 《大司马吉安茂明李公参赞留务序》:“主上神圣,度越三五。”
(6).指三王五霸。《楚辞·九章·抽思》:“望三五以为像兮,指 彭咸 以为仪。” 王逸 注:“三王五伯,可修法也。” 姜亮夫 校注:“ 战代 言三五,多指三王、五伯。”
(7).指三辰五星。《史记·天官书论》:“为天数者,必通三五。” 司马贞 索隐:“案:三谓三辰,五谓五星。” 晋 葛洪 《抱朴子·勖学》:“考七耀之盈虚,步三五之变化。”《云笈七籤》卷二十:“九灵交度,三五相推。”
(8).指三正五行。《黄庭内景经·五行》:“五行相推反归一,三五合气九九节。” 梁丘子 注:“《玄妙经》云:三者,在天为日、月、星,名曰三光;在地为珠、玉、金,名曰三宝;在人为耳、鼻、口,名曰三生。天、地、人凡三而各怀五行,故曰三五……诸生之物,不得三五不立也,故曰:‘天道不远,三五復返。’”
(9).指三才五常。 晋 陶潜 《感士不遇赋》:“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逯钦立 注:“三五,三才五常。三才,天、地、人;五常,仁、义、礼、智、信。”
(10).指三所五位。《诗·大雅·大明》“燮伐大 商 ” 汉 郑玄 笺:“协和伐 殷 之事,谓合位三五也。” 孔颖达 疏:“言正合会天道於五位三所而用之。岁、日、月、辰、星五者各有位,谓之五位。星、日、辰在北,岁在南,月在东,居三处,故言三所。”《汉书·叙传上》:“东厸虐而歼仁兮,王合位虖三五。”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东厸, 紂 也。歼,尽也。王, 武王 也。欲合五位三所,即《国语》岁、日、月、星、辰之所在也。’……五位,谓岁、日、月、辰、星也。三所,谓 逢公 所凭神, 周 分野所在, 后稷 所经纬也。”
(11).指三田五脏。《黄庭内景经·治生》:“安在紫房幃幙间,立坐室外三五玄。” 梁丘子 注:“谓八景及二十四真神营护人身,则三田五藏真气调柔无灾病也。”
(12).九宫术谓三生五死。《文选·江淹〈诣建平王上书〉》:“备鸣盗浅术之餘,豫三五贱伎之末。” 李善 注:“《抱朴子·军术》曰:大将军当明案九宫,视年在宫,常就三居五;五为死,三为生,能知三五,横行天下。” 唐 刘禹锡 《魏生兵要述》:“吾知元侯上舍,不独善鸡鸣、弹长鋏、三五、九九之伎,顓之而已。”参见“ 九宫 ”。
(13).指参宿和昴宿。《诗·召南·小星》:“嘒彼小星,三五在东。”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三五,举其数也;参昴,著其名也。”旧说以“三五”指心宿和柳宿(噣)。 毛 传:“三,心;五,噣。四时更见。” 三国 魏 曹丕 《杂诗》之一:“天汉迴西流,三五正从横。”
(14). 晋 时征人服兵役,在部分地区实行五丁抽三制,后因称发人征役为“三五”。《晋书·石季龙载记上》:“又敕 河 南四州具南师之备, 并 、 朔 、 秦 、 雍 严西讨之资, 青 、 冀 、 幽州 三五发卒。”《宋书·孝义传·孙棘》:“ 世祖大明 五年,发三五丁,弟 萨 应充行。”《南史·循吏传·郭祖深》:“又 梁 兴以来,发人征役,号为三五。”
(15).约举之数。表示数目不多。 唐 李白 《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还西京》诗:“遂将三五少年辈,登高远望形神开。”《水浒传》第二回:“ 朱武 、 陈达 、 杨春 三个头领吩咐小嘍囉看守寨栅,只带三五个做伴。” 清 朱彝尊 《〈腾笑集〉自叙》:“庭有藤二本,檉柳一株,傍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 沈从文 《生存》:“长案旁坐下了三五个车夫。”
谓三令五申。 南朝 梁 江淹 《萧骠骑发徐州三五教》:“所统郡县,便普三五;咸依旧格,以赴戎麾。” 胡之骥 汇注:“三五,犹《孙子兵法》所谓三令五申之教。” ——《漢語大詞典》
银蟾(銀蟾)yín chán
月亮的别称。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 唐 白居易 《中秋月》诗:“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元 金仁杰 《追韩信》第二折:“正天淡云闲,明滴溜银蟾似海山。” 清 王韬 《淞滨琐话·田荔裳》:“一夕宴罢,宿蝶未来,银蟾犹皎。”参见“ 金蟾 ”。 ——《漢語大詞典》
光 guāng《國語辭典》
光 [ guāng ]
名- 能由视觉器官接收,使人察觉物体存在的电磁辐射。如:「日光」、「灯光」。
- 荣耀、名誉。如:「为国争光」。《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邦家之光。」
- 景色。如:「风光」、「观光」、「春光明媚」。
- 时间。如:「光阴」、「时光」。唐·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
- 恩惠、好处。常用在客套话。如:「沾光」、「叨光」。《红楼梦·第二二回》:「明儿就这样行,也叫他们借咱们的光儿。」
- 姓。如晋代有光逸。
- 彰显、发扬。《文选·诸葛亮·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裸露。如:「光著脚丫子」、「光著身子」。
- 明亮。如:「光天化日」。《文选·扬雄·羽猎赋》:「若光若灭者,布乎青林之下。」
- 平滑。如:「光滑」。唐·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刮垢磨光。」
- 完、尽。如:「吃光」、「用光」、「花光」。
- 仅、只。如:「光说不做」。《红楼梦·第一○一回》:「也不光为我,就是太太听见 也喜欢。」
- 对人说的客套话。如:「欢迎光临」。
满 ( 滿 ) mǎn
满 [ mǎn ]
- 全部充实,没有余地:~足。~意。充~。饱~。美~。~腔热血。琳琅~目。~载而归。
- 到了一定的限度:~员。~月。不~周岁。
- 骄傲,不虚心:自~。志得意~。
- 十分,全:~世界(到处)。~堂灌。~天飞。~园春色。
- 使满,斟酒:~上一杯酒。
-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省和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族。~文。~汉全席。
- 姓。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