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会 ( 會 ) huì/kuài
会 [ huì ]
-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
-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
-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
- 彼此见面:~面。~见。
- 付钱:~账。~钞。
- 理解,领悟,懂:~心,体~。
- 能,善于:~游泳。~英语。
-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
-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
- 恰好,正好:~天大雨。
- 一小段时间:~会儿。
- 总计:~计(❶管理和计算财务的工作;❷管理和计算财务的人)。
- 姓。
乐府(樂府)yuè fǔ
(1).古代主管音乐的官署。起于 汉 代。 汉 惠帝 时已有乐府令。 武帝 时定郊祀礼,始立乐府,掌管宫廷、巡行、祭祀所用的音乐,兼采民歌配以乐曲,以 李延年 为协律都尉。乐府之名始此。参阅《汉书·礼乐志》。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 魏 晋 至 唐 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 郭茂倩 蒐辑 汉 魏 以迄 唐 、 五代 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漢語大詞典》
(2).诗体名。初指乐府官署所采制的诗歌,后将 魏 晋 至 唐 可以入乐的诗歌,以及仿乐府古题的作品统称乐府。 宋 郭茂倩 蒐辑 汉 魏 以迄 唐 、 五代 合乐或不合乐以及摹拟之作的乐府歌辞,总成一书,题作《乐府诗集》。 宋 以后的词、散曲、剧曲、因配乐,有时也称乐府。 ——《漢語大詞典》
两籍(两籍)
宋史蔡京传初元符末以日食求言言者多及熙宁绍圣之政则又籍范柔中以下为邪等凡名在两籍者三百九人皆锢其子孙不得来京师及近甸 ——《骈字类编》
神仙(神僊)shén xiān
亦作“ 神僊 ”。
(1).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史记·孝武本纪》:“海上 燕 齐 之閒,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当此之时, 燕 齐 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诗:“ 九江 传神僊, 会稽 隐廛閈。” 陈毅 《游桂林》诗:“愿作 桂林 人,不愿作神仙。”
(2).宫殿名。《文选·班固〈西都赋〉》:“ 清凉宣 温 , 神仙 长年 , 金华 玉堂 , 白虎 麒麟 ,区宇若兹,不可殫论。”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长乐宫 有 神仙殿 。” ——《漢語大詞典》
(1).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超人的能力。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史记·孝武本纪》:“海上 燕 齐 之閒,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当此之时, 燕 齐 之士释锄耒,争言神仙方士。”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诗:“ 九江 传神僊, 会稽 隐廛閈。” 陈毅 《游桂林》诗:“愿作 桂林 人,不愿作神仙。”
(2).宫殿名。《文选·班固〈西都赋〉》:“ 清凉宣 温 , 神仙 长年 , 金华 玉堂 , 白虎 麒麟 ,区宇若兹,不可殫论。” 李善 注引《三辅黄图》:“ 长乐宫 有 神仙殿 。” ——《漢語大詞典》
梨园(梨園)lí yuán
亦作“棃园”。
(1). 唐玄宗 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 梨园 ,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 弟子’。宫女数百,亦为 梨园 弟子,居 宜春北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头 宜春 、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忽有 梨园 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 梨园 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2).因 唐玄宗 时于 梨园 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絃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 明 谢谠 《四喜记·衣锦团圆》:“文编‘四喜’成何用,但梨园新添一种,付与知音一笑中。” 清 孙枝蔚 《秋夜同天叶屺瞻诸子饮次斗宅观剧》诗:“宾客自然盈 梓泽 ,江山只合对梨园。”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时诸伶已脱梨园,乃‘当着众名士之前’,熔化釵鈿,焚弃衣裙。”
(3).指戏曲演唱。《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在下姓 鲍 ,舍下住在 水西门 ,原是梨园行业。”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张 故业梨园,饮以薰,寝以檀,语笑於羣艳。”
(4).“ 梨园弟子 ”的省称。指戏曲演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作零齣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5).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本为 汉武帝 所筑梨园,植梨树百株。后以为镇名。 唐 乾宁 三年(公元896年), 李克用 在此大破 王行瑜 。 宋 淳化 初建为 梨园县 ,后废为 梨园镇 。 ——《漢語大詞典》
(1). 唐玄宗 时教练宫廷歌舞艺人的地方。《新唐书·礼乐志十二》:“ 玄宗 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於 梨园 ,声有误音,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 梨园 弟子’。宫女数百,亦为 梨园 弟子,居 宜春北院 。”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序:“自高头 宜春 、 梨园 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 圣文神武皇帝 初, 公孙 一人而已。”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之涣》:“忽有 梨园 伶官十数人,登楼会讌。” 明 高启 《听教坊旧妓郭芳卿弟子陈氏歌》诗:“ 梨园 散尽宫槐落,天子愁多内宴稀。”
(2).因 唐玄宗 时于 梨园 教习艺人,后以“梨园”泛指戏班或演戏之所。 宋 欧阳澈 《玉楼春》词:“兴来笑把朱絃促。切切含情声断续。曲中依约断人肠,除却梨园无此曲。” 明 谢谠 《四喜记·衣锦团圆》:“文编‘四喜’成何用,但梨园新添一种,付与知音一笑中。” 清 孙枝蔚 《秋夜同天叶屺瞻诸子饮次斗宅观剧》诗:“宾客自然盈 梓泽 ,江山只合对梨园。”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六篇:“时诸伶已脱梨园,乃‘当着众名士之前’,熔化釵鈿,焚弃衣裙。”
(3).指戏曲演唱。《儒林外史》第二五回:“在下姓 鲍 ,舍下住在 水西门 ,原是梨园行业。” 清 吴兰修 《黄竹子传》:“ 张 故业梨园,饮以薰,寝以檀,语笑於羣艳。”
(4).“ 梨园弟子 ”的省称。指戏曲演员。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结构》:“以作零齣则可,谓之全本,则为断线之珠,无梁之屋,作者茫然无绪,观者寂然无声,无怪乎有识梨园望之而却走也。”
(5).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本为 汉武帝 所筑梨园,植梨树百株。后以为镇名。 唐 乾宁 三年(公元896年), 李克用 在此大破 王行瑜 。 宋 淳化 初建为 梨园县 ,后废为 梨园镇 。 ——《漢語大詞典》
四部 sì bù
(1). 中国 古代图书分类名称。将群书分为甲、乙、丙、丁或经、史、子、集四类,称“四部”。如:《四部备要》。详“ 四部书 ”。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漢語大詞典》
(2). 唐 时 骠国 乐工编制,分为四部。《新唐书·南蛮传下·骠》:“凡乐三十,工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 龟兹 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见“ 四部众 ”。
(3).见“ 四部众 ”。 ——《漢語大詞典》
弦管(絃管)xián guǎn
(1).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乐器。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此必为至乐,不可託之於瞽史,必须圣人理其弦管,尔乃雅音得全也。” 唐 崔亘 《春怨》诗:“妾有今朝恨,君无旧日情。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起源与发展》:“依乐府题以製辞,而其声不被弦管者,若 子建 、 士衡 所作是也。”
(2).泛指歌吹弹唱。 唐 李商隐 《思贤顿》诗:“内殿张弦管,中原絶鼓鼙。”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一:“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絃管:亦作“ 絃筦 ”。 1.弦乐器与管乐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功可象於图画,德可刻於金石,声可託於絃管,名可留於竹帛。”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诸乐絃管尽备,其鸟再拜,女郎举酒,众乐具作,萧萧泠泠,杳入神仙。” 宋 韩维 《踏莎行·次韵范景仁寄子华》词:“辛夷花谢早梅开,应须次第调絃管。”
(2).指弹奏丝竹;丝竹乐声。 前蜀 韦庄 《上行杯》词之一:“满楼絃管,一曲离肠寸寸断。”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德行》:“教以歌舞絃筦六博之艺,饰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 明 谭贞良 《楼桑先主庙》诗:“枌榆存旧社,絃管尚纷纷。”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诗:“直待满城絃管歇,渐分清影上屏山。”《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新人坐在花轿里,但听得大吹大擂,絃管喧杂。”参见“ 弦管 ”。 ——《漢語大詞典》
(2).泛指歌吹弹唱。 唐 李商隐 《思贤顿》诗:“内殿张弦管,中原絶鼓鼙。”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一:“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絃管:亦作“ 絃筦 ”。 1.弦乐器与管乐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功可象於图画,德可刻於金石,声可託於絃管,名可留於竹帛。”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诸乐絃管尽备,其鸟再拜,女郎举酒,众乐具作,萧萧泠泠,杳入神仙。” 宋 韩维 《踏莎行·次韵范景仁寄子华》词:“辛夷花谢早梅开,应须次第调絃管。”
(2).指弹奏丝竹;丝竹乐声。 前蜀 韦庄 《上行杯》词之一:“满楼絃管,一曲离肠寸寸断。”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德行》:“教以歌舞絃筦六博之艺,饰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 明 谭贞良 《楼桑先主庙》诗:“枌榆存旧社,絃管尚纷纷。”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诗:“直待满城絃管歇,渐分清影上屏山。”《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新人坐在花轿里,但听得大吹大擂,絃管喧杂。”参见“ 弦管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