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长啸(長嘯)cháng xiào
(1).大声呼叫。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长啸哀鸣,翩幡互经。” 宋 岳飞 《满江红·写怀》词:“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许地山 《空山灵雨·生》:“它在竹林里长着的时候,许多好鸟歌唱给它听,许多猛兽长啸给它听。”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 ——《漢語大詞典》
(2).撮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古人常以此述志。 三国 魏 曹植 《美女篇》:“顾盼遗光采,长啸气若兰。” 唐 牛僧孺 《玄怪录·张左》:“向闻长啸月下,韵甚清激,私心奉慕,愿接清论。” 宋 苏轼 《和林子中待制》:“早晚 渊明 赋《归去》,浩歌长啸老 斜川 。”《群音类选·四节记·复游赤壁》:“长啸若轻狂,振山林谷应如璜。”
(3).钟之别名。 唐 冯贽 《南部烟花记·乐器名》:“鐘,一名为长啸。” ——《漢語大詞典》
对 ( 對 ) duì
对 [ duì ]
- 答,答话,回答:~答如流。无言以~。
- 朝着:~酒当歌。
- 处于相反方向的:~面。
- 跟,和:~他商量一下。
- 互相,彼此相向地:~立。~流。~接。~称(chèn)。~峙。
- 说明事物的关系:~于。~这事有意见。
- 看待,应付:~待。
- 照着样检查:核~。校(jiào )~。
- 投合,适合,使相合:~应(yìng )。~劲。
- 正确,正常,表肯定的答语:神色不~。
- 双,成双的:配~。~偶。~仗(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做成对偶的语句)。
- 平分,一半:~开。
- 搀和(多指液体):~水。
- 量词,双:一~鹦鹉。
西风(西風)xī fēng
(1).西面吹来的风。多指秋风。 唐 李白 《长干行》:“八月西风起,想君发 扬子 。” 清 陈维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荥阳》词:“西风夕照,老鸦啼上枯树。”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2).喻一种势力或倾向。今多比喻没落腐朽的势力。《红楼梦》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贺敬之 《伟大的祖国》诗:“看牛鬼蛇神,正节节溃败,东风浩荡西风衰。” ——《漢語大詞典》
觉 ( 覺 ) jué/jiào
觉 [ jué ]
- 人或动物的器官受刺激后对事物的感受辨别:感~。知~。触~。视~。~察。
- 睡醒;醒悟:~悟。~醒。“~今是而昨非”。
- 睡眠(从睡着到睡醒):午~。睡了一大~。
志气(志氣)zhì qì
(1).意志和精神。《庄子·盗跖》:“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 三国 魏 嵇康 《与山巨源绝交书》:“且 延陵 高 子臧 之风, 长卿 慕 相如 之节,志气所託,亦不可夺也。” 唐 韩愈 《祭十二郎文》:“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定其律吕,授以节奏,调摄志气,宣畅性情。”
(2).志向和气概。《后汉书·贾复传》:“ 贾君 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於学,将相之器也。” 唐 刘禹锡 《效阮公体》诗之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闻蜚娥 ﹞模样虽是娉婷,志气赛过男子。” 峻青 《海啸》第一章:“好孩子,有志气,不愧是 马海山 的后代。” ——《漢語大詞典》
(2).志向和气概。《后汉书·贾复传》:“ 贾君 之容貌志气如此,而勤於学,将相之器也。” 唐 刘禹锡 《效阮公体》诗之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闻蜚娥 ﹞模样虽是娉婷,志气赛过男子。” 峻青 《海啸》第一章:“好孩子,有志气,不愧是 马海山 的后代。” ——《漢語大詞典》
凌云(凌雲,淩雲)líng yún
直上云霄。多形容志向崇高或意气高超。《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相如 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説,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閒意。” 唐 裴夷直 《寄婺州李给事》诗之一:“不知壮气今何似,犹得凌云贯日无?”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得颍倅二首》之一:“仙风入骨已凌云,秋水为文不受尘。”《水浒传》第三九回:“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 黄巢 不丈夫。”《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 李白 紫衣纱帽,飘飘然有神仙凌云之态。” 毛泽东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词:“久有凌云志,重上 井冈山 。”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淩雲:直上云霄。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体轻蚊翼,形微蚤鳞,聿遑浮踊,凌云纵身。”《西京杂记》卷四:“高树凌云,蟠紆烦冤。” 宋 苏轼 《骊山》诗:“复道凌云接金闕,楼观隐烟横翠空。”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林阜间集》:“草木生於粟粒之萌,及其长大,根茎华实,虽凌云蔽日,据山蟠地,从初具乎一萌之内,而未尝自外增益之也。” ——《漢語大詞典》
缥缈(縹緲)piāo miǎo
亦作“ 縹眇 ”。亦作“ 縹渺 ”。
(1).高远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羣仙縹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縹眇,远视之貌。”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縹緲之飞楼。” 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縹渺孤鸿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縹緲,惊飞栖止不定。”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随风飘扬;随水浮流。 唐 李白 《愁阳春赋》:“縹緲兮翩緜,见游丝之縈烟。” 宋 陈允平 《垂杨》词:“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倖,随波縹緲。” 元 许有壬 《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
(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宫商縹緲。” 李瑛 《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
(4).虚浮;渺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轻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縹緲附俗:虚浮、不切实而依附俗説。” 清 杜荣寿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縹緲。”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縹渺之空谈也。”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5).峰名。 清 吴伟业 《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 縹緲 为险絶。”注:“ 縹緲峯 : 顾野王 《舆地志》:‘ 縹緲峯 , 洞庭 之最高者。’ 卢熊 《苏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为 縹緲峯 。’” ——《漢語大詞典》
(1).高远隐约貌。《文选·木华〈海赋〉》:“羣仙縹眇,餐玉清涯。” 李善 注:“縹眇,远视之貌。” 唐 杜甫 《白帝城最高楼》诗:“城尖径仄旌斾愁,独立縹緲之飞楼。” 宋 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词:“缺月掛疏桐,漏断人初静。惟见幽人独往来,縹渺孤鸿影。”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草檄》:“孤影,南枝乍冷,见乌鹊縹緲,惊飞栖止不定。” 郭沫若 《星空·天上的市街》:“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随风飘扬;随水浮流。 唐 李白 《愁阳春赋》:“縹緲兮翩緜,见游丝之縈烟。” 宋 陈允平 《垂杨》词:“飞花满地谁为扫,甚薄倖,随波縹緲。” 元 许有壬 《太常引·池荷》词之二:“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 闻一多 《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着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驰魂宕魄的天乐。”
(3).形容声音清越悠扬。 唐 司空图 《注愍征赋述》:“其雅调之清越也,有若縹緲鸞虹,譻譻嫋空。”《儒林外史》第三十回:“歌声縹緲,直入云霄。”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南巡盛典》:“金石鏗鏘,宫商縹緲。” 李瑛 《笛声》诗:“从哪里飘来一缕笛音,在这僻静的深山缭绕?比幽谷的溪水还清脆,比云中的莺啼还缥缈。”
(4).虚浮;渺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轻靡者,浮文弱植,縹緲附俗者也。” 周振甫 注:“縹緲附俗:虚浮、不切实而依附俗説。” 清 杜荣寿 《〈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底事隔年先异兆,人与莲花同縹緲。” 夏曾佑 《小说原理》:“人所乐者,肉身之实事,而非乐此縹渺之空谈也。” 郭沫若 《女神·凤凰涅槃》:“我们这缥缈的浮生,到底要向哪儿安宿?”
(5).峰名。 清 吴伟业 《缥渺峰》诗:“兹峯非云高,高与众山别,其下多嵌空,天风吹不折,插根虚无际, 縹緲 为险絶。”注:“ 縹緲峯 : 顾野王 《舆地志》:‘ 縹緲峯 , 洞庭 之最高者。’ 卢熊 《苏州府志》:‘ 包山 最高者为 縹緲峯 。’” ——《漢語大詞典》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