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释义
(系统自动检索释义,仅供参考。)指尖 zhǐ jiān
手指的尖端部分。 唐 李群玉 《戏赠姬人》诗:“但知謔道金釵落,图向人前露指尖。” 宋 马永卿 《嬾真子》卷五:“ 温公 私第……诸处牓额,皆公染指书,其法以第二指尖抵第一指头,指头上节微曲,染墨书之。” 郭沫若 《喀尔美萝姑娘》:“她把糖饼给我的时候,我禁不住把我的手指去扪触她的指尖,她惊惶着急于收回去了。” ——《漢語大詞典》
历历(歷歷)lì lì
(1).清晰貌。《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玉衡指孟冬,众星何歷歷。” 唐 杜甫 《历历》诗:“歷歷 开元 事,分明在眼前。” 宋 孔平仲 《月夜》诗:“更登高处望,歷歷见湖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桂庵》:“景物歷歷,如在目前。”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三章六:“两岸的风物都历历如画。”
(2).逐一,一一。 唐 韩愈 《送李正字归》诗:“歷歷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明 高启 《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歷歷问桑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歷歷尝之曰:‘此 南京 酒也,此 苏州 酒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此俱已三过,故歷歷翻去,殊不费目力。”
(3).排列成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种白榆。”《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汉 王逸 注:“蠡蠡犹歷歷,行列貌也。” 宋 司马光 《静斋》诗:“聊窥碧甃缺,寒草生歷歷。”
(4).犹历录。《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 毛 传:“阁阁,犹歷歷。” 马瑞辰 通释:“《传》云:‘阁阁犹歷歷’者,谓束板歷録之貌。”参见“ 歷録 ”。
(5).零落貌。 清 钱谦益 《东归漫兴》诗:“招魂倘有 巫阳 在,歷歷残棋忍重看。”
(6).象声词。 唐 曹唐 《赠南岳冯处士》诗:“穿厨歷歷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悲歌声歷歷,雅调韵洋洋。” 明 高启 《鹤瓢》诗之二:“醉听树头风歷歷,还疑秋傍九皋鸣。” ——《漢語大詞典》
(2).逐一,一一。 唐 韩愈 《送李正字归》诗:“歷歷余所经,悠悠子当返。” 明 高启 《门有车马客行》:“对案未能食,歷歷问桑梓。”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善饮者歷歷尝之曰:‘此 南京 酒也,此 苏州 酒也。’”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札记·同治壬戌十月初七日》:“计看此俱已三过,故歷歷翻去,殊不费目力。”
(3).排列成行。《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十二·陇西行》:“天上何所有,歷歷种白榆。”《楚辞·刘向〈九叹·惜贤〉》“登长陵而四望兮,览芷圃之蠡蠡” 汉 王逸 注:“蠡蠡犹歷歷,行列貌也。” 宋 司马光 《静斋》诗:“聊窥碧甃缺,寒草生歷歷。”
(4).犹历录。《诗·小雅·斯干》“约之阁阁” 毛 传:“阁阁,犹歷歷。” 马瑞辰 通释:“《传》云:‘阁阁犹歷歷’者,谓束板歷録之貌。”参见“ 歷録 ”。
(5).零落貌。 清 钱谦益 《东归漫兴》诗:“招魂倘有 巫阳 在,歷歷残棋忍重看。”
(6).象声词。 唐 曹唐 《赠南岳冯处士》诗:“穿厨歷歷泉声细,绕屋悠悠树影斜。” 元 耶律楚材 《再用张敏之韵》:“悲歌声歷歷,雅调韵洋洋。” 明 高启 《鹤瓢》诗之二:“醉听树头风歷歷,还疑秋傍九皋鸣。” ——《漢語大詞典》
泉鸣(泉鸣)
唐 卢照邻 过东山谷口 泉鸣碧涧底,花落紫岩幽。 ——《骈字类编》
涧 ( 澗 ) jiàn
涧 [ jiàn ]
- ◎ 山间流水的沟:溪~。山~。
腹 fù《國語辭典》
腹 [ fù ]
形- 厚。《说文解字·肉部》:「腹,厚也。」《礼记·月令》:「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
- 指动物的胸腔与骨盘之间的部位,俗称为「肚子」。如:「果腹」、「捧腹大笑」。
- 泛称中心部位。如:「山腹」、「瓶腹」。唐·杜甫〈南池〉诗:「呀然阆城南,枕带巴江腹。」
- 比喻内心深处。如:「推心置腹」、「口蜜腹剑」。
- 正面、前面。《新五代史·卷六二·十国世家·南唐世家》:「吾无水战之具,而使淮兵断正阳浮桥,则我背腹受敌。」
- 姓。如战国时赵国有腹击。
- 怀抱。《诗经·小雅·蓼莪》:「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上 shàng/shǎng《國語辭典》
上 [ shàng ]
名- 物體的表面、高處或邊側。如:「門上」、「山上」、「樓上」。《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 皇帝。《史記·卷八·高祖本紀》:「上問左右,左右爭欲擊之。」
- 尊長或在上位的人。《禮記·王制》:「樂事勸功,尊君親上,然後興學。」《孝經·士章》:「忠順不失,以事其上。」
- 首座。《禮記·曲禮上》:「席南鄉北鄉,以西方為上。」
- 表示範圍或某方面。如:「路上」、「世上」、「文學上」、「感情上」、「公堂上」。
- 升、由下而上。《易經·需卦·象曰》:「雲上於天,需君子以飲食宴樂。」唐·王之渙〈登鸛雀樓〉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 去、到。如:「上街」、「上天津」。
- 進呈。如:「上表」、「上書」、「上奏」。
- 添加。如:「這鋪子總不上新貨。」
- 教讀。如:「今日老師上了那課?」
- 安裝。如:「上燈」、「上刺刀」。《鏡花緣·第三七回》:「鏤窗上鎖,不能開放。」
- 旋緊。如:「上錶」、「上發條」。
- 登載。如:「上報」、「上帳」。
- 塗抹。如:「上漆」、「上顏色」。
- 表示動作的發生或結果。如:「考上大學」、「關上大門」。
- 表示動作的開始或繼續。如:「愛上」、「迷上武俠小說」。
- 表動作的方向。如:「爬上去」、「跳上來」。
- 最好的、優等的。如:「上計」、「上策」。
- 地位高。如:「上級」、「上流社會」。
- 在前面的。如:「上篇」、「上卷」。《商君書·開塞》:「上不及虞夏之時,而下不修湯武。」
- 接近、將近。如:「成千上萬」。《儒林外史·第七回》:「王員外共借了上千兩的銀子與荀家。」
- 表時間或次序在前。如:「上一位」、「上個月」。
上 [ shǎng ]
- 參見「上聲 」條。
锵锵(鏘鏘)qiāng qiāng
(1).象声词。形容金石撞击发出的洪亮清越的声音。《诗·大雅·烝民》:“四牡彭彭,八鸞鏘鏘。” 郑玄 笺:“鏘鏘,鸣声。” 汉 秦嘉 《留郡赠妇》诗之二:“肃肃僕夫征,鏘鏘扬和铃。” 宋 梅尧臣 《和永叔〈柘枝歌〉》:“鏘鏘杂珮离芳渚,珠帽红鞾振金缕。” 清 袁枚 《新齐谐·玉梅》:“满房帐钩箱锁之类鏘鏘有声。” 丁玲 《某夜》:“‘铿铿-锵锵-’,铁的镣铐在他的手上和脚上讨厌的响着。”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清 杜芥 《〈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 曹子 所以命予者已。”
(3).象声词。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唐 宋若宪 《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济济,盛乐復鏘鏘。”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良朋四五人自远而至,相与觴咏其中,鏘鏘然金石之声交发於四座。”
(4).象声词。鸟虫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清 恽敬 《释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黄色,其声鏘鏘,如舞鐃,如铃,故曰螿,非蟪蛄也。”
(5).美好貌。《管子·形势》:“鸿鵠鏘鏘,唯民歌之。”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靡靡神襟,鏘鏘羣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鏘鏘美誉,不亦宜哉!”
(6).盛多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执质,有族以文。”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将之 陕 ,门人从者鏘鏘焉被于路。” 唐 温庭筠 《雉场歌》:“彩仗鏘鏘已合围,绣翎白头遥相妬。”
(7).高貌。《后汉书·张衡传》:“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 高阁 之鏘鏘。” 李贤 注:“鏘鏘,高貌也。”
(8).步伐整齐貌。 ——《漢語大詞典》
(2).象声词。特指诗文音节清越响亮。 清 杜芥 《〈楝亭诗钞〉序》:“徒赏其诗渊渊尔,鏘鏘尔,非 曹子 所以命予者已。”
(3).象声词。乐声。 三国 魏 曹丕 《于谯作》诗:“献酬纷交错,雅舞何鏘鏘。” 唐 宋若宪 《和御制麟德殿宴百僚》:“御筵多济济,盛乐復鏘鏘。” 清 刘大櫆 《贲趾堂记》:“良朋四五人自远而至,相与觴咏其中,鏘鏘然金石之声交发於四座。”
(4).象声词。鸟虫鸣声。《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凤皇于飞,和鸣鏘鏘。” 清 恽敬 《释蟪蛄》:“似蜓蚞而復小,黑黄色,其声鏘鏘,如舞鐃,如铃,故曰螿,非蟪蛄也。”
(5).美好貌。《管子·形势》:“鸿鵠鏘鏘,唯民歌之。” 南朝 梁 沈约 《为临川王九日侍太子宴》诗:“靡靡神襟,鏘鏘羣彦。”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司空曙》:“鏘鏘美誉,不亦宜哉!”
(6).盛多貌。 汉 刘向 《说苑·建本》:“田里周行,济济鏘鏘,而相从执质,有族以文。” 隋 王通 《中说·述史》:“子将之 陕 ,门人从者鏘鏘焉被于路。” 唐 温庭筠 《雉场歌》:“彩仗鏘鏘已合围,绣翎白头遥相妬。”
(7).高貌。《后汉书·张衡传》:“命 王良 掌策駟兮,踰 高阁 之鏘鏘。” 李贤 注:“鏘鏘,高貌也。”
(8).步伐整齐貌。 ——《漢語大詞典》
玉振 yù zhèn
(1).谓磬声振扬。《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俞樾 《群经平议·孟子二》:“所谓‘金声而玉振之’者,以金声始洪而终杀,必以玉声振扬之。此‘之’字即指金声而言。”
(2).谓振扬天子之德音。《汉书·儿宽传》:“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 颜师古 注:“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
(3).形容帝王仁德的声音。《晋书·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
(4).比喻文辞声调铿锵。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5).谓著述继美前贤。《晋书·卫玠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微言之绪,絶而復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贾 玉振於 唐 初。”
(6).古琴名。 元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鵠、秋啸。” ——《漢語大詞典》
(2).谓振扬天子之德音。《汉书·儿宽传》:“唯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振之,以顺成天庆,垂万世之基。” 颜师古 注:“言振扬德音,如金玉之声。”
(3).形容帝王仁德的声音。《晋书·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
(4).比喻文辞声调铿锵。 晋 潘岳 《夏侯常侍诔》:“英英夫子,灼灼其儁。飞辩摛藻,华繁玉振。”
(5).谓著述继美前贤。《晋书·卫玠传》:“昔 王辅嗣 吐金声於中朝,此子復玉振於 江 表。微言之绪,絶而復续。” 王国维 《观堂集林·〈国学丛刊〉序》:“二 刘 金声於 隋 代, 孔贾 玉振於 唐 初。”
(6).古琴名。 元 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黄鵠、秋啸。” ——《漢語大詞典》
金 jīn《國語辭典》
金 [ jīn ]
名- (gold,Au)化学元素。原子序79。金属元素之一,质地柔软,延展性极大,可与银、铜等合金制成货币、装饰品、笔尖等。由于色泽黄澄,俗称为「黄金」。
- 金属的总称。如:「五金」、「合金」。
- 刀剑之类的武器。《淮南子·说山》:「砥石不利而可以利金。」
- 古代八音之一。指钲、钟一类的金属打击乐器。《宋书·卷一九·乐志一》:「乐器凡八音:曰金,曰石,曰土,曰革,曰丝,曰木,曰匏,曰竹。」
- 五行之一。参见「五行 」条。
- 金星的简称。
- 钱。如:「金额」、「你身上有多少现金?」
- 朝代名。参见「金朝 」条。
- 姓。如元代有金履祥,明代有金圣叹。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坚固。《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汉书·卷四五·蒯通传》:「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 珍贵。如:「金玉良言」。《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懿律嘉量,金科玉条。」《红楼梦·第一五回》:「奶奶也要保重金体才是。」
- 颜色澄黄。唐·孟郊〈送淡公〉诗一二首之九:「橙橘金盖槛,竹蕉绿凝禅。」唐·薛涛〈九日遇雨〉诗二首之二:「茱萸秋节佳期阻,金菊寒花满院香。」
释义为系统自动检索,难免有误,仅供参考。